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互相理解那些不能互相理解的部分吧:日本設計展《Translation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翻譯所產生的能耗。言語所無法清晰表達的思想

「翻譯」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藉由這樣的轉換來達成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這一個自古以來,人們為了瞭解與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行為。而如今,翻譯機的技術已經越趨成熟,我們得以跨過不同語言的高牆,跟不同時間地點的人聯繫。
然而,翻譯這個溝通的工具並不只是基於語言,還能藉由視覺、聽覺等感官,以及身體語言來成為表達者與接收者的橋樑。這個把自己的想法藉由不同的媒介轉換出來的過程,以及其產生的解釋與表現,與藝術和設計領域其實是相通的。在這個展覽中,總策劃Dominick Chen想要在基於「翻譯是對於溝通的設計」這個想法之上,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翻譯作為一群不同背景的人們嘗試互相理解原本不能互相理解的部分的過程。
這個展囊括了各式各樣的展品,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溝通工具。搜集難以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概念與單字(例如:積読(tsundoku),把買來還沒有讀過的書和其他還沒讀的書擺在一起的行為)。吸引雄性鯊魚接近的香水。會說話的米糠床機器人。為障礙者設計的運動與觀看運動的新方法。真的除了各式各樣,包羅萬象之外沒有其他的形容詞,不過這也表示自己在看這個展覽之前對於「溝通」與「翻譯」一詞的狹隘觀點。
正如我現在正嘗試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傳達給讀這篇文章的你,雖然直覺上去想溝通可能是:
腦中產生一個想法➡️說出來
但我最近發現「想法」其實沒有辦法用語言與文字去概括所有。想法更像是雲,囊括的包含語言能表達以及不能表達的部分(我想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你覺得這個想法在你腦中很明確,但當要把它用語言與文字表達出來時,總會有種詞不達意還有越描越黑的感覺。)
正如我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把想法和雲進行比喻,其實也沒有把我對於想法的想法精確地用文字闡述。想法在傳遞的過程中形成了訊息的佚失,文字與語言本就有其傳遞的局限性。翻譯亦是如此。很多時候一門語言沒辦法精確對上另一門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資訊遺失,或是被二次詮釋與更改的情況。
每每想到這裡,我總想到橫尾忠則的一個習慣:他不喜歡去解釋自己的作品。他認為作品的解釋權是屬於觀者的,而非作者的。
這其中當然有涉及「作者有沒有解釋自己作品的義務和權力」的爭論,然而就今天的討論而言,我想說的是一個藝術作品(視覺語言)就是作者用了一種自己的語言來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語言也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字,但是排版佈局、色彩、符號等就是作者的「文字」。當我們要作者將這些視覺語言都轉換為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其實也會產生資訊遺失。

