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我是固執的人。
從小到大我媽在我旁邊耳提面命的就是不要「硬頸」(客家話頭偏一邊脖子很硬的意思),怎麼那麼講不聽,容易被爸爸揍!但長大之後才發現,所有的孩子一定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也有再也管不住的那一天。
由於文化的因素,西方家長尊重孩子獨立性多過於東方,相對而言,對孩子的保護也少過東方。較少保護,自然而然帶來的就是較早獨立,這是必然的負相關。家長對孩子的保護愈多,那麼孩子只能愈來愈晚熟,這樣一來,家長只會更加想要保護孩子,如此負向循環後,「巨嬰」便是產物。
要知道,從出身那一刻起,小孩就是不同於自己的獨立個體,不可能去控制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枕邊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不是嗎?
一般認為的固執,是在兩個人意見相左,你要繼續往東,我要繼續往西,然後我們互不相讓,就是覺得對方最「固執」的時刻。雖然,我覺得某部分原因來自於溝通不良,導致沒辦法互相傳遞自己心意給對方知道,又互相講些會錯誤認知對方意思的話。
人真的有辦法做到真正的溝通嗎?
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但彼此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說的,這樣不叫溝通,叫做各說各話。如果我們本來就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說的,那說與不說,又有什麼差別?因為大家都顧著說,沒人要理解。比起說,真正的理解,才是對溝通來說更重要的事。你要是不能理解我說的,那麼我費再多唇舌又有何用?
有一些感動,很難用言語形容,就好比有一些夢境,你很難跟別人解釋你在夢中那種光怪陸離的感受。也不是不想分享,而是分享了對方卻聽不懂或無法感同身受,那種預期失落,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不要說出口。
最近,遇到一個鄰居聊到成家的事,我說我其實沒有想要結婚,她馬上無縫接軌問我是否喜歡同性,我很想大方承認,但礙於另一半並沒想完全出櫃,我只好說,其實我是獨身主義者。
事實上,我是獨身主義者無誤。雖然這句話總是在另一半面前被譴責,但我真心覺得一個人生活要比兩個人容易許多。太多價值的碰撞,太多生活習慣的摩擦,真的會讓人覺得辛苦並且痛苦,所謂的愛,完全不只有那些正向美好的部分而已。
我想也沒關係。本來就認為伴侶不建立在「完全的」理解上,如果對方不想聽,那我不多嘴便是了。也許,我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好好認知到,他本來個性就是那個樣子,從不會為了什麽妥協自己,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要我來看,真正意義上的固執,是缺乏彈性不太能妥協的人。
其實,媽媽說錯了,那個固執硬頸的人,不會是我。從出生到現在,我妥協的事情可多了去。我反而是那個勇於嘗試各種不同,柔軟,而富有彈性的人。
昨天跟朋友約好要一起吃早餐,本來早說好要去路易莎,但他停完車後,跟我說他有抽到星巴克買一送一券。我說還是想去路易莎,原因是我都點茶,且食物種類及價格比較吸引我。但我問了他買一送一券期限是多久,他跟我說兩三天內,我馬上妥協說,那我們就去星巴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