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反應的練習》是由佛教僧侶草薙龍瞬所著,他表示內心的煩惱往往來自於無謂的情緒反應,而這些反應其實可以透過觀察與合理思考來減少。
我相信佛陀說的苦集滅道,人生就是充斥著煩惱,但煩惱可以透過反求諸己來解決。真正的煩惱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這麼簡單,若往更深一層的看,更多的苦惱是因為認同欲,在各個角色都在追求被肯定的自我價值。
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準備晚餐,當時少了一樣食材,我忙著出去買,回來之後,發現家人竟然把燙好的青菜又煮了一次。
我當下感到憤怒與焦急,內心充滿了「不幫還好,越幫越忙」的念頭。我陷入了不滿與指責的情緒,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應該生氣。
人之所以有煩惱的原因,是因為有「追求心」,貪、嗔、痴,想要更有餘裕的時間與金錢(貪);當事情不如預期的發展就會焦慮(嗔);青少年孩子的狀態總是捉摸不定,無法控制,心中就會有很多小劇場(痴-妄想)。
然而,在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練習「不反應」。當負面情緒湧上時,我嘗試觀察自己的內心,並用言語標籤它:「我現在感到生氣」「我有被打擾的感覺」。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我開始發現,他並不是故意找麻煩的,他也感到抱歉,只是無心之過。我試著深呼吸,感受身體的變化,讓自己回到當下,而不是沉浸在對他的責怪之中。
這樣的練習讓我逐漸學會面對煩惱時,不再被情緒牽著走,而是冷靜地思考:「這件事真正讓我反應的點是什麼?」我意識到,其實自己的不滿來自於對事情完美的追求,對於事情按照自己期待發展的執著。當我放下這種執著,單純地專注在如何解決眼前的情況時,我的內心也變得更加平靜。
這本書提到的「觀察內心狀態」與「體會身體感覺」,禪的世界稱之為念,靜心的世界則稱之為正念。
這樣的方法讓我在生活中能更快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以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挑戰。現在的我,仍然會有情緒起伏,但我試著學會了不讓這些反應掌控我的生活,而是透過觀察與思考,讓自己走向更自在的人生。
當我們學會不被情緒綁架,人生的煩惱就少了一半。
你是否也曾因為情緒反應而後悔?
遇到煩惱時,你是選擇立即反應,還是試著覺察內心?
試試今天開始練習「不反應」,看看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先去理解不要反應,這是解決煩惱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