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事的習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個空間的運用與感受,大人和小人(孩)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大人對於環境的需求,好多時候不只是功能取向,會參雜著視覺感受,收納整理不只是要找得到東西在哪裡,還包含了要看起來整齊、乾淨。這些都是學習來的嗎? 還是源自於身體裡的感覺? 有時候真的很難區別。
小的時候並不太喜歡做家事,整理環境整齊,大致上的收納都是因為空間小,手足之間一起共用的空間裡面,為了避免許多衝突或者誤會,不得不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環境,這些大概就是學習而來的習慣。
長大了以後離家住在宿舍裡,也會有自己生活的範圍,整齊好像也只是為了學校舉辦的評分、比賽以及可能伴隨之而來的處罰。這也是學習而來的練習。
一直到了成年自己在外面住,沒有人會突擊檢查妳的生活環境,獨自使用的空間裡,有許多過往不會出現的問題,也就不會有過往整理環境的需求。不需要再為了怕拿錯東西而把物品收在抽屜裡、不再需要為了找不到物品而猜疑別人拿錯、不再需要為了被評分整齊與否把物品藏在一眼見不著的地方,不再需要為了怕被罰勞動服務而將環境擦得一塵不染。這些不再需要,都成了一種被解開的枷鎖,完全被釋放的心情和身體,也沒有因此成了邋遢、骯髒、髒亂環境下生活的人。
這樣看來就可以說那是養成的好習慣嗎?
許多大人總是用養成好習慣來看待許多的行為(或者態度),會對小孩說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就會xxoo,所以要一直練習一直做,讓自己的好習慣培養起來。
真的是這樣嗎?
回過頭來想自己的時候,其實好像不完全是因為習慣養成了這樣。小的時候做家事,完全沒有感覺到把一個環境整理得乾淨的時候,對自己五官的感受有甚麼不同,沒有一次的經驗是把目光放在整理後的感覺,每一次總是在做的同時很苦,很累,很煩中就結束了打掃這一件事情。一直到了自己住的時候,每次遇到煩心的事情,就開始打掃,移動家具的擺設。有時候幾個小時後,坐在空間裡的一個角落,重新看著這個空間的以前和現在,感覺這個空間的以前和現在,然後感覺自己的以前和現在,好像都會隨著這樣一點點的改變,有了新的不同。
這也能算是因著習慣下而做事嗎?
生了一個男孩,並不加以性別刻板印象來養育孩子,在空間共有共享的家裡讓孩子接觸所有的家事,沒有機會互相推卸那是你的房間、這是我的書桌...,即便是這樣帶著一起做,每一次做完一起感覺做之前和之後的心情感受,每一次整理後稱讚彼此對收拾的能力,每一次做完後說說改變前後的不同。即使在小孩已經會對空間改變說出「我覺得換了書櫃以後客廳變很漂亮」、「這個書櫃不只好看而且顏色感覺比較舒服」、「只要把書大概放好就會看起來比較整齊」'「書櫃整齊就會比較看到是甚麼書也會想去拿來看」...這些話的時候,他還是在每次"執行"的期間臭臉,一邊做一邊問「為什麼我要做?」、「我就是不喜歡做家事」這一類的話;或者是看著滿地的玩具、滿桌的雜物也不為所動地跌在那堆物品上寫畫。
他說他有印象在他小的時候,媽媽有一次生氣,就去用手拖地,都不說話就一直拖地,拖完地以後心情就有變好了。在這以後每次用手拖地,小孩就會問「妳在生氣嗎?」。後來有一天母子倆不知道為了甚麼小事吵嘴,心情不好的他就去洗碗,邊洗碗都不說話,洗完他自己好像也覺得變好了。聽完後大笑,便問他「那時候你也沒想到洗完真的心情會變好吧!」他點點頭,但又說「但是我還是很不喜歡洗碗」。
這些好小好小的事情,在孩子的心裡有了一些改變與累積,但仍然還沒有動搖他對做家事的動機與動力,這樣看來這些都不重要嗎? 就都沒有成效嗎? 一定要在10歲的小孩能夠完整執行一套家事,才是一個有能力的孩子,才會是一個在未來負責任的孩子,才會是長大後一定會有成就的保證嗎?
當自問這些的時候,小孩在旁邊玩積木,組完心裡想像和設計的攜砲攻擊戰鬥機、螺旋槳掩飾戰鬥機...之後,就把滿地的零件收到籃子裡,只剩三機在地上。
他說:「這樣你會只看到飛機,就不會發現修護大隊的工廠在哪裡」
小孩說螺旋槳中心會發射熱導彈
到底有甚麼方法讓小孩開心的做家事? 這題,好難!除非小孩自己想做,否則都是暫時性的假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想寫太多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由就夠了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練甚麼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怎樣讓寫作有點甚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融入團體?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身教,是在身甚麼教?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