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時期的我,常感到孤單。
雖然念不錯的高中,人際關係還不錯,看似也活耀,但面對課業成績,補習也不見起色,讓我充滿挫敗與無力感。
家人殷切期盼的眼神,讓肩上的巨石更沉重。
我知道念書只能靠自己,沒人幫得了我。所以我把自己的孤單藏起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痛苦與脆弱。
而那種瑟縮躲在房間陰暗角落裡的孤單感,在人越多,越熱鬧的場合,更是強烈襲擊而來。
所以當我看到《隱性孤單》這本書,這個名詞,有好深的感觸。
其實不只青少年,現代人隱性孤單的比例越來越高,每日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社群媒體,每個人展現的幾乎都是幸福快樂美好的一面。
真正的煩惱與心事,能說的對象越來越少,甚至會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就會把這樣的情緒越埋越深,當作沒看見。
《隱性孤單》這本書,主要談的是親子溝通。父母可以怎樣陪伴孩子,建立信賴的關係與良性的溝通。
書中提到,孩子需要從照顧者眼中,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父母能否適時的給予正向的肯定與鼓勵,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而父母的陪伴跟袖手旁觀的能耐,也是一種對孩子能力的信任。
「跟爸媽拉開距離」是孩子長出自主性的必經過程。
比起解決問題,更難的是和孩子一起待在問題中,陪伴孩子從各角度一起好好欣賞問題,孩子總會自己在某個時刻「頓悟」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家長唯有放下焦慮,心理才能清出空間,仔細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難,可以如何「陪」他面對,而不是「幫」他解決。
一旦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再怎麼做不好,失敗,都會有人愛他。
知道照顧者愛自己,那是一種無條件的愛,一種很有安全感的愛。
孩子就能長出自信與力量,迎向人生的困難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