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是跪著抬頭的服從者,還是甩打蕀鞭的支配者?-《逃避自由》(1/2)

2018/09/2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擺脫天性與束縛似乎是人類史上不斷企圖創造的機會。
剛脫離動物本能後,我們進入思考與掌控的世界,這是人類能夠自主決定去向,不僅受困於本能的「第一次自由」
自由是把雙面刃,開起一切可能時,我們也對於自然的變化無常不知所措。因此像是剛學會走路的小嬰兒,急尋可倚靠的欄杆。也就是可追隨的對象讓自己能有方向。而神秘的人事物通常是我們無法解釋、希望得到控制的,我們拜天求海、巨大的石頭、迷霧中的猛獸,無非企圖從各種神秘事物中得到掌控力,同時也祈求一條生命迷惘中的道路,這種信仰的出現即為「萬物有靈論」,也是宗教最初的誕生。
隨著事物漸漸獲得人類的掌控,這些東西失去了他們的神秘性,也失去了他們的信眾。另一方面,大海雖能涵容各種生物,出現各種象徵,但這些「無明確指示」的事物並沒有「領導性」,失去神秘性的同時也失去了他們的「權力」,或反過來說,他們的權力象徵不明顯,於是人類再次擺脫曖昧的神秘性,這是人類脫離物靈的第二次自由
但取而代之的是掌握住神祕自然性的「巫覡」,能夠看出天象、能夠詮釋、能夠依大神的指示裁決。每當脫離了一項權威,我們又要重新倚靠自己,這是一項艱辛的任務。自己扛起責任,沒有人能夠責怪,這時若有人能夠帶領,一個人的焦慮無根的感受才會降緩。所以能夠掌控神祕事物的這群人,理所當然地變成了眾人追隨的對象,尤其又有清晰的思想,明確的指引,能夠給出未來的方向,這也是人類宗教現身的時刻。
可惜不像本能與自然的純粹,含有人性的事物必定含有欲望的藏匿,尤其握有「權力」時,越大的力量,越容易磁吸心底最深的欲望。演變到後來成為人類不相信另一個人的指示,因為聽起來有詐!所以向上直接與「神」進行溝通。但這個與神溝通的過程中,還是需要透過「人」的協助。
贖罪券即為最好的例子,以錢贖罪,這是包裝精美的糖衣,和現代花錢消災了事差不多的概念。但隨著要繳的錢越來越多,買個來世可以,但若花費到連此生都活不下去可不行,如果要花錢,就沒有存錢習慣的中世紀人來說,就得花在刀口上!這也推動了人類脫離宗教的第三次自由
當時雖然短暫推翻了宗教的龐大政權,但累積財富的習慣仍舊存在,甚至,因著文藝復興與榮耀上帝之名,財富變成首要的崇高位置,每個人都可以因為自己的努力賺錢,買到想要的物質與地位。
但這次的情況更為不同,參雜更多人性後,整個制度體系可已騰出空間做修改,好聽一點是有彈性,難聽一點就是更會包裝了。原本的種種政策都可以相同內容重新改造、轉換、裹上不同外皮。被治理的人民仍會乖乖聽話,因為,人類的前方已經沒有東西了,如同為什麼曾得到很多次自由又失去自由?即是無所適從的人類失去存在目的時、失去生活掌控權後,擔憂隨時會被神秘的物質或巨大的力量壓垮,所以需要一個能夠重新帶領他們穿越大海、深入地心、無中生有的超人。

逃避自由,成為一種渴求

這是不斷逃避自由的過程,每一次能夠取得自主權時,那個權力無從駕馭,它帶來真空般的自主權,那裏所有一切都要重新創造,但他們沒有魔法,也還沒真正了解自己想要創造什麼,所以有魔法的人、能夠創造的人成為支配眾人的領導者。這也是為什麼宗教始終沒有消失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於中世紀已開始大量的貿易活動,財富變成一項能夠大量創造的必需品,有財者看似有更大的自由。以佛洛姆的觀點來看,當宗教與財富結合在一起時,那便是這個社會的引擎被大力啟動的時刻。以榮耀神之名,每個人化身為一顆顆小齒輪,轉動龐大的內在信仰機轉,這時人類也許可以停止推翻政權,畢竟有了神秘無解的領導者、更大的目標、明確的方向。
但最終的問題是,人類不擅長記憶,信仰的初衷很快就被遺忘,同時資產階級的興起也帶動了文藝復興與科學這兩大「個人化」的歷程,資產階級展開了一系列標新立異的活動,也點燃了好奇與掌權的「除魅」過程。這也是歷史上「人決定人」的正式開始。接著個人就要選邊站了,你是要支配他人或服從他人,所有人都在這兩極間擺盪,這無分善惡,而是權力,也是在說,你是要選擇自由,抑或逃避自由......
「心理學的主要問題,個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關係的問題,而不是種種本能需要的滿足或受挫折的問題......固然人類具有某些需要,例如餓、渴、性等需要,但是那些使人類人格有所不同的衝動,例如愛與恨,貪求權力,渴望服從,感官樂趣的享受,以及對感官樂趣的恐懼,都是社會過程的產物。人的愛好,無分美醜,並不是一種固定而生物的天性,而是社會過程的結果,因為社會過程「創造」了人。」(P.9)
也就是說,天真、世故、成熟、幼稚等等,都是社會化的產物。經驗和反思,若一個人不斷經驗身旁人的死去,你很難責怪他對於親密關係感到恐懼,因為一切他所追尋與依附的靈魂都將逝去。
但你也可以看見一個人的成長不會憑空而生,他會懂得把握當下,穩重地看待悲喜劇,見地更深,那也是曾進入「經驗」裡頭,真實的與每一個挫折和喜樂相遇,才得以把這些「經驗」放進心裡,以致下一次不會因為突發的種種遭逢,最終抽離了自己。
「當人越發覺自己與人及自然不同,和越加地變成一個「個人」時,人就別無選擇,而只能在愛的自發及創造性的工作方面,把自己和世界聯結起來,不然,就是企圖依恃某種與世界的聯繫,來尋求某種安全,而這種與世界的聯繫,破壞了他的自由,及其個人人格的完整性。」(P.19)
從嬰兒期與世界的一體感中逐漸分離出來後,個人與個人的距離如同在不斷擴張的宇宙的星球,漸行漸遠,而人一旦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群體,他們是無法生存的,只能想盡辦法奔向其它星球,亦或拉近其它星球,也就是,服從或指揮,自願失權或掌權,而這破壞了他原本的性格,變成「非人格」的「社會性格」。
除非,他能在自身當中找到「生命主權」,把握愛與工作的創造性經驗,使生命興奮與勤奮的經驗,那時才是個人「人格」一生至此「個人性格」開展的時刻。

