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不胡說:會外語讓你上天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874年,恆春發生了「牡丹社事件」。起因是在3年前的1871年,一艘琉球船隻因為颱風漂流到台灣,船上的人遭到恆春原住民殺害。這起喋血事件的發生,有一說是因語言無法溝通使得雙方產生誤會所造成。牡丹社事件的影響,使得日本將琉球納入版圖並改名為沖繩,也讓清國對台灣的統治態度轉為積極。一場發生在台灣最南端的小衝突,竟然掀起整個東亞的大海嘯。如果當時在琉球漂流民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個通譯幫忙溝通的話,整個大東亞,或許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

1895年,出城去迎接日軍的辜顯榮,在日軍取得台北城的行動中扮演很關鍵的角色。日本陸續平定台灣各地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到了,辜顯榮也因此獲得了勳章。據說有一天,辜顯榮胸前別著勳章,大搖大擺地在路上閒晃,沒想到卻被日本軍人圍毆,被打得七葷八素的他到台北縣知事那裡去告狀。這場衝突的發生原因,不是因為日本軍人看台灣人不順眼,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勳章的來歷,因此上前質問辜顯榮,由於雙方語言不通、無法溝通,這些軍人不明究理之下才動手打人。


你看看,沒有通譯,小則受傷破皮,大則喪權辱國呀!



所謂「通譯」其實就是口譯。台灣內部的語言之多樣,通譯很早就成為原、漢之間的語言橋樑,負責把話傳過來、翻過去,這些溝通原、漢的人則被稱為「通事」。清治時期台灣知府方傳穟在〈開埔裏社議〉一文中提到:「番漢言語不通,和番通情,需用通事。」


不過在早期台灣史上通譯的名聲不太好,方傳穟也說,通事「即素慣為奸之人,非番割即隘丁、社丁首也。彼不以國家安撫為辭,而危言恫悚;社番即暫畏服,而心實不甘。設有異謀,必多罣誤。況開設之初,番漢不無交涉,小故鬥敺,皆足釀事。故知番通語之人,必求妥善不欺,而後可用。」奉勸大家找通譯,一定要找童叟無欺、老實可靠的比較好。可見早期原漢關係不佳,老是欺騙原住民的通事實在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1860年台灣開港以後,洋人得以在這裡大方開步走,但是,洋人和台灣人之間一樣有話說不通,洋商也因為不熟悉在地市場而被限制了腳步。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群人來幫忙「出一張嘴」,通譯也再次因應時代的需求而登場。由於通譯的位置介於洋商與在地人之間,比一般人有更多資源與機會來洞察商機,因此通譯往往也兼營仲介或自營貿易,而成為「買辦」。


我了解你的明白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沒有什麼比用這句話形容通譯來得更貼切了!變動劇烈的年代往往也是充滿機會的時代,有些通譯就是這些大變動下的受惠者。有一個叫做李春生的人,自幼信奉基督教,因為比較早接觸西洋人,所以能說英文。台灣開港後,李春生成為寶順洋行、和記洋行的買辦,為洋商翻譯也和他們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到了日治時期,他除了繼續擔任通譯之外,還協助新的統治者維護地方治安,獲得許多官方的特許,富裕的程度,還讓他的後嗣創辦了新高銀行,在當時富甲一方。

據說那時候在大稻埕和台北城內比較顯眼的房子,都是李家的,房產之多,讓訪客經常「訪塤而錯拜篪,入而失其所出」,意思是一不小心就會走錯間,即使走進了李春生的宅邸,也會因其房舍之大而迷了路找不到大門。李春生的致富之道,固然和他善於審度時勢的政治判斷,以及個人所做的選擇有關,但是他發達的起點,就是從擔任通譯開始的。

1895年,撂倒清國、得到台灣的日本,如果沒有想到語言不通將會對統治台灣造成莫大的障礙,那麼也未免太粗心了!因此,日本人對此確實有所準備,不過這個準備卻只做了一半。1895年,日本來的新統治者帶了通譯到台灣,但是這群通譯會講的卻是北京官話而不是台語,新政府沒想到這群通譯在講台語的台灣人之間根本「有口難言」。這下日本人可頭痛了,沒有會講台語的通譯,不只無法傳達政令、進行調查與測量等工作,連向一般民眾買肉、買菜的生活基本需求都有困難,只能比手劃腳、以心傳心。因此在日治初期的台灣,時常可以聽到日本人向台灣人攤販買東西,雙方因意思不通而大打出手的事情。

孔子曾說「不教而殺謂之虐」,意思是如果不加以教育就處罰人民,這是虐政。就推行政務來說,政令的傳達是絕對必要的。面對行政上的需要,日本必須趕緊培養出千千萬萬個通譯來幫忙,當然,訓練台灣人講日語是首要任務,也是解決台、日人溝障礙通的最主要策略。但是在日語完全普及以前,通譯的存在,就是維繫統治的關鍵,因此,當時的法院等官廳,都配有台灣人通譯。

