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道德實踐不需要經過思考嗎?

「異議‧國文」系列:道德實踐不需要經過思考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不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難道人的道德實踐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這位仁兄過於低估人的道德認知對自身言行的影響。他似乎不知道,一個人假如沒有思考從別人那裡得來的道德準則,那麼他的實踐將是一種盲從的行為。


古希臘人正是透過「解釋」與「辯論」去省思自己既定的道德認知,並且在討論或辯駁的過程,與他人溝通,試圖與對方建立共識。反觀,古中國人習慣被動地接受古聖先賢及親族長輩流傳下來的道德,而且時常不假思索去實踐,即使傷害了別人或搞砸一些事情,不但無感,甚至自認問心無愧,難道這種態度與行為比古希臘人成熟?這種將思辨與實踐割裂開來的說法,不是在歪曲現實、袒護中國思想嗎?


我不覺得問題出於「中國思想」,畢竟能發展出「古希臘哲學」、「古印度哲學」這種精密哲學的民族只是人類的極少數,多數民族停留在神話思維,或者只發展出相當感性而粗淺的零碎思想,「中國思想」若比不上西方、印度、埃及等地的哲學,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再努力就好!反正人類的文明與思想向來都是互相學習、交流、競爭。


然而,多數談論中國思想的中國人、台灣人、華人學者似乎不是這麼想,總是想透過各種方式,並且用最短的時間來論証:我們(華人、中國人跟西方人)與西方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就是不一樣!專家學者、業餘愛好者不是想努力比出高下(也不問這樣的比較有無意義),就是想拚命地證明:中國思想對全世界有獨特、無可取代的價值,甚至遠勝於西方哲學。他們只差沒有明白地告訴我們說:「我們中國思想超越地球上所有存在過的哲學或思想系統,大家必須來學習。」


我覺得,這種民族主義情緒,不論對個人還是「中國思想」都是有害無益。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詞語……該考慮為它們辦告別式了!它們是什麼?就是我以下表格開列的詞語,因為這些已經不合時宜,而且早就消失在我們的日常口語,也幾乎消失在我們的各種日用文件,獨獨留存在考卷、參考書、教科書、補習班的國文講義,加重台灣各路考生的負擔。我們可不可以當現代人,寫現代文,而不要做「今之古人」呢?
這個問句其實還有下半部,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木蘭詩〉的花木蘭形象沒有辦法感動我?為何古詩那位濃縮中國女子各種美德的花木蘭,形象竟然比迪士尼卡通的木蘭還要單薄、模糊?
準備教師甄試的時候,讀《古文三十》、翰林版國文參考書,反覆閱讀〈大同與小康〉與〈原君〉兩篇,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那就是:兩篇作者都有崇古、尚古情節!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詞語……該考慮為它們辦告別式了!它們是什麼?就是我以下表格開列的詞語,因為這些已經不合時宜,而且早就消失在我們的日常口語,也幾乎消失在我們的各種日用文件,獨獨留存在考卷、參考書、教科書、補習班的國文講義,加重台灣各路考生的負擔。我們可不可以當現代人,寫現代文,而不要做「今之古人」呢?
這個問句其實還有下半部,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木蘭詩〉的花木蘭形象沒有辦法感動我?為何古詩那位濃縮中國女子各種美德的花木蘭,形象竟然比迪士尼卡通的木蘭還要單薄、模糊?
準備教師甄試的時候,讀《古文三十》、翰林版國文參考書,反覆閱讀〈大同與小康〉與〈原君〉兩篇,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那就是:兩篇作者都有崇古、尚古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