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生問題的根源,無非就是「信以為真」和「事先斷定」,
還未了解事物的全貌,就誤以為自己全都知道了。
錯誤是由於不了解自己而發生的,誤會則是誤以為了解對方而引起的。無論是人際關係,又或是商業合作關係,所有問題的解決根本之道,就是承認自己仍有尚未辨明的事實。
作者是韓國超人氣心理學家李珉圭,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專家。擅長用簡單有趣的方式將心理學和認知行為療法普及給大眾。在他的書和所有講座中,他都一貫倡導「即使是微小的改變也能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他被稱為「1%的行為心理學家」。
作者表示,若能隨時運用書中35個擴大舒適圈的逆思維法則,就能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你我的行為將不可避免地產生轉變,幸運也會伴隨而來。
我們經常在沒有客觀驗證的情況下,認為他人也會和自己一樣思考、行動的錯覺。其實「別人也會和自己一樣」的這種想法很容易讓人在判斷過程中犯下各種錯誤。我們會這樣想,是因為:
人也往往會認為「自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優點,並且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想法或個性」。根據研究,90%的駕駛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高於平均水準;94%的教授認為自己比其他教授更具幽默感;而70%的高中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平均值以上。以上這些數據都在在證明,很多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這種在心理學稱為「錯誤獨特性效應」。
想要擺脫以上兩種陷阱,作者建議:
可能是錯誤
的去年有一本書很紅「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達賴喇嘛推薦、瑞典最暢銷的心靈書、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也是提到相同的概念。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作者說: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其實都是一樣的概念,人生在世,無論是誰都會做出對自己而言最好的選擇,因此很容易誤認為自己的想法或是判斷就是最合理的。但人類本身就並非理性的存在,只是努力想要變得理性而已。若想要成長與進步,就要對從過去至今的看法存疑
。因為若無法承認自己的想法可能有錯誤的話,只會反覆自我欺騙與合理化,到頭來只會重複一成不變的模式。
人們總是與別人做比較
,來判斷自己的自尊和價值。越是親近就越嫉妒,某次以企業中階管理階層為訪問對象的調查中,問他們職場生活中什麼時候感到最痛苦?一百位有98位回答「一同進公司的同事升遷時」。因為職場有如「零和遊戲」(零和賽局),能升遷的名額有限、或發放的獎金也是有限度,當有人獲得升遷或拿到獎金,也就意味著有人拿不到或必須減少,也就是「別人得到就是自己損失」,也因此會產生嫉妒心。但嫉妒心容易引起負面作用,作者鼓勵大家「承認對方所擁有的東西,並努力讓自己也能成為那樣的人」。這也是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思維不同的地方,成功的人不會抱著零和賽局理論來思考,而是用「雙贏遊戲」去思考
。我自己知道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當自己沒有被升遷時,要努力從這些人身上找尋值得學習的優點。我上次看過一本書也提到類似的概念,作者鼓勵大家要保持「別人好,我也很好」的思維態度,這樣才不會被困住,活得不開心。
能夠完成偉大事業的人,身邊總是有相信他的人。
相信大家都常聽過,誤入歧途的孩子受了某某老師的鼓勵而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或是因為曾經被老師誇獎上課很專心,這個學生未來上課都會很專心;或是被稱讚很大方的主管,未來好像就必須常常請客(誤)。想想我自己好像真的也是這樣,當身邊朋友們誇獎我很會找美食、找民宿、品味很好...後,我似乎就對這類資訊的雷達更敏銳、下次朋友請我推薦時也會更謹慎推薦。
換言之,作者鼓勵大家發揮「正面肯定的力量」,可能因為一個小動作或一句言語,就能讓某個人產生正面改變和成長。好比作父母的常對孩子說出很多負面毒金句「怎麼考這樣?你到底有沒有在唸書?」「為何別人可以考好,你卻不行」。這時不妨提醒自己,唯有被充滿愛地對待,孩子才能變成充滿愛的人
。如果有人真心相信自己能做得好,那麼總有一天就真的會做得很好。
當你的觀點改變,你的行為就會改變;當你的行為改變,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作者韓國超人氣心理學家李珉圭為了更深入了解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並且想告訴大家對於他人與世界的這些觀點,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因而寫下這本書。作者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都能懂得回顧對自己、他人,和對世界的觀點,學會如何透過積極地換框,過得比現在更幸福且更成功,並為世界帶來善的影響力。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