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寫了,仍不見心就得了甚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幾個月來參與了親子一起走讀的活動,並不是針對某個地點的文化走讀,也不是以人事物為主軸的方式,主要以閱讀作為一個開啟,在文本中延展,在生活環境中連結閱讀的感受,並且活動的互動比較多的是成員彼此間的想法交流。

一開始想要參加這樣的活動,作為自學的一個課程環節,主要還是在拓展閱讀的延伸性。如果只是關起門來閱讀,那個樣貌的閱讀只會琢磨在字句、意辭上,對生活的連結或者是想像力的開展,都可能因為獨自自學產生的緊縮造成限制。參與這樣的活動,也為了增加孩子看見不同的學習樣貌,不只是聚焦在閱讀,也可以延展成一個活動,或者是在不同的想像裡將文本裡的世界創造出來。


raw-image

一個月一次,四個月的經驗中,雖然孩子在參加活動的過程裡面,仍舊比較多是放在與同儕的互動中,並且經常性地讓主持活動的大人感到些微場面失控,不過,仍舊在不同的面向,看見這項活動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幫助。

前些天帶著孩子回顧這個活動的感受以及經驗時,一開始孩子總是說「就還不錯」、「可以再繼續參加」、「對他沒甚麼感覺」...

好像話題就要結束了,只好用提問的方式試圖地想多了解一點他自己內心的感受。

「你想繼續的原因是因為還算喜歡,那可以說看看喜歡的部分有哪些,我才會比較清楚啊」

「你喜歡的這些事情,只有在這個團才能夠有嗎?如果我們在台東也找一些人來試著做,會不一樣嗎?不一樣的地方或原因會是甚麼?」

「是因為這些人? 是因為帶領的人不同,所以感覺會不同嗎? 如果換成是CC和DD來帶,你覺得呢?」

「一個月一次跟一個星期一次的感覺也不同嗎?」

「因為討論的文本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感受嗎? 或是因為討論的方式不同?」

從這樣的問題中,嘗試讓孩子一一地去想著這個活動帶來的內涵,對他而言更重要的部分是甚麼,試著能夠陪著他梳理這些。

當然,我仍舊很不確定,做這些梳理對於孩子來說,究竟是為什麼?究竟是不是只是為了要交一份所謂的成果報告?

如果沒有要交,我是不是仍舊需要這樣的""試圖""介入,或者是其實不需要這樣的""梳理""過程對於自學來說,才是更好的等待。

在想並且討論這些的過程中,不斷地浮現出""寫作這件事情究竟要出於甚麼樣的自主""的問題,而且同一時間的心情是:""是不是只是要為了讓孩子去寫一份心得""這件事情變得很心虛。

當然很希望孩子在每一種不同的嘗試後,都能夠有些不同的感受並且能夠清楚地說出來,但是一方面也很清楚地瞭解這不是一件這麼容易就達成的能力。我們究竟在學習一件事情多久以後,才能夠很有信心(或甚至就算沒有)地將自己的心得說得很清楚?這裡寫的說得很清楚,並不是指能夠選用一個適合的語詞來表達心境,比較多的是指真正地符合內心中的感受這件事。

如果,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都能夠盡可能地去梳理清楚內心的感受這一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就能將自己在學習的樣貌越理越清楚?還是說,很可能因為現在與未來的一致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混亂? 即使,到了現在,仍舊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單從自學這一件事情想來,在現在自學的樣貌不停地變化的同時,與最初想要自學的狀態是有許多的不同,這個時候的狀態,無論是父母或者是自學生,都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如果說不清楚,會不會就真的表示不太好? 還是說,即使說不清楚仍舊有很重要的意義存在,就像學習的過程、就像混亂的人生。(咦)

陪著從不同的方向去重新回顧這些走讀過程的經驗,在對話之間也看見了許多的不同。像是有一回,走讀團裡的一個大人對孩子說:「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在於人類有文字,可以記錄並且傳承」。他這麼說的當時,是試圖想藉此激將出孩子書寫的動機。

我不知道那個當下聽見的家長們,是不是只有我覺得不對勁兒,但我沒有作聲,我想著「只是我自己的偏見」。

過了幾天,在長途開車的路上,問起小孩關於這件事情的感受,他說:「聽起來就是知道他就是想要我們寫點東西,沒有其他的。」

我問:「那你有寫嗎?」回:「沒有,我沒有想寫甚麼。而且就算沒寫我也不會變成黑猩猩吧~」話題就這樣結束了,孩子並沒有感受到我想的那些事。

這一個經驗也在重新讓人思考:自學生的自學生活中,父母或者教育者的角色在提供自學經驗的自主性上,是不是有夠多的自省能力,讓學習主體落在自學生上。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大人感受到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真切同理的當下,我們要怎麼進行交流,這一件事情取決於大人的自我察覺能力,以及大人是否能夠維護學生主體的堅定。

