開端:《背後的故事─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徐冰、楊心一 《背後的故事》

 

《背後的故事─1》始於2004 年。當時我在柏林做在駐藝術家,並受到德國東亞美術館做個人回顧展的邀請。這個美術館在二戰期間,90%的藏品被蘇聯紅軍挪到了前蘇聯,留在博物館的只有這些丟失的藝術品照片。我希望做一件新作品,能結合柏林的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我本人的文化歷史,以及展廳帶有一圈展櫃的特殊結構。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我經西班牙轉機時,在機場辦公區看到毛玻璃後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它很像一幅水墨畫。這一瞬間我聯想到柏林東亞美術館的展櫃以及那些在異地他鄉的藝術品,同時以往關於中國山水畫的知識、光影的經驗都在頭腦中串聯起來,我開始構思這件作品。
於是我從這些丟失的作品檔案中挑選了三件做為素材,並用獨有的方法進行了複製,這就是「背後的故事」的開端。在當時的展覽圖冊中對它的說明是這樣寫的:「……最終,觀眾所看到的是隱藏在這些優美畫面背後的東西。我們是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特別是美的東西。只有在努力找尋隱藏於外表下的深層次的東西,我們才可以探究其不為人所知的內在。」
 
展覽名稱:「徐冰在柏林」
原畫出處:
  戴進(1388-1462)《松柏賀壽》畫卷
  日本畫家Kanô Eitoku(1543-1590)的山川風景畫
  佚名畫家的六扇屏風繪畫
  三件均為德國國家東亞美術館在二戰期間丟失的畫作。
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試做時的興奮,我意識到這將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手段,但可以看出早期的手法是簡單的。──────────────節錄自《背後的故事》,頁190。
 
 
 
《背後的故事─1》
184cm×367cm
綜合媒材
柏林國家東亞美術館,柏林,德國
2004 年

徐 冰

中國當代藝術家,1955生於重慶,長在北京。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90年移居美國。2007年回國就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至2014年卸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作品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美術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等藝術機構與國際展覽中展出。1999年獲得美國麥克亞瑟天才獎。2003年獲得第十四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2004年獲得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大獎(Artes Mundi)。2006年獲全美版畫家協會「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2010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楊心一