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永田康佑「Translation Zone」

對於料理以及文化正統性的質疑。

Translation Zone是位於展場最深處的展品,時長體感大約十幾分鐘,作為一個展覽裡面的影片算是長的了。這部影片的畫面本身其實十分簡單(也可以說是單調),由幾段在料理教室拍攝的素材當做基底,當時還特別口渴,但是還是耐著不適把這部影片看完,只因他的內容實在太過精彩。
影片中說到了翻譯「言語」和「料理」的共性,並把這些翻譯的型態分成三個種類:
  1. 把相似的東西硬是放在一起:google翻譯就是這種感覺。例如把馬來或印尼文nasi goreng和「炒飯」視作同樣的料理:雖然確實作法相似,但是實際在吃的時候不會把認為它們兩者是一樣的。
    這種型態的翻譯,雖然能夠使異文化的人易於想像,但是其翻譯的根基僅在於「越多人這樣想,所以越多人搜索,進而強化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像是前陣子google翻譯把「so sad to see Hong Kong become China」翻成「很高興看到香港成為中國」這種事件,就是翻譯基於演算法(或稱這種形式的翻譯方法)會產生的謬誤。
  2. 科學上相同的東西就歸類為同樣的東西:例如所謂的舒肥作法做出的牛肉,在經過表面燒烤後做出來的質地和傳統方式以烤爐烤製的Roast Beef其實是相同的。那麼這種沒有經過roast做出來的roast beef跟roast beef可以視為同樣的東西嗎?
  3. 因為人的移動或交互等行為所形成的翻譯:例如在日本,如果沒有辦法輕易地買到家鄉食材時,我們會使用相似的物品去替代:有日本人發明出用烏龍麵來替代河粉來做越南炒河粉,並且透過網路的傳播而使這種做法而形成一個新型態的固定作法。
也就是說,食譜在脫離了該地的歷史、風土氣候和脈絡,僅作為一個訊息被傳播的時候,因為在其他的文化中的各式各樣的限制(理解的限制,物理上無法取得材料的限制⋯⋯),從而誕生出與該文化的混生物(越南炒河粉變成了炒烏龍麵),而又被當地的人視為正統(把炒烏龍麵當作了真越南的當地美食)。
作者說,這個影片的製作動機是在於「食物是否具有正統性」的疑惑。現在被許多人視為傳統日本食物的天婦羅、壽喜燒以及壽司,其實都是在近現代才演化成我們所熟知的型態。也就是說,現在在日本被認為「正統的作法」的食物們,其實有些是簡化傳統的作法,有些是外國傳來之後在地化而成的。
這讓我想到在出國之前我也曾經跟朋友討論過關於台灣文化。台灣文化有很多是由其他地方的文化傳承,並在台灣與其他文化融合產生的。我們在街上看到「阿財の韓國料理店」招牌也是,一些味道吃起來根本不日本的日式咖哩飯也是,雖然在乍看之下可能是許多其他文化的拼接,但是經過這樣的拼接,我們也能形成一套我們自己的文化。
總覺得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時間上面的純種潔癖:評判論戰誰的文化是華夏四千年傳承下來的,以其繼承者為傲。然而一方面我們又有誰敢說這套文化是不是與當初一模一樣(常說去其糟粕,那麼誰去定義你去除的是文化的糟粕還是精華?),二方面,誰說經過混血的文化為何就不具有價值?(正如日本也有其傳統文化,但是經過時間流動依然在產生新的文化的過程中,這不也是一種混血的過程嗎?)

