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孤獨無力是「極權主義」的溫床:《逃避自由》讀書會文本詳述(中)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文/曹立寬

基督新教的「威權性格」傳統

有接觸過西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歐美社會從中世紀的宗教世界轉向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的進程中,宗教改革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天主教會的強力批判,以及他將信仰界定為「個人直接面對上帝」,而不需透過教會作為中介的革命性主張,這重大影響了日後西方擺脫教會權威,走向世俗化與自由化的趨勢。然而同時間,基督新教卻也創造出新的威權傳統,依佛洛姆的觀點,這個傳統形塑了現代最早的「權威性格」社會心理原型,日後在資本主義社會和極權主義時代都產生了關鍵影響。
弗洛姆首先指出,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較有現代意義的「個人自由」逐漸在貴族階級之間出現。因為一系列政經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當時的義大利工商業極度發達,開始出現十分接近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一部分上層階級不再受原先牢固的傳統和教條束縛,跟隨新興經濟型態大力追求個人自由並展現自我力量。然而這種經濟條件的轉變,給貴族階層帶來自由的同時,卻也使原先的中下階層變得更加無力且焦慮。
中世紀社會舊有的中產階層(擁有特定技能的技師,如工匠等),面臨新經濟模式的威脅,原先穩定的工作不保,同時因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規則,使這些舊時代以特定技能獨立經營小型生意的階層,根本無法跟新興的大廠房競爭,因此這些人面臨強大的無力感及遭到淘汰的焦慮。弗洛姆認為這些中產階級的心理狀態,是新教教義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基礎。他接著分析路德教派與喀爾文教派教義背後的心理意涵(礙於篇幅以下只討論路德教派)。
弗洛姆很有批判性地指出,路德神學背後的心理動機是個人的微不足道感,以及隨之而生對「人性」的厭惡。「路德堅信人的卑劣,以及無力靠自身行善的處境。只有當人謙虛自抑,消除個人意志與自尊,上帝的恩典才會降臨。」[1]
路德因為從小受父親極其嚴厲的管教,對權威懷有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結,一方面他人格的無意識中有一種難以處理的深層懷疑,使他無法完全信任現有權威(因而反對教會的權威),但同時也是在無意識中,他渴望著被一個無比強大的權威徹底支配,消除這種無法抑制的不確定感。
這種無力、氣憤、渴望讓外在權威解除內心不安的心理狀態,反映了宗教改革時期生存受威脅的整個中下階級內心處境,這正是新教當時能得到廣大中下階層支持的原因。但也因爲這種無力感,即使新教讓個人可以自由而獨立的面對上帝,但無助的個人唯一的選擇,卻是「在上帝面前放棄自己的自由」。[2]
這種「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這個神聖權威的想法,可以視作「權威性格」的一種原型。隨著宗教的影響力式微,這種「權威性格」既然可以完全捨棄自己的尊嚴與主體性,徹底臣服於上帝,那麼當然也可以把自己交託給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官方敘事下的「民族偉人」,同時也可以是資本主義那偉大自由市場中「看不見的手」。

資本主義對人的物化

分析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個人自由獲得發展的另一面;「權威性格」的出現。弗洛姆接著以這種集體社會心理,檢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光榮的「自由競爭」敘事背後,根植於人心中持續擴大的「無力感」,以及這種孤獨無力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造成的物化與商品化。
一個矛盾的命題是《逃避自由》整本書的核心;在現代社會、我們自豪的「自由世界」中,為什麼人會感到如此孤立?啟蒙時代自由主義的精神,強調人作為主體,而非手段或工具,但當人們真的生活在自由的社會之中,卻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仍然被視為一個「工具」存在著,尤其是在面對「偉大的」市場經濟時,我們發覺自己成了巨大經濟體系下隨時可被替換的螺絲釘。
資本主義以它對「人是理性經濟動物」的人性預設,將啟蒙時代的「理性主體」,置換成「理性逐利」。而因應「逐利」而生的經濟規則,取代了自康德(Immanuel Kant)以來「人是所有人類活動的最高目的」這個價值追求。外在的經濟產能和技術進步成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價值,身處其中的人反而淪為工具。於是當這種看法取得了道德正確地位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從封建時期由宗教建立的牢固階層,變成了理性自利的激烈競爭。
人在這種狀態中是孤立的,因為他必須假設他人與自己一樣,把理性逐利視為最高目的,因而參與在與彼此的競爭之中。當社會關係的本質變成經濟利益的計算時,決大部分的人際關係型態也都會被這種「交易」思維滲透。後果是我們在不自覺中用商品的銷售,來想像人與人的關係。這種想像從最為直接的勞雇關係、商家與消費者的買賣關係,延伸到各種型態的社會團體、友誼、愛情關係中,而這一切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3]
我們在這種「商品銷售」的投射中,將人視為物品,存在的目的即可以被量化出的實用價值。例如像「情場如戰場」這類流行語,就具有將情感關係投射成市場交易的性質,在網路上許多教導個人如何在感情市場中「為自己標價」的課程、影片、文章中,都可以清楚看見「把自己和他人當成商品」,已經成為許多現代都會中的孤獨個人,深層的無意識了。
在這之中個人面對著極深的疏離感,因為他身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整體面向不被承認。他需要把自己想像成商品,參與競爭遊戲,並獲得大家的喜愛,以提升自己的價愛碼。因此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取消了強迫個人遵從集體的「直接暴力」,但市場的商品競爭想像,卻會推促個人無論自願或被迫的與「大眾」一致,因為唯有這樣他才能順利的融入社會而不被排斥。這正是弗洛姆所說的「匿名權威」,它是新時代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權威型態。