美國康奈爾大學藝術史博士,康奈爾大學新媒體藝術檔案館顧問、靜恩德凱(Jing & Kai)總監, Discovery Channel藝術類節目Chineseness聯合制作人。曾任職於紐約MOMA、古根漢美術館,近期主要策展:「放大——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義大利,共同策展人,2013年);「大氣」(臺北中正紀念堂,臺北,共同策展人,2011年);「Look at Me」(東方基金會博物館,葡萄牙,策展人,2011年);「隋建國:另一個烏托邦」(Mot/Arts,臺北,策展人,2010年);「假山疊塢——展望×MVRDV」(Mot/Arts,臺北,策展人,2010年);「阿彌陀佛 張洹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策展人,2010年)。
更多內容請見《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大閎一世平淡專注經營建築創作,既不嘩眾取寵,也能長久堅持一己理念,更不輕易懷憂喪志的被現實所屈服。他在台灣這幾十年經營的建築成果,我覺得目前還是遠遠的被社會所埋沒與低估,但這其實並無妨,歷史至終還是會清明出藝術價值的真實目光。
行為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即時性。身體做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行為藝術是豐富多元的領域,每件新作都有潛力開發出不同的意義和層次,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衝突是對話的靈魂所在。一對戀人接吻親熱、輕聲細語很無聊,但如果他們是在公共場合相互叫囂就變得很有意思了。你所寫的情節本質將定調衝突的等級和熱度。衝突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幫助你發掘,每個角色在某種情境下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又有哪些事是不會說、不會做的。
2000年代是藝評人崛興的年代,藝評人在藝術市場、藝術趨勢上發揮「學術」或「品味」的影響性。直到2010年代,具批評觀點或改變慣例的展覽研究,更是成為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方案。藝術批評不再只是後設性的作品闡釋者,其反守為攻的自主性愈來愈強。藝評從唯心論進入唯物論,已然暴露出藝評的政治性與複雜性。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王大閎一世平淡專注經營建築創作,既不嘩眾取寵,也能長久堅持一己理念,更不輕易懷憂喪志的被現實所屈服。他在台灣這幾十年經營的建築成果,我覺得目前還是遠遠的被社會所埋沒與低估,但這其實並無妨,歷史至終還是會清明出藝術價值的真實目光。
行為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的即時性。身體做為媒介站上舞台,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行為藝術是豐富多元的領域,每件新作都有潛力開發出不同的意義和層次,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衝突是對話的靈魂所在。一對戀人接吻親熱、輕聲細語很無聊,但如果他們是在公共場合相互叫囂就變得很有意思了。你所寫的情節本質將定調衝突的等級和熱度。衝突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可以幫助你發掘,每個角色在某種情境下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又有哪些事是不會說、不會做的。
2000年代是藝評人崛興的年代,藝評人在藝術市場、藝術趨勢上發揮「學術」或「品味」的影響性。直到2010年代,具批評觀點或改變慣例的展覽研究,更是成為批判性「理論」的「實踐」方案。藝術批評不再只是後設性的作品闡釋者,其反守為攻的自主性愈來愈強。藝評從唯心論進入唯物論,已然暴露出藝評的政治性與複雜性。
想法本身即構成藝術,在這前衛的概念出現之後,藝術自古以來的美學、技藝和行銷標準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場對傳統藝術定義和價值認知的革命,源自於藝術家對藝術學院和市場權威的質疑。觀念藝術家以不容易買賣的作品來批判藝術商品化的現象,同樣的,作品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必親自在場,這樣的做法也顛覆了傳統觀念。
當走近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的巨大畫框時,觀眾可能期許著與這充滿明亮展櫃的著名經典作品進行對話。然而,當觀眾驚歎於陰影畫作的巧妙展示,發現形似鳥巢的外觀僅僅是無聲地模仿著與之對話的經典畫作的回憶和幻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精心佈局的自然之物構造出的令人驚歎的輪廓,水墨畫的筆觸成為其神秘的偽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我想我們都想要一個像佟年一樣願意陪自己、瞭解自己、支持自己,安穩的存在;也想要一個像韓商言一樣,把自己當成自家小孩一樣寵溺的愛。但這些前提是,他們本身都美好得配得上彼此,所以,也願我們都能更加美好,配得上你愛的人也配得上你自己。
Thumbnail
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Thumbnail
在書的後記裡,作者鄧觀傑明確揭示了,在隨著年紀增長,使我不敢貿然寫小說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我對太多事情感到困惑。比如原生家庭的創傷、比如身為華人的意義,書寫的技藝、無故降臨於人的不平之事⋯⋯我滿腹狐疑,而小説是我唯一學會提問的方式。
Thumbnail
妳是在去年七月二十九日過世的。 大約三星期後的八月二十三日,我才得知妳的死訊。 從妳妹妹裕里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時,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思考,坦白說,到現在我依然無法好好面對這個事實。妳已不在人世,這個事實對我來說就是如此地不可承受。儘管我仍處在震驚之中,卻已提筆開始寫這篇小說。
Thumbnail
《伊藤潤二研究:來自恐怖深淵》是一本解析從開始創作漫畫到今三十年的伊藤潤二在恐怖創作和漫畫家之路上的各種想法與創作手段,也公開了未收錄和全新的故事稿件,甚至有各方名漫畫家對於伊藤式的恐怖的看法與體驗都收入在其中。
Thumbnail
<p>他回答:我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我想我們都想要一個像佟年一樣願意陪自己、瞭解自己、支持自己,安穩的存在;也想要一個像韓商言一樣,把自己當成自家小孩一樣寵溺的愛。但這些前提是,他們本身都美好得配得上彼此,所以,也願我們都能更加美好,配得上你愛的人也配得上你自己。
Thumbnail
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Thumbnail
在書的後記裡,作者鄧觀傑明確揭示了,在隨著年紀增長,使我不敢貿然寫小說的原因: 也許是因為,我對太多事情感到困惑。比如原生家庭的創傷、比如身為華人的意義,書寫的技藝、無故降臨於人的不平之事⋯⋯我滿腹狐疑,而小説是我唯一學會提問的方式。
Thumbnail
妳是在去年七月二十九日過世的。 大約三星期後的八月二十三日,我才得知妳的死訊。 從妳妹妹裕里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時,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思考,坦白說,到現在我依然無法好好面對這個事實。妳已不在人世,這個事實對我來說就是如此地不可承受。儘管我仍處在震驚之中,卻已提筆開始寫這篇小說。
Thumbnail
《伊藤潤二研究:來自恐怖深淵》是一本解析從開始創作漫畫到今三十年的伊藤潤二在恐怖創作和漫畫家之路上的各種想法與創作手段,也公開了未收錄和全新的故事稿件,甚至有各方名漫畫家對於伊藤式的恐怖的看法與體驗都收入在其中。
Thumbnail
<p>他回答:我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