我們還在互相理解的探索中前進

運用震動來「翻譯」音樂與聲音的裝置
作為一個UX設計師,我本來就十分重視不同的生理狀態的人群能夠平等地使用產品的重要性,但是這個展更加拓寬了我對於溝通的想像,更多的不像是單純對於Accessibility的強調,而是跨文化的、跨(或超越)語言的、跨物種的、跨時間的、跨生理狀態的、跨個體的溝通。這個展覽本身就是在盡情地翻譯「翻譯」這個詞彙。(總覺得這篇文章充滿這種像是錯字或是繞口令的部分)
文末補充:文章中第一段的部分,渣翻譯自官網上面的簡介。其實會說外語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的固定思考迴路都是不一樣的。日文的思考迴路所寫成的文章,直接直翻成中文的話,一定會讓人感到雖然看得懂,但哪裡怪怪的。而這個哪裡怪怪的的部分,也是作為翻譯者的我想要傳遞給大家的一個訊息也說不定。
avatar-img
25會員
18內容數
分享一些在日本做UX或是產品設計的事。在科技公司的雜草堆角落做田野調查。現學現賣專家。 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學。希望能夠用設計的力量讓世界更好。 使用者設計/無障礙設計/包容性設計/Mental wellbeing/Vulnerabilit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設計師新卒面試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以及回答時候的注意點! 這些注意點不是我個人的心得,而是我們team的面試的長官以及同事整理出來的,所以應該會蠻具有參考價值!(我個人的面試經驗與感想會放在另一篇文章) 哈囉大家
UIUX設計,應該還蠻多人苦惱工作或是實習機會到底要怎麼找吧? 這些網站上含括了大部分的IT公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IT公司之類的辦實習或是招募新卒都會在這些平台上面打廣告) 當然,少部分知名度比較大的公司因為本身就具有名氣優勢,可能就不會在上面打廣告,需要找特定大公司的職缺或是實習機會,建議去
日本本來就是平面設計非常成熟的國家,不管是美大還是專門學校基本上上過一陣子學(?)都能產出非常不錯的設計成品。雖然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成績來說處於班上前段班,但是看著學校的告示欄,45小時的加班費加成後還是不到20萬日圓的薪水,學長姐有血有淚的找工作過程,突然覺得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其他能力(例如原本就有
以我而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動機正是來自對於快樂機制的反思。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今天一顆棉花糖讓你有100分的快樂值,明天、後天這顆棉花糖帶給你的快樂會低於一百,直到你不再為它感到起伏。你不再為棉花糖感到快樂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的快樂並不是由快樂的強度值決定的,而是由刺激的強度變化所決定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設計師新卒面試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以及回答時候的注意點! 這些注意點不是我個人的心得,而是我們team的面試的長官以及同事整理出來的,所以應該會蠻具有參考價值!(我個人的面試經驗與感想會放在另一篇文章) 哈囉大家
UIUX設計,應該還蠻多人苦惱工作或是實習機會到底要怎麼找吧? 這些網站上含括了大部分的IT公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IT公司之類的辦實習或是招募新卒都會在這些平台上面打廣告) 當然,少部分知名度比較大的公司因為本身就具有名氣優勢,可能就不會在上面打廣告,需要找特定大公司的職缺或是實習機會,建議去
日本本來就是平面設計非常成熟的國家,不管是美大還是專門學校基本上上過一陣子學(?)都能產出非常不錯的設計成品。雖然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成績來說處於班上前段班,但是看著學校的告示欄,45小時的加班費加成後還是不到20萬日圓的薪水,學長姐有血有淚的找工作過程,突然覺得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其他能力(例如原本就有
以我而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動機正是來自對於快樂機制的反思。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今天一顆棉花糖讓你有100分的快樂值,明天、後天這顆棉花糖帶給你的快樂會低於一百,直到你不再為它感到起伏。你不再為棉花糖感到快樂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的快樂並不是由快樂的強度值決定的,而是由刺激的強度變化所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聽說想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問對方這三十六個問題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使用者旅程:從小紅帽故事來理解使用者旅程。 1. 何謂使用者旅程? 2. 小紅帽的故事 3. 關鍵要素:一個具體的使用者、使用者輪廓、如何與你的產品或服務互動、要達到什麼目的、中間要經過什麼流程、解決什麼問題、需要什麼資訊、接收後的情緒
Thumbnail
使用者旅程分析是產品經理或是UI/UX設計師很常用的方法論,甚至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要「真正掌握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工具。 什麼是使用者旅程呢?它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描繪出這個人如何使用你的產品,達到他的目的、中間會經過什麼過程、和你的產品有什麼接觸」的整個過程。
Thumbnail
講完心理學如何實現夢想,那我們就來聊聊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看待夢想實現這樣的事情,如果你對量子物理學有稍微研究的話,一定對於這個令人細思極恐的雙縫實驗有很深的感覺,因為從我們正常的物理世界當中是無法解釋雙縫實驗的實踐結果。  雙縫實驗是在19世紀初由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 楊 提出來的實驗,這個實驗一開始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聽說想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問對方這三十六個問題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使用者旅程:從小紅帽故事來理解使用者旅程。 1. 何謂使用者旅程? 2. 小紅帽的故事 3. 關鍵要素:一個具體的使用者、使用者輪廓、如何與你的產品或服務互動、要達到什麼目的、中間要經過什麼流程、解決什麼問題、需要什麼資訊、接收後的情緒
Thumbnail
使用者旅程分析是產品經理或是UI/UX設計師很常用的方法論,甚至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要「真正掌握一個產品」最基本的工具。 什麼是使用者旅程呢?它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描繪出這個人如何使用你的產品,達到他的目的、中間會經過什麼過程、和你的產品有什麼接觸」的整個過程。
Thumbnail
講完心理學如何實現夢想,那我們就來聊聊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看待夢想實現這樣的事情,如果你對量子物理學有稍微研究的話,一定對於這個令人細思極恐的雙縫實驗有很深的感覺,因為從我們正常的物理世界當中是無法解釋雙縫實驗的實踐結果。  雙縫實驗是在19世紀初由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 楊 提出來的實驗,這個實驗一開始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