經過了討論、回憶和紀錄,孩子寫出了走讀團的心得:


raw-image


raw-image

小孩好不容易寫完了以後,在這個過程裡的大人卻很快地陷入一種被各式不同的思緒衝腦、為各式不同的可能擔憂的窘境;頓時間好像覺得自己成了體制內那種教育者,好像覺得這一整篇東西根本不真正自主地屬於小孩,雖然所有的話都是小孩自己說出口的,但被說出來的話,有多少是真正的自主意識又如何得知? 頓時間,引導與教導的界線被放大一百倍以供自我檢視,頓時間大人沉淪在究竟在搞甚麼? 把小孩的自學,弄成這樣莫名其妙沒有自主。

是不是可以簡單地歸咎"成果報告"就能讓人感到放鬆,事實上並沒有。當成果報告可以當作是一個回顧自學過程的歷程省察的方式時,做這些似乎並沒有削減自學的主動性,但是為什麼做起來就好像變了樣?! 這值得好好地想一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40會員
39內容數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人生活,多了很多沉思的時間,而騎車的時間一長,更是多了很多一邊看路況一邊思考些什麼的時間。今年(2024)的臺南文學獎主題是「致臺南的情書」,或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把各種愛恨情仇寫下。於是,在今年七月底颱風假連放三天的那時候,完成了投稿臺南文學獎的稿件,很高興寫的文章得到了評審的青睞,獲
Thumbnail
一個人生活,多了很多沉思的時間,而騎車的時間一長,更是多了很多一邊看路況一邊思考些什麼的時間。今年(2024)的臺南文學獎主題是「致臺南的情書」,或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把各種愛恨情仇寫下。於是,在今年七月底颱風假連放三天的那時候,完成了投稿臺南文學獎的稿件,很高興寫的文章得到了評審的青睞,獲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金敏植,原本在電視台裡從事電視劇導演,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無法將閱讀到有趣的小說拍成電視劇帶給人們歡樂,後來他換個角度來思考,既然是要帶給人們歡樂那用部落格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標,於是就把育兒經驗、登山日記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寫在部落格上,這本書就是作者對於寫部落格的想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金敏植,原本在電視台裡從事電視劇導演,因為工作性質的轉變,無法將閱讀到有趣的小說拍成電視劇帶給人們歡樂,後來他換個角度來思考,既然是要帶給人們歡樂那用部落格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標,於是就把育兒經驗、登山日記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寫在部落格上,這本書就是作者對於寫部落格的想法。
Thumbnail
本活動邀請曾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及家長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透過分享個人故事,讓大家瞭解自學與實驗教育的真實面貌,並激發對自學的興趣。參與者可自由設定標題,探討為何選擇實驗教育、學習資源的尋找、當前學習內容及未來規劃。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自學人的經歷透過文章與他人分享,並提升對自學的認識。
Thumbnail
本活動邀請曾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及家長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透過分享個人故事,讓大家瞭解自學與實驗教育的真實面貌,並激發對自學的興趣。參與者可自由設定標題,探討為何選擇實驗教育、學習資源的尋找、當前學習內容及未來規劃。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自學人的經歷透過文章與他人分享,並提升對自學的認識。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自從 2022 年加入方格子後,經過兩年半終於等到總瀏覽數破十萬的一天啦!其實我也不知道這速度是快是慢,就是寫著寫著突然發現快破了 XD。 剛好趁這個機會,也想來跟大家聊聊這四年多來,我是怎麼經營寫作這個興趣的。雖然我也還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寫作者,但畢竟都寫了這麼久,應該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笑)。
Thumbnail
自從 2022 年加入方格子後,經過兩年半終於等到總瀏覽數破十萬的一天啦!其實我也不知道這速度是快是慢,就是寫著寫著突然發現快破了 XD。 剛好趁這個機會,也想來跟大家聊聊這四年多來,我是怎麼經營寫作這個興趣的。雖然我也還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寫作者,但畢竟都寫了這麼久,應該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笑)。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鼓勵孩子去研究、去探索,需要時間。 當我感受了現場的聆聽, 我也感受著老師正在報告的課程, 更感受著家長在聽的時候的感覺。 這些感受對我來講重要, 因為我必須確認這件事情是對的。 為什麼能夠確認這些事情是對的? 因為我看到孩子的熱度、看見孩子的喜愛與渴望。 最重要的是
Thumbnail
鼓勵孩子去研究、去探索,需要時間。 當我感受了現場的聆聽, 我也感受著老師正在報告的課程, 更感受著家長在聽的時候的感覺。 這些感受對我來講重要, 因為我必須確認這件事情是對的。 為什麼能夠確認這些事情是對的? 因為我看到孩子的熱度、看見孩子的喜愛與渴望。 最重要的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