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們都丟了石頭,然後呢?從龍王鯛之死談台灣的海洋保育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7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吐納商業評論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泰國鱧在臺灣魚市場、餐廳相對罕見,但在其他地方卻是高級美食。文章介紹了泰國鱧的外貌特徵、生活環境和食用方式,以及外籍移工對泰國鱧的喜愛。
Thumbnail
泰國鱧在臺灣魚市場、餐廳相對罕見,但在其他地方卻是高級美食。文章介紹了泰國鱧的外貌特徵、生活環境和食用方式,以及外籍移工對泰國鱧的喜愛。
Thumbnail
海洋為地球之母,臺灣四周環海,是擁有豐富海岸生態系的寶島。然而海洋卻正面臨生態系遭受破壞,漁類資源枯竭、污染、過度開發等諸多威脅。積極響應海洋保育,可以避免海洋酸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觀音山與專業機構合作,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保育放流,維繫海洋生態系的完整,愛護海洋保育放流從你我做起!
Thumbnail
海洋為地球之母,臺灣四周環海,是擁有豐富海岸生態系的寶島。然而海洋卻正面臨生態系遭受破壞,漁類資源枯竭、污染、過度開發等諸多威脅。積極響應海洋保育,可以避免海洋酸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觀音山與專業機構合作,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保育放流,維繫海洋生態系的完整,愛護海洋保育放流從你我做起!
Thumbnail
因為五月初要跟朋友到花蓮,跟著廖鴻基老師搭船去賞鯨,老婆大人建議,要我在行前開個線上讀書會,導讀廖鴻基的書,先做點功課,讓大家在賞鯨及及與了老師一整天的導覽中更有收穫。 於是在家裡的「書櫃們」尋找一番,找出七本廖鴻基老師寫的書,老婆大人也到市立圖書館借了其餘十來本家裡沒有的,基本上,廖老師的著作十之
Thumbnail
因為五月初要跟朋友到花蓮,跟著廖鴻基老師搭船去賞鯨,老婆大人建議,要我在行前開個線上讀書會,導讀廖鴻基的書,先做點功課,讓大家在賞鯨及及與了老師一整天的導覽中更有收穫。 於是在家裡的「書櫃們」尋找一番,找出七本廖鴻基老師寫的書,老婆大人也到市立圖書館借了其餘十來本家裡沒有的,基本上,廖老師的著作十之
Thumbnail
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Thumbnail
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Thumbnail
曾幾何時,心靈的觸動,在我們不經意中停擺;視野的美感,在匆匆中失焦;記憶的溫度,在忙碌中冷卻。其實是,我們過度依賴即時的速成,卻將品味破壞了,就像爬文後就要去熱門景點一遊,忘了用自己的行腳體驗才是真實。
Thumbnail
曾幾何時,心靈的觸動,在我們不經意中停擺;視野的美感,在匆匆中失焦;記憶的溫度,在忙碌中冷卻。其實是,我們過度依賴即時的速成,卻將品味破壞了,就像爬文後就要去熱門景點一遊,忘了用自己的行腳體驗才是真實。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約70%,碧藍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 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 然而,一直以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在劫難逃的不僅僅是鮪魚,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將面臨重大劫難。  食
Thumbnail
觀音山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中的活動訊息寫到,現今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根據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組織資料顯示,若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2048年海洋將無魚。尤其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近年也逐漸被海洋廢棄物與垃圾摧毀,海洋的魚類肚裡都是垃圾,海洋物種也即將消失。 臺灣人愛吃魚,根據統計每年平
Thumbnail
觀音山 搶救懷孕的海鱺媽媽中的活動訊息寫到,現今海洋生態問題日益嚴重,根據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組織資料顯示,若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2048年海洋將無魚。尤其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近年也逐漸被海洋廢棄物與垃圾摧毀,海洋的魚類肚裡都是垃圾,海洋物種也即將消失。 臺灣人愛吃魚,根據統計每年平
Thumbnail
「閱讀島嶼文化」系列講座—食海:漁與魚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吃魩仔魚小孩會變聰明? 不要再吃魩仔魚,台灣沿海海洋資源要枯竭了 市場買魚丶餐桌上吃魚 感謝老天爺,賜台灣豐沛漁產 但由於缺乏認識 我們其實捕殺了許多對海洋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魚類
Thumbnail
「閱讀島嶼文化」系列講座—食海:漁與魚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吃魩仔魚小孩會變聰明? 不要再吃魩仔魚,台灣沿海海洋資源要枯竭了 市場買魚丶餐桌上吃魚 感謝老天爺,賜台灣豐沛漁產 但由於缺乏認識 我們其實捕殺了許多對海洋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魚類
Thumbnail
「一個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有品味的生活應該是走在環保的路上。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可以是一件有風格的好事。
Thumbnail
「一個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有品味的生活應該是走在環保的路上。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可以是一件有風格的好事。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Thumbnail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