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法國高中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來,每次到了法國高中會考時,台灣媒體總是撲天蓋地的報導哲學會考申論題。然而民眾對於法國哲學的印象似乎只有法國教育制度很棒,台灣都只有填鴨式教育,這種表面的看法而已。在台灣,哲學被視為是一種艱深的學問,哲學系也往往被認為是沒有出路的科系。然而真正如此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法國政府這麼重視哲學呢?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在會考(baccalauréat)中都必須進行長達四小時的哲學會考。

深耕的哲學思維

法國高中哲學課設於高三,課綱分為五大領域28個概念,如幸福、自由、法律、正義等……。法國教育部對哲學課的目標設定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也因此,法國高中對哲學的培養並不是從高三才開始,而是從國中甚至更早就開始培養了,除了正規哲學課之外,學校也會舉辦相關活動,例如:哲學咖啡屋,利用學生課餘時間,邀請哲學老師來引讀。

懂得質疑所謂的「標準答案」

法國的哲學教育重點並非是培養哲學家,他們希望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並有著批判能力的公民,懂得質疑所謂的「標準答案」,這點正是台灣教育所缺乏的。在法國高中的課堂裡,學生才是主角,在跟老師一來一往的辯論中,學會如何組織思想並清晰表達。考試時,如果你按照課堂上所教的作答,分數不會高,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老師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法國高中的考試題不只哲學以申論題的方式測驗,其他的科目也是如此,他們希望訓練學生能夠用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自己習得的想法,清楚、有結構地呈現出來。

對於哲學教育,民眾比較難接觸到法國高中生對哲學的看法,大多是哲學老師對於哲學課的看法。筆者有幸能夠在法國高中交換一年,所以曾經問過法國高三的朋友Caroline對哲學課有著什麼樣的一些想法:

問:「請問你覺得哲學課如何呢?」
答:「我很喜歡哲學也很享受思辯過程,但哲學變成一種考試科目時,學哲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問:「那你覺得學哲學對你的人生有影響嗎?」
答:「有,因為哲學要求的答案,不是只有是或不是,而是是和不是,所以我們會學著用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二零一六年六月,臺灣哲學學會由中正大學哲學系主任陳瑞麟起草,發表建言教育部考慮納入高中哲學課。然而對於將哲學納入台灣教育體制,我們仍然需要省慎評估,否則到最後只怕會形成─「請問我思故我在是由哪位哲學家所說的?A.笛卡爾B.蘇格拉底C.盧梭」這種變形的哲學教育。筆者認為台灣高中哲學教育而非一味的西化(註),而是要結合東方哲學思維,並積極討論台灣本土議題,回到自己所處的環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思考跟行動一起同步。哲學老師培養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而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培養的。

「怎麼樣算是活著?」

哲學咖啡屋參與經驗分享-還記得那天討論的主題是「為什麼活著?」(法:pourquoi vivre?),一開始所有人圍成圓型,由哲學老師先提出第一個問題「怎麼樣算是活著?」接著所有人會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進行討論,這時候老師只扮演聆聽者的角色。第二輪,老師會針對第一輪同學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延伸討論,例如第一輪有同學提到,她覺得沒有意義的人生不是活著,所以老師就提出「如果你的人生是三點一線(metro-boulot-dodo),一成不變的,這樣算是活著嗎?」請同學們表達看法,這時候就會開始出現意見分歧,老師會針對每個人的發言去引導,發表者也可能會推翻自己之前的想法,或是更加地堅定。哲學咖啡屋就是透過不斷的討論,激盪出新的想法跟火花。