極權主義惡夢的降臨

依據弗洛姆的看法,新教和資本主義時代這兩個歷史階段中的負面元素,是催生極權主義重要的社會心理條件。在探討納粹極權主義的專章中,他對納粹的權力意識形態、心理學觀點跟支持此意識形態的社會群眾做了詳盡分析。延續對權威性格的基本看法,佛洛姆開宗明義指出;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就是這種施虐與受虐人格的最極端化類型:
「在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中,隱含著對權力的施虐性渴求的多重面向。希特勒鄙視且愛護著德國百姓,他與德國百姓之間的關係相當典型的呈現出施虐的特質。希特勒在書中談到社會大眾對於支配的滿足:『他們所渴望的是見到強者獲勝,消滅弱者,或使其無條件投降』。」[4]
據此,納粹意識形態的特徵,就是合理化強者對弱者、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暴力。而且這種合理化是無條件的,統治者施展權力並不需要理性的理由,只因為他是上位者、是統治者,所以他的地位就必須「命定式」的使人無條件服從。這種論調看似沒有任何說服力,但這僅只是理性層面而言,就非理性的面向而言,它是具有強烈吸引力的。
法西斯主義往往訴諸群眾的情感需求試圖合理化自己的暴力主張,而這之中最關鍵的核心要素就是「種族主義」(racism)。納粹以德意志民族的偉大榮光為號招,粗暴的濫用達爾文演化論的「物競天擇」,主張人類歷史就是各個種族之間不斷的殘酷鬥爭與支配,而雅利安人先天優於其他種族,因此理當擁有對世界合法的支配權。這是神聖的自然法則,凡人毫無違抗的可能性。
以我們現在的觀點可能很難理解這種荒謬主張為何讓納粹獲得如此廣大的社會支持,但弗洛姆卻從當時德國社會的階級處境中,指出了納粹意識形態取得勝利的社會因素。首先納粹的主要支持群眾是正在沒落中的低階中產階級,以及一戰後既得利益受挑戰的資本家。這些深感地位受威脅的舊社會上層階級是基於利益考量出資支持納粹,但對廣大的中低階層群眾來說,支持納粹的理由則是本書不斷強調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孤獨、焦慮和無力感。
在一戰前德國是王朝國家,對向來保守的低階中產階級來說,對君王的認同,是他們與社會產生連帶的重要途徑。一戰後德國戰敗,自由主義者和工人階級的運動獲得巨大成功;王朝覆滅,共和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力大大的上升。與此同時由於德國身為戰敗國背負巨額賠款,國內經濟不振,再加上1929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更是雪上加霜。這些本來就在沒落中的中產階級變得徹底無助,他們失去了所有舊社會中(無論實質或象徵層次)的認同與地位。在這個時候,希特勒激昂的登高一呼,要重拾德意志民族的榮光,對他們來說這成為了他們逃避現實困境的心理救贖與出口。
因此納粹的成功根本上來說還是得回到「逃避自由」的問題。由於資本主義下的消極自由,在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無法提供支持人成為真正獨立個體的資源與力量,因而使孤立的個人為了尋求社會連結,投身到極權主義的暴力淫威之下。極權主義的最後一項特徵是,即使連最高位階的統治者,都同時具有施虐與受虐的傾向。施虐傾向不用多說,至於受虐傾向則是來自對神、命運和自然這些超越力量的無條件敬服。就像馬丁路德認為「人唯一的自由是在上帝面前放棄自己的自由一樣」,希特勒也相信自己做這些事並非只是他的個人意志,他不過是遵從了神聖自然法則的要求而已。[5]
下文我們將討論接續討論佛洛姆衷心捍衛的幾個價值:真實自我、自發性、積極自由與愛。
引述或參考出處:
[1]弗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木馬文化,頁95。
[2] 參考紀金慶著《偽理性》,65頁的詮釋。
[3] 弗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木馬文化,頁144。
[4] 弗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木馬文化,頁249。
[5]弗洛姆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木馬文化,頁262-26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對「努力」近乎極端的追求、對某種「成功形象」的無上推崇、或對「公平」的瘋狂執著,都奠基在強大的競爭焦慮使人無法自處,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即使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社會變得多元化,但人們潛意識裡仍然汲汲營營地尋找著與「大家」一致的標準,以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就生命哲學和存在主義的觀點而言,現代人的許多生命問題,都源自於我們太想給予生命、給予人的存在明確到毫無空白的目的,而這個目的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導致我們無法回到人最原初經驗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就是不帶既定目標的感受「我與世界」以及「我與自己」的真實關聯,我能將自己與世界深刻聯繫起來,能將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對「努力」近乎極端的追求、對某種「成功形象」的無上推崇、或對「公平」的瘋狂執著,都奠基在強大的競爭焦慮使人無法自處,而這導致的結果是;即使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社會變得多元化,但人們潛意識裡仍然汲汲營營地尋找著與「大家」一致的標準,以消除自己的焦慮感。