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最華麗的方式,跟傳統布袋戲說再見」:楊力州《紅盒子》紀錄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因為知道我不接電話也不打電話,楊力州透過朋友輾轉聯絡到我,邀請我去《紅盒子》的試片,並開列幾個日期方便我選擇。我早在好幾年前就知道他在拍這部紀錄片,且前前後後長達十年不間斷地拍攝;現在總算殺青,為他開心,也很期待,當然就率著老婆孩子到萬華剝皮寮一個沒有幾個位置的試片室看影片。

楊力州大概是全台灣最知名的紀錄片導演了。他拍的紀錄片至少有七部,若連這一部就是第八部,都能上院線播放,應該是絕無僅有了。雖然他認為,紀錄片在院線上映是不正常的,因為紀錄片談的是公共意識、公民困境,要讓一家四口到電影院看,不要說時間與交通,單單票價就是一千多元,是很大的代價;因此紀錄片最好的傳播方式應該是用電視或新興媒體,讓觀眾免費接收紀錄片的內容,就像紀錄片導演拍紀錄片的動機絕不是為了賺錢一樣,應該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贊助紀錄片。

我是很佩服楊力州的。不只是他非常傑出的說故事能力,我敢說,他的紀錄片絕對比台灣百分之八九十的商業劇情片來的好看,這好看包括了商業片天馬行空的戲劇張力,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比如說,當初他在剪接《拔一條河》時,有許多潛在贊助與投資者建議他把紀錄片中新住民媽媽的鏡頭剪掉,只保留純真的孩子在莫拉克颱風幾近滅村後透過拔河力爭上游的故事,認為這樣會吸引更多人看。「有經驗」的投資者說:「台灣沒有人在乎那些外籍新娘!」

力州說:「就是沒人在乎,我才要拍她們讓大家看見!」也因為這樣的堅持,讓許多贊助商縮手;但他還是堅持紀錄片一半的鏡頭拍新住民媽媽的故事,因為這就是他拍這部紀錄片的目的。

楊力州過去拍攝的紀錄片,大都在拍攝之初就有單位或機構贊助,拍完之後也有行銷公司負責排片、上映與宣傳。但這部花了十年拍的紀錄片是自掏腰包,甚至院線上映了也沒有行銷公司幫忙,一切庶務都是他跟妻子及一位助理三個人自己來。

問他為什麼要拍這部紀錄片,他說:「我想用最華麗的方式,跟傳統布袋戲說再見。」有位部長在看試片時聽到這個回答,當場大哭。是的,用電影這最華麗的藝術呈現方式(大概也是最耗成本的),為這即將消失的傳統布袋戲告別。

楊力州:「我想用最華麗的方式,跟傳統布袋戲說再見。」

楊力州:「我想用最華麗的方式,跟傳統布袋戲說再見。」

楊力州說,他過去拍了很多困境中的人物,總想在影片中盡量找到一線光明、一絲力量。但現在面對傳統布袋戲式微,他竟毫無施力之處,不知道去年他罹患的憂鬱症是否因為陷在這樣無力的情境中而無法自拔。

當然,如果夠幸運的話,因為《紅盒子》的上映,讓更多人看見傳統布袋戲,或者它就能夠不那麼快跟我們說再見。當然,《紅盒子》不只講布袋戲,講傳承,最扣人心弦的是父子關係,講陳錫煌與父親李天祿兩人的關係。

上戲院表達支持吧!讓力州與他的太太的初衷與努力,能得到一點點鼓勵。我在《活得興高采烈》這本書中,曾講了一個力州與他太太的故事,摘錄在後面,給大家參考。

楊力州的簡單幸福

我很喜歡楊力州拍的紀錄片,從《水蜜桃阿嬤》《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都一再提醒我們,這些小人物不管身處何種境遇,都還是這麼認真,那麼我們更當努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我們都知道,在台灣拍紀錄片的人是一些傻子,因為拍紀錄片辛苦不打緊,且幾乎要有傾家蕩產的心理準備。

在楊力州剛開始拍紀錄片沒多久,因為想了解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他與太太兩人跑到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拍一群台灣媽媽桑的故事,那群人飄洋過海在異鄉討生活,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當時楊力州的太太辭掉工作陪他一起拍片,兩人銀行戶頭付完機票只剩一點點生活費,在高物價的日本拍片,實在非常辛苦。