註: 此所指之「一味西化」為哲學教材中大量使用西方思維(如: 亞里斯多德),而忽略了在東方,像孔子、莊子同樣優秀的哲學家


責任編輯:邱麗庭 核稿編輯:張佳雯

關注粉專 接收最新消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花花蔡-avatar-img
2019/12/09
讚讚
Bio Taco-avatar-img
2019/04/01
現在的小孩害怕“為什麼?”的問題,害怕“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害怕需要動腦辯證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科目不需要。怎麼由現況中突破呢?想請問你們的看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19/08/15
“Everything is intentional.” 這句話是筆者剛來密涅瓦大學時候,發現可以說是學校的座右銘。這句話翻成中文的話,文言一點可以是「凡事皆有意」。那時筆者心想,這麼有個性的學校,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漸漸的,這句話的意義、這間學校的價值和自我成長的空間似乎都豁然開朗...
Thumbnail
2019/08/15
“Everything is intentional.” 這句話是筆者剛來密涅瓦大學時候,發現可以說是學校的座右銘。這句話翻成中文的話,文言一點可以是「凡事皆有意」。那時筆者心想,這麼有個性的學校,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漸漸的,這句話的意義、這間學校的價值和自我成長的空間似乎都豁然開朗...
Thumbnail
2019/04/26
一直以來,對於教改,我們總是放許多心血在方法和制度層面。但今天,筆者想跟各位談談的是在教育上扮演極大重要角色的人物-老師。 到底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怎樣,才稱得上好老師?
Thumbnail
2019/04/26
一直以來,對於教改,我們總是放許多心血在方法和制度層面。但今天,筆者想跟各位談談的是在教育上扮演極大重要角色的人物-老師。 到底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怎樣,才稱得上好老師?
Thumbnail
2019/03/28
南韓,一個跟台灣一樣同樣位於東亞。然而,他們的升學壓力又是多大呢?一樣填鴨式的教育,然而他們的政府又有何作為呢?願南韓能早日改善教育體系,並讓學生能夠不用再承受那麼大的壓力。
Thumbnail
2019/03/28
南韓,一個跟台灣一樣同樣位於東亞。然而,他們的升學壓力又是多大呢?一樣填鴨式的教育,然而他們的政府又有何作為呢?願南韓能早日改善教育體系,並讓學生能夠不用再承受那麼大的壓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Thumbnail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吹起的哲學教育風潮下,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期待哲學教育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而這些期待又是否是哲學教育確實可以兌現的承諾,他能做到什麼、而他的極限又在哪?
Thumbnail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Thumbnail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Thumbnail
決定命運的,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您的選擇和決定,因為每一個選擇都成就了現在的你(妳),一個人愈常思考,他(她)就愈能適應思考…,如何才能訓練思考和邏輯能力,進而開放我們的眼界?
Thumbnail
決定命運的,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您的選擇和決定,因為每一個選擇都成就了現在的你(妳),一個人愈常思考,他(她)就愈能適應思考…,如何才能訓練思考和邏輯能力,進而開放我們的眼界?
Thumbnail
思考需要學習嗎?我們的所思所想,實際上並不等於「思考」,這一篇將分享不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實行運用,讓家長及學生們都可以更省心省力去活用和實踐,如何學習自主思考的方法
Thumbnail
思考需要學習嗎?我們的所思所想,實際上並不等於「思考」,這一篇將分享不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實行運用,讓家長及學生們都可以更省心省力去活用和實踐,如何學習自主思考的方法
Thumbnail
知識傳遞的不同方式,會影響孩子探索生命的路徑,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讓我們一步步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將視野擴大去看不同的世界,讓孩子學習到如何針對一個題目去深入思考,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以及無限可能的創造能力
Thumbnail
知識傳遞的不同方式,會影響孩子探索生命的路徑,除了因材施教之外,讓我們一步步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將視野擴大去看不同的世界,讓孩子學習到如何針對一個題目去深入思考,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以及無限可能的創造能力
Thumbnail
知識需要實踐在生活中,而好奇心能產生探索的動力,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物時、更能在其中找到樂趣,並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運用所學的經驗和能力,法國從2019學年開始,將法定入學的義務教育年齡,從六歲降至三歲…
Thumbnail
知識需要實踐在生活中,而好奇心能產生探索的動力,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物時、更能在其中找到樂趣,並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運用所學的經驗和能力,法國從2019學年開始,將法定入學的義務教育年齡,從六歲降至三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