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要學懶得教,小孩才能自己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是《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的推薦序(好長的書名 XD)。把這篇推薦放進專欄,不是在呼攏讀者,實在是我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與思考,與盧駿逸這本書所以談的東西非常接近。
以下是一堂4-6歲小孩文字課的課堂記錄,我想透過這個記錄來說明我所知道的「懶得教」,以及我在「懶得教」裡面的發現。
《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書封。
作者:盧駿逸。圖片來源:遠流出版
最近在帶四到六歲小孩的學認字、寫字。我想這是沒有孩子的我,最接近盧駿逸的時刻。這篇推薦,我就不再重覆盧駿逸書中的內容,我想談談在我自己的課堂上,或許能與駿逸的經驗相呼應的部分。
2018年10月,我開始帶一個自學團體的文字課,從第一堂課到我寫這篇稿子的現在,過了十週。我發現,十週後的現在,我腦袋與心裡所關心的事,已經跟第一週完全不一樣了。第一週我想的是,要教什麼?怎麼教?十週後的現在,我發現當我真的把小孩當作學習的主體時,「教什麼」與「怎麼教」,已經不是我最關心的事。在試著放手的過程中,我發現小孩自己會去發現與學習,而關於「學什麼」與「怎麼學」,將回到他們自己身上。
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切實際?我來舉個例。
先說,我前面說「試著放手」,其實是不得不放手。因為當我決定要小心使用大人的權力,自然不存在課程會往我的期待走這件事。我的意思是,我其實也費心備了課,期待課程結果如預期發展,但問題是,小孩對那些東西的反應,不會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比如某次課堂,我準備了「字的家族」的文字遊戲,嗯,遊戲內容我就不詳述了,直接說結果──小孩玩了一下下後,就有人說「我現在想要寫字」、「我想玩上次那個動物牌」。我想好吧,「那你們想寫字的,你們想學什麼字,跟我說……」想寫字的小孩說,「我的字盒子裡面已經有很多字了,我想要先自己練習……」我說那好,那你們慢慢練習,我來陪另外兩個小孩玩文字遊戲。
兩個想要練習寫字的小孩寫字,兩個想要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玩文字遊戲……但寫到一半那兩個本來在寫字的小孩突然跑去吃布丁了,我想著,嗯,要把他們叫回來嗎?還沒下課耶!當我正這麼想的時候,小孩回來了。
我觀察那兩個小孩,看起來還想寫字,但心情好像已經受到布丁影響而有點浮動;而另外兩個本來在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看到布丁,也跑去吃布丁了。我想著,我是要現在先下課呢?還是要跟他們談談上課公約的事(小孩自己訂的公約,但關於「公約」又是另一件可談的事)?我正這麼想著的時候,我看見小孩A手中的布丁,我突然問他:
「你知道布丁怎麼寫嗎?」
「布丁?布……是不行的不嗎?」
我說不是耶,是別的ㄅㄨˋ。
A說,那是剪刀石頭布的布嗎?
我說對,是剪刀石頭布的「布」,「然後丁,是甲乙丙丁的丁」,我在黑板上寫下「布丁」兩字。
我一寫完丁,A就說,是丁丁藥局的丁嗎?
哈,真會聯想,我說對,是丁丁藥局的丁。聽到A說丁丁藥局的丁,我發現所以小孩其實平常都在看招牌啊!他們平常就在認字了,他們不是只有在文字課的時候學習認字。
因為A說的剪刀石頭布的「布」,丁丁藥局的「丁」,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玩文字接龍的遊戲,而這並不在我原本的計畫內。
我開始這個遊戲,而其他小孩也加入了,「丁丁藥局的局,局,局可以接什麼?」「橘色」「好,橘色。那色,色什麼?」「色彩」「好喔,色彩,那彩什麼?」「彩虹小馬!」「好喔,彩虹小馬,那馬可以接什麼?」「馬偕醫院!」
除了小孩A,小孩B、C、D、E也加入了文字接龍的遊戲。我從他們接的詞發現,他們接的詞多半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比如街上的商店「丁丁藥局」,平常在看的卡通「彩虹小馬」,爸爸工作的地方「馬偕醫院」。
我想透過這個例子來說明,學習對小孩來說,是不分課堂跟日常的,而或許學的更多的時候是在日常。我這樣講,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你說學習存在於日常,但大人真的可以不用替小孩安排課程嗎?那你們又為什麼替小孩安排課程呢?這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議題。但我想先說的是──作為與小孩有關係的那個大人,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就算不斷地提醒自己放寬心,但似乎還是會擔心──「他們這樣真的有學到東西嗎?」
我不是父母,我還只是個老師,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對小孩的諸多期待──所以更不要說到那些身為父母的大人對小孩的期待了。因為期待,大人總是想為小孩「多做一點」(我也總是希望小孩能多學一點),但因為期待而多做的那些事,真的是為了小孩好?還是為了不讓自己擔心?