楊力州導演2011年的紀錄片《青春啦啦隊》  

夏天的新宿天氣非常熱,他看著地鐵旁的自動販賣機裡的飲料,實在買不下手。有一天實在又熱又渴,他把攝影機交給太太,跟太太說要上廁所,就在那車站前廁所打開水龍頭假裝洗臉時偷偷喝幾口水來解渴。

他說,或許囫圇吞水的聲音太大聲,引來旁邊洗手的日本人側目。他只好把水龍頭開得更大,埋入臉龐時一併洗掉臉上的淚水。走出車站,他太太似乎感覺到他的情緒,溫柔地對他說:「我今天想吃鮭魚飯,你可以陪我嗎?」那天晚上,他們也到超市買一瓶兩公升的可樂回家。

近二十年過去,鮭魚飯或可樂,已成為楊力州幸福的象徵。一直到今天,他進辦公室時,偶爾會帶一瓶罐裝可樂進去,也不見得會喝,往往就直接放進冰箱了。反正最後一定會有人把它給喝掉。

我知道有些朋友,小時候家窮,三餐吃番薯稀飯,長大賺大錢之後,無論如何再也不碰番薯稀飯;相反的,有許多同樣經歷童年的朋友,至今仍常吃番薯稀飯,好感恩如今所擁有的幸福。

同樣的經驗只因為我們認知與詮釋的不同,帶給我們心靈的力量也大不相同。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在去年看到即將舉辦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Thumbnail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在去年看到即將舉辦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攝影,最基本與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紀錄。 從底片膠卷到現在的感光元件記憶卡,影像讓時光得以被保留。每一張相片都是是一個瞬間,一趟旅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拼圖,讓無法從時光洪流中停下的我們得以回望那些或精彩、或銘心、或虛度的時刻。 在人人手機都有數顆鏡頭的世代,記錄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卻逐漸失去深刻...
Thumbnail
攝影,最基本與最主要的用途便是紀錄。 從底片膠卷到現在的感光元件記憶卡,影像讓時光得以被保留。每一張相片都是是一個瞬間,一趟旅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拼圖,讓無法從時光洪流中停下的我們得以回望那些或精彩、或銘心、或虛度的時刻。 在人人手機都有數顆鏡頭的世代,記錄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卻逐漸失去深刻...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隨手拿起電影原聲CD播放著,想起之前為了《看見台灣》連續兩天進戲院觀影,當時寫過一篇心得分享,對照今日土地已經病入膏肓的傷,想起齊柏林導演2007年為了拍攝續集不幸墜機殉難的往事,不勝唏噓。雖然始終不缺環境保育的聲音,只是經濟發展優先的國土開發政策,小民只能祈禱蒼天保佑。
Thumbnail
隨手拿起電影原聲CD播放著,想起之前為了《看見台灣》連續兩天進戲院觀影,當時寫過一篇心得分享,對照今日土地已經病入膏肓的傷,想起齊柏林導演2007年為了拍攝續集不幸墜機殉難的往事,不勝唏噓。雖然始終不缺環境保育的聲音,只是經濟發展優先的國土開發政策,小民只能祈禱蒼天保佑。
Thumbnail
今年,《釀電影》與新北市紀錄片獎合作,先是在六月以 3 篇文章介紹了 10 部線上影展選片,接著本月將刊出 5 篇專訪,邀請 5 位導演深入分享他們曾獲獎的心得、紀錄片對他們的意義,各自的選材、心路以及關懷。
Thumbnail
今年,《釀電影》與新北市紀錄片獎合作,先是在六月以 3 篇文章介紹了 10 部線上影展選片,接著本月將刊出 5 篇專訪,邀請 5 位導演深入分享他們曾獲獎的心得、紀錄片對他們的意義,各自的選材、心路以及關懷。
Thumbnail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Thumbnail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Thumbnail
四月二十九,初春的夜晚有些涼,功名在掌上的紀錄片在客院放映。報名的人群陸陸續續坐定點,防疫的緣故,學生坐在用膠帶貼起來的叉叉上,彼此隔著一段距離。
Thumbnail
四月二十九,初春的夜晚有些涼,功名在掌上的紀錄片在客院放映。報名的人群陸陸續續坐定點,防疫的緣故,學生坐在用膠帶貼起來的叉叉上,彼此隔著一段距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