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誌:《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2018/10/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公民教育所為何事?當然是培育良好公民,但社會背景有別,對如何量度「公民」總會南轅北轍,可以是「聽黨話跟黨走」,亦可以是這套 Nachgefragt(《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所標榜的公民涵養:
  1. 《人權與民主篇》:知道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2. 《政治篇》:了解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3. 《哲學篇》: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4. 《 流亡與融合篇》:看見他人困境的理解能力;
  5. 《 經濟篇》: 經濟學入門。
筆者暫時找到5本《向下扎根!》中譯本,今回先看《哲學篇》。
起初以為《哲學篇》是一本中學程度的哲學入門「課本」,讀完就可參加類似法國的哲學高考......筆者明顯是香港考試文化下的犧牲品,好可憐。《哲學篇》其實由百多篇短文組成,每篇一至兩頁,會用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作引子,例如:我是誰?我們是水造的嗎?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然後在內文解答或探討,通常是透過介紹一個哲學家或一種思想/思潮,應對剛才的問題。這些問題及哲學家出場的次序不是隨機擺放,某程度呼應著哲學史進程。當然,只能浮光略影,觸碰一下問題,未必搔著癢處。康德最厲害,占據了四頁篇幅(106–109頁),亞里士多德(59–61頁)與黑格爾(115–117頁)等大戶都只能各自占據三頁文字。
這種筆法,如何成就《哲學篇》倡議的「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甚至做到《向下扎根!》的導讀所言,令讀者得到:「......活在民主的共同體世界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8頁)坦白而言,這麼短的篇幅,視為簡介也覺匆匆,那可容得下較深入的質疑?但我覺得已足夠引導年輕人一窺哲學天地的堂奧,若讀者肯多思考,「引起反思、刺激思考」這個目標,我認為還是可以達成的,至於質疑,就要自己下一點功夫。
首先要留意本書章節可堪玩味的排放。首一章的題目是「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結束的兩個章節,其中一個題目是「所有的問題都被思考過了嗎?為何你還是得自己去動動腦筋?」。原來那些哲理疑竇,前人已經思考了二、三千年,甚至(似乎)想通想透了,你以為你是誰?緊跟在偉人背後就可以了,還問甚麼想甚麼?
這副德性,是否很「中國」、很「尊師重道」?

昔日的路:原來大家都曾經幼稚

在《哲學篇》占有一頁篇幅的,既有大名鼎鼎已登神壇的大師,亦有較小被提及的名字。例如認為萬物本源於水的泰勒斯 (Thales,43頁)、思考「不存在」是否「存在」的巴門尼德(Parmenides,47頁)、被視為世上首名女性哲學家的席雅諾(Theano,140頁)、經院哲學家波艾修斯(Boëthius,69頁)等。
花時間認識這些不夠響亮的名字,並他們那套還未成熟,甚至早已乏人問津的學說,有甚麼用處?讀哲學如參加補習班,跟紅頂白,追隨「名」師,人之常情嗎。
抱有如此心態,會容易錯過或忽略昔日走過的路。踏著前人的步伐,可以領會兩件事。第一,哲學大師的驚人意念,不是殞石般突然由天掉下,然後由一人包攬。不要輕視今天未能大放異彩的論述,人間智慧就是一點一滴累積回來。第二,我們今天可以嘲弄這些不成熟甚至錯謬的哲學觀點,並非因為我們很聰明,只因在他們之後,並大師解答大題目之前,有無數偉大的心靈繼續思考,繼續追問,我們(也包括大師們)從中得到啟迪,然後承繼、推翻、發展、補充、遺忘、修正、開拓、更新。
故此,沒有甚麼所謂千年一出的偉大「舵手」、聖賢「領袖」。而我們只不過比古人幸運,有前人付了代價,既知此路不通,就避開冤枉路,另闢新途,使我們可以藉著溫故從而知新而已。
但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我們也許一樣無知蠢鈍,思考不周,與歴史上一眾被遺忘的哲學家一樣。這又如何?既知來者仍可追,就可沿著昔日的路徑,避開歧途,繼續探索。
這些,都助我質疑今日成王敗寇的主旋律,即使這主旋律多麼的理所當然。我今日如日中天又如何?畢達哥拉斯(45頁,570-495B.C.)自成派系,跟隨者眾,他的萬物皆數理論,今天還有追隨者嗎?你今日無人問津、百般失意又如何?快要像蘇格拉底般要受刑服毒嗎?今天鑽研西方哲學的人,誰人可以越過蘇格拉底這門檻,踏入西方哲學的殿堂?
我嘗試總結一下:擁有這些心態的人,在文明國家,是具有獨立思考及潛藏創意的公民;在野蠻政權眼中,是以下犯上的刁民。
差一點忘記了,《向下扎根!》是寫給德國青少年人的讀本,千萬不要用來「荼毒」中國的青少年,尤其是下一回讀的《政治篇》。
﹝……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1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