駿逸在書中談的是教養──別急著教小孩什麼──「如果我們期待小孩成長為獨立自主、能為自己負責的(大)人,怎麼能不讓孩子有練習決定並承擔結果的機會呢?」將駿逸談的東西拉到我自己的課堂,我正在經歷與學習的也是──別急著教小孩什麼,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要教給他們東西」的壓力,我是不是能夠真正相信小孩自己就擁有學的欲望與能力?我是不是能真正成為他們學習過程的陪伴者?
但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容易──駿逸說「懶得教」,意思其實是要努力不教;因為我們這些大人,已經都被教成無法懶了,現在要我們懶得教,將學習的主動交還給孩子,對大人來說實在是很難(我正在學習)。
可是,「大人要學懶得教,小孩才可能自己學」,我是這樣相信;我有沒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同學,而不是老師」?這一題實在太難了!但我很想往這個方向前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前陣子有機會與盧駿逸對談,我們談「陪小孩寫作」。對談之後,我們才發現雖然各自經歷的教育現場不太一樣,但我們在做的事情極其類似──在真正進到寫作之前,我們做的都是在「移除」那些妨礙小孩寫作的東西。
昨天是大學指考放榜。我跟Y說,我當初是最後一個志願進大學的喔。現在想想,當初選填的「志願」,跟「志願」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我全部都填美術系呀,再來是有加考術科的設計系,這樣選填的原因是如果我單純用學科分數去填,根本不會有學校可以唸;所以這是策略性的選填,只為了有學校可以讀。
最近的專欄寫了許多關於自學的事。這篇,想要繼續之前還來不及寫進去的。我想說說遇到他們的那一天,我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的事。可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是一些細微的感覺,但在當下都是一點一點的,小小的刺激。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前陣子有機會與盧駿逸對談,我們談「陪小孩寫作」。對談之後,我們才發現雖然各自經歷的教育現場不太一樣,但我們在做的事情極其類似──在真正進到寫作之前,我們做的都是在「移除」那些妨礙小孩寫作的東西。
昨天是大學指考放榜。我跟Y說,我當初是最後一個志願進大學的喔。現在想想,當初選填的「志願」,跟「志願」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我全部都填美術系呀,再來是有加考術科的設計系,這樣選填的原因是如果我單純用學科分數去填,根本不會有學校可以唸;所以這是策略性的選填,只為了有學校可以讀。
最近的專欄寫了許多關於自學的事。這篇,想要繼續之前還來不及寫進去的。我想說說遇到他們的那一天,我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的事。可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是一些細微的感覺,但在當下都是一點一點的,小小的刺激。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為什麼世上有人?人類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小孩都得聽大人的話?要怎麼才能不跟姊姊吵架?怎麼樣才能大幅進步……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語言學習的文章,講述了語言學習的方法和困境。深入探討了孩子遇到的語言壁壘和情感交流的難處,以及大人如何提供工具指引和示範。同時也提到了大人自身的工具增加方向,閱讀、討論等方式。給予孩子空間與放生之間的取捏,提供建議和方法。
Thumbnail
多次朋友來家裡玩,看見正男妮妮自己穿鞋襪、自己吃飯.....,問我有關孩子自我能力的訓練,我看著他們兩個,記憶之流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從來也沒想過要『訓練』小孩,對我來說,『訓練』一詞是用於寵物的,比如說『老公』。兩個小孩,很早就會自己穿鞋襪,妮妮不用多說,小時候每天看著哥哥自己來,早就激起了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為什麼世上有人?人類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小孩都得聽大人的話?要怎麼才能不跟姊姊吵架?怎麼樣才能大幅進步……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語言學習的文章,講述了語言學習的方法和困境。深入探討了孩子遇到的語言壁壘和情感交流的難處,以及大人如何提供工具指引和示範。同時也提到了大人自身的工具增加方向,閱讀、討論等方式。給予孩子空間與放生之間的取捏,提供建議和方法。
Thumbnail
多次朋友來家裡玩,看見正男妮妮自己穿鞋襪、自己吃飯.....,問我有關孩子自我能力的訓練,我看著他們兩個,記憶之流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從來也沒想過要『訓練』小孩,對我來說,『訓練』一詞是用於寵物的,比如說『老公』。兩個小孩,很早就會自己穿鞋襪,妮妮不用多說,小時候每天看著哥哥自己來,早就激起了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