但沒有個人性格的話......?

「個人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兩種結果,便是服從與自發的活動。」(P.26)
服從群眾或服從領袖,也就是服從於權力之下。相反地,自發的愛與工作,則是在不破壞個人人格的情況中,創造出自由的可能。
「文藝復興是一個富裕而有權力的上階層的文化。沒有分享到統治階級的財富與權力的廣大群眾,喪失了他們以前身份的安全感,於是成為無定型的群眾......他們的經濟活動和他們的財富,給予他們一種自由的感覺,和一種個人存在的意識。」(P.41)
文藝復興是一個炫富的開始,資產階級拿著白花花的鈔票,變成一本本的藏書與一件件的品味衣尚。用現代的話語也許可以稱作「反變現」
中產階級努力將原有的知識轉變為財富時,資產階級反過來將財富轉變為人格的一部分,潮流的指標,時代的風向。好像有錢就有了品味,就有了人味。從群體中脫穎,像是嬰兒從母體分離般有了「自己」。這是一種無邊龐大的權力。對中產階級以下者,只能抬頭仰望,當然也會產生嫉妒與怨恨,關於權力不對等,關於不跟隨就被遺棄的無奈。他們會不會起身反抗?當然會。他們會不會奮力跟隨?當然也會。直到推翻掌權者的惡政之前,他們都不會善罷干休,但他們也需要一種「根」,一種信仰,因此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在此產生「應該要」與「不應該要」的躁動感,跟隨者會在心中醞釀不滿,反抗者則已拿起武器。資產階級能不心驚膽顫嗎?更何況他們需要對付的不只是力小數多的中產階級,還有同樣是資產階級的其它龐大勢力。
「人類的一切關係,都因為這種為維持權力與財富的生與存亡爭鬥,而受到傷害。......團結,已由一種冷嘲式的超然態度所取代;其他的人被視為被利用和操縱的『目標』......新的自由似乎給他們帶來兩樣事情:日益地感到有力量,和同時日益地感到孤獨、懷疑、猜忌,以及因此感到焦慮。」(P.41-42)
在這裡似乎可以嗅到一絲心理治療崛起的味道:孤獨的資本家脫離了原始社會,脫離了眾人,他的情緒無從擺放。這時再度發揮財富的力量,用買的!因此資本家率先購買安全感、告解對象,以及強求他想要的特定關係。
但對於沒有錢的人呢?他是不是就只能成為服從者?
「他遭到威力龐大的超人力量,資本及市場的威脅。由於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潛在的競爭者,人與他人的關係便成為敵對的和疏遠的;他自由了,但這也就表示,他是孤獨的、隔離的,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威脅。他沒有文藝復興時代財主所擁的財富或權力,也失去與人及宇宙的同一感,於是,一種他個人無價值和無可救藥的感覺壓倒了他。」(P.53)
他背後沒有神,手中沒有錢,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他就沒有權。這種外在權力的失去,也讓一個人內化並失去了內在主權。在不同社會階級中,自由是有區別性的,分量不均的,現代人不必聽命於神,卻受制於人,而資產階級變成最大的獲利者。為了跳脫這樣的「不自由」,神又被重新喚醒,又有了信仰者,是那些得到多次自由又失去自由後,自願失權,臣服於一個至少是非本身物種的神秘力量,那讓他少了嫉妒和焦慮的心情,主動奔向受支配的懷抱。
「只要人一天不能從消極的自由演變成積極的自由,非理性的懷疑便一天不會消失。現代人之想要壓抑懷疑的種種企圖──有的是想要追求成功,有的認為,對事實的無限知識可以解決對肯定的期求,有的則服從一位領袖」(P.67)
這個道理與現象至今仍不斷上演。更甚,在知識經濟搬上檯面的近兩年,大量的新知舊知透過各式新媒體般回檯面,用百般方式讓你看見,成了現代版本的文藝復興,也當然成了新時代的潮流壓力,補償性的結果就是消費,「消費即擁有」是隱藏在以解決焦慮為導向的知識經濟底下的一句話。但盲目的購買知識與購買贖罪券無異,人脫離了本能、自然、宗教,若沒有尋到他所能依附從屬的一塊地,他無法生根其中,他就永遠活在懷疑自己的焦慮,以及生理與心理皆「窮忙」的汲營庸碌中......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莊博安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諮商、諮詢|探究強迫症、焦慮憂鬱、感情困擾、原生家庭議題等。種種向內尋回自我的可能中,讓我們共同發掘,你心底渴望的生活模式,找回生命的真實與自由,以及腦袋的主控權。最新著作:《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