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學生是一個受教者,也就是執行教育體制給予的學習方向與目標的人。在這個架構下,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自主學習會變成是自律的執行學習目標的人,而這種學習目標根本上還是來自體制的安排。 因此線上學習如何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主體?要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做到有自覺地看到這種結構與角色。在許多人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從文藝復興開始,在啟蒙時代被發揚光大的個體精神,打破了封建階級,摧毀了宗教與君王無上的權威,給人們帶來了自由。 「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不被任何權威宰制」這種獨立而自由的理性之光照亮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看似迎向了啟蒙的光明,但隨後幾百年來,各種災難也一一爆發,納粹與共產極權的崛起,逼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恣意而生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第1章 獨孤九劍 土匪周顛     1. “他奶奶的!!!!!”五月的一天,上午10點半,周顛啪地關上主編辦公室的門,走出來。 他那句咒駡聲音太大,想來主編也不耳聾,門合上的瞬間,他幾乎看見一道寒芒在主編的眼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寂,就像是心室被抽了真空般的恐懼感? 你知道P世代是什麼嗎? 與6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又有何相似呢? 文章以自身經歷思考現代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與無助的可能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擺脫困境。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港府以違反《國安法》為由,迫使《蘋果日報》在2021年6月24日這天停止營運,最後一期的報紙上斗大的標題寫著「再會」,這不僅是一份報紙的結束,更是香港新聞自由的終結。 「自由就像空氣,失去後才意識到重要性。」電影《讀報人》講述一段150年前的故事,彰顯資訊傳播的功能與責任,以及媒體對於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台語:hiān-tāi phóo-sè tsú-gī sī Ki-tok-kàu ê sán-bu̍t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說明為何比起拒絕科學的意識形態,強調科學的意識形態對科學的傷害更多。也會講解現代普世主義對上述現象的影響與其現狀。
Thumbnail
你聽過【完美主義】嗎?你知道他們怎樣撐過來嗎?以我的故事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恣意而生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第1章 獨孤九劍 土匪周顛     1. “他奶奶的!!!!!”五月的一天,上午10點半,周顛啪地關上主編辦公室的門,走出來。 他那句咒駡聲音太大,想來主編也不耳聾,門合上的瞬間,他幾乎看見一道寒芒在主編的眼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寂,就像是心室被抽了真空般的恐懼感? 你知道P世代是什麼嗎? 與6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又有何相似呢? 文章以自身經歷思考現代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與無助的可能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擺脫困境。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港府以違反《國安法》為由,迫使《蘋果日報》在2021年6月24日這天停止營運,最後一期的報紙上斗大的標題寫著「再會」,這不僅是一份報紙的結束,更是香港新聞自由的終結。 「自由就像空氣,失去後才意識到重要性。」電影《讀報人》講述一段150年前的故事,彰顯資訊傳播的功能與責任,以及媒體對於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台語:hiān-tāi phóo-sè tsú-gī sī Ki-tok-kàu ê sán-bu̍t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說明為何比起拒絕科學的意識形態,強調科學的意識形態對科學的傷害更多。也會講解現代普世主義對上述現象的影響與其現狀。
Thumbnail
你聽過【完美主義】嗎?你知道他們怎樣撐過來嗎?以我的故事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