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你不必成為任何人

好書推薦-你不必成為任何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誼之愛、佔有之愛、現實之愛、利他之愛。

加拿大的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將愛情區分為這六種類型,你的是哪一種?

最近手邊正讀著兩本白話文版的阿德勒,其中這本《你不必成為任何人》,在讀「該如何愛人與被愛」的章節時,憶起了曾遇見過的幾個學習夥伴。

D的戀愛經常遇到控制慾很強的另一半。

奇妙的是,每當D結束一段關係,在慎選下一個對象後,卻總是在進到關係中後發現,發展到後來又是類似的狀況。

書上說:在關係中當有一人控制慾很強,這樣的關係是難以維持的,因為愛情是夥伴關係,而非上對下的權力遊戲。

R在職場上是個獨立自信的女性,可是在關係中,她卻很依賴、也無法拒絕對方的要求或期待。

經歷了幾段關係,都是在退讓、迎合對方,長期壓抑情緒的狀況下,搞得自己烏煙瘴氣,最後只好放棄。

在課堂上開始了探索自己的旅程後,R發現這樣重覆的模式,跟她的童年曾被爸爸拋下有關…她的內心深處,有個害怕自己不被愛的小女孩。

.

原來,這些感情課題呈現出來的問題,若推本溯源,答案幾乎都跟我們不夠認可自己有關。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生活中,不論是在哪一段關係裡,有類似的議題會重複出現...若願意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並檢視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愛情觀、婚姻觀、應對習性、理想的角色模樣…等等,我們就更有機會從每一段不同的關係中,重新認識和看見自己。

關係,因此成為了一個入口,領我們走到完整自己的旅程。

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重新梳理兒時的回憶,就更有機會從不同於當時的角度,重新為這些經驗下定義,進而改變認知價值,就能更深刻改善當下的關係難題。

不容易,但很值得。

書中提到人在建立人際關係時能滿足的6種需求:

安全感

價值肯定

接納

相互性

自我定義

發揮影響

如果個體缺乏其中任何一項需求,便會試圖從關係中的對象上尋求滿足。

對照上述6項需求,檢視一下我們在各個關係中,滿足了、及尚未滿足的需求有哪些?

或許就會更明瞭,在關係中除了溝通問題,還有其它可以探討的面向。

同時也請記得,在感情中若只有一方在付出,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若想變得幸福,另一半也必須感到幸福!

彼此中的彼此,在這6個需求上願意滿足對方、自己也獲得滿足,才是健全、深刻、健康的愛的關係。

這本書是寫給30多歲的族群,然而隨著科技網路及AI的發展,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度,其實已不適合用實際年齡來評估。

若你也在關係中感到迷惘或挫敗,不論實你幾歲,我認為這本書都會帶來一些新的看見。

說來汗顏,年輕時在愛情中,我較常持著不願改變自己的態度,總是認為改了就不是我了。很幸運地,遇見一個願意接納我就是我的宏爸。

成為母親後,為了孩子,卻願意主動到處尋找更好的砂紙,想要盡可能磨去身上的菱菱角角,讓自己更圓融及涵容。(而宏爸也成了受益者)(宏爸開心灑花)(宏爸說我什麼也沒說啊)

對我來說,親子關係:孩子!是我改變的Trigger!也許對你來說,關鍵是親密關係,那也很好。

都是契機!

願我們都讓關係課題,變成升級自己的踏板。

讓每一段關係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然後漸漸明白…

#我們不必成為別人期待中的樣子、甚至,

#也不必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樣子

只要願意在乎自己、善待自己,「自己」到底是誰?人生所為何來?或許答案…就在路上。

透過在關係中,因為願意開始珍視自己、懂得愛護自己了,進而也會願意利他。然後,我們或許也就逐漸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也擁有了自己本來的模樣。

除了關係與愛的課題,書中也談了關於自卑感與優越感、情緒、早期記憶與焦慮感、自我認可、和人生意義…等,這些在阿德勒心理學中,都是相當經典的主題。

作者是韓國人,因為是從一個帶有不同文化視角及語言的關係,雖然一樣都是讀阿德勒,她的文字卻讓讓我感受到不同的質地。

這真的是一本乾淨舒服、簡單好讀、深入淺出的阿德勒系書藉,真心推薦給大家!

#你不必成為任何人 悅知文化

#書僮小露推薦 #高小露 #高佳均

#阿德勒心理學白話文版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0會員
27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是個好父母。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的:愛孩子,不就夠了嗎? 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以前我們爸媽也沒學過,不是也把我們帶大了?」 是的,帶大了。 但你仔細看,真的沒有留下傷嗎? 真的懂得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嗎? 還是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壓抑、害怕衝突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
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是個好父母。 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為的:愛孩子,不就夠了嗎? 有時候,他們也會說:「以前我們爸媽也沒學過,不是也把我們帶大了?」 是的,帶大了。 但你仔細看,真的沒有留下傷嗎? 真的懂得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嗎? 還是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壓抑、害怕衝突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過動?」 「孩子害羞內向,是不是亞斯?」 「孩子愛生氣且哭很久,是不是情緒有問題?」 「孩子坐不住,是不是要吃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大人也急著把孩子的行為歸類、貼標籤。 彷彿貼上標籤,有了解釋,就好像心安了。 「不是我的教養或教育
#放下對方有讀心術的幻想 妞每天都用小紙條向我表達愛 像是提醒我記得睡前要抱抱她 偷偷在我筆記本裡夾小卡片、小愛心 送我她珍藏的貼紙、親手設計的咕卡、作品… 我身邊,隨處可見妞的愛 前天睡前溫聲時光 妞問我:「媽咪,我問妳一個問題哦」 我:好呀。 妞:「為什麼我寫那麼多紙條給妳,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