這些台灣人通譯,多半具有漢學的基礎,在日治以後速成學習日語,然後成為通譯。日治以後不願從日的文人洪棄生,就曾在他的詩裡提到,當時「舉國之人,皆以通譯音為奇材,而以通詩書為廢材」。在那個時候,管他肚子裡是草包還是書包,能夠講日語好像就能夠上天堂。這樣的時代現象,讓擁有堅實漢學基礎卻不願向日本人低頭的洪棄生心裡感慨萬千。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

講座:2/14(四)15:30-16:30 青春沙龍 「鄉民的台灣史關鍵詞」

簽書:2/14(四)17:00-17:30 綜合書區 C824 展位

台灣青年研究者講堂

講座:2/20(三)20:00 從歷史圖像入門台灣史

地點:誠品台大店3樓藝文閣樓


書名:台灣史不胡說:三十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作者:蔡蕙頻

定價:450元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山社出版公司的沙龍
37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歷史被書寫一頁頁民族抗爭史,事實上由亂入治,確是台灣本土歷史的真相。每一次械鬥、爭執、反抗過後,統治者因應當時民情民意,改變舊日政策,開始發展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外來政權,恆春古城見證了清朝烈的反抗歷史。 1871年、一艘琉球國的船隻遭遇颱風,漂流至九棚灣附近,獲排灣族人收留。但因為彼此語言文化不
Thumbnail
台灣歷史被書寫一頁頁民族抗爭史,事實上由亂入治,確是台灣本土歷史的真相。每一次械鬥、爭執、反抗過後,統治者因應當時民情民意,改變舊日政策,開始發展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外來政權,恆春古城見證了清朝烈的反抗歷史。 1871年、一艘琉球國的船隻遭遇颱風,漂流至九棚灣附近,獲排灣族人收留。但因為彼此語言文化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Thumbnail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Thumbnail
清領後期=清廷積極治台? 許多小朋友常將「清領後期」=「清廷積極治台」,這種混淆程度就如同將「香腸」跟「熱狗」混淆成一樣的東西,感覺好像一樣,但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東西。
Thumbnail
清領後期=清廷積極治台? 許多小朋友常將「清領後期」=「清廷積極治台」,這種混淆程度就如同將「香腸」跟「熱狗」混淆成一樣的東西,感覺好像一樣,但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東西。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今天焦點─台灣的主人高山族原住民  1874年 對台灣採取消極統治政策長達191年的中國末代王朝大清帝國,在日本出兵攻佔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並建立都督府,準備染指台灣納為殖民統治勢力範圍時,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台灣視察防務,並開始推動「開山撫番」政策,表面上看起來相當溫和開明,實
Thumbnail
今天焦點─台灣的主人高山族原住民  1874年 對台灣採取消極統治政策長達191年的中國末代王朝大清帝國,在日本出兵攻佔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並建立都督府,準備染指台灣納為殖民統治勢力範圍時,指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台灣視察防務,並開始推動「開山撫番」政策,表面上看起來相當溫和開明,實
Thumbnail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是一本將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發生的轉變整理成30種大小事,當台灣人遇上日本人,不只有台灣人不服氣的反抗到底,同時也是日本人覺得這些傢伙怎麼那麼難搞,打打鬧鬧,認同與不承認的台日歷史。
Thumbnail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是一本將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發生的轉變整理成30種大小事,當台灣人遇上日本人,不只有台灣人不服氣的反抗到底,同時也是日本人覺得這些傢伙怎麼那麼難搞,打打鬧鬧,認同與不承認的台日歷史。
Thumbnail
20191112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62集整理文稿 主持人:臺灣陳易宏醫師 發佈時間:2019年11月12日 整理者:三馬兄 [00:10]主持人:目前有很多關於南島語系的研究,根據語言分家的年代來判斷,有一個說法叫“出臺灣假說”,認為大概在五千多年前的臺灣是南島語系大部分現存語言的起源地。南島語系有
Thumbnail
20191112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62集整理文稿 主持人:臺灣陳易宏醫師 發佈時間:2019年11月12日 整理者:三馬兄 [00:10]主持人:目前有很多關於南島語系的研究,根據語言分家的年代來判斷,有一個說法叫“出臺灣假說”,認為大概在五千多年前的臺灣是南島語系大部分現存語言的起源地。南島語系有
Thumbnail
一場發生在台灣最南端的小衝突,竟然掀起整個東亞的大海嘯。如果當時在琉球漂流民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個通譯幫忙溝通的話,整個大東亞,或許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
Thumbnail
一場發生在台灣最南端的小衝突,竟然掀起整個東亞的大海嘯。如果當時在琉球漂流民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個通譯幫忙溝通的話,整個大東亞,或許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