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兩大公營媒體--《文化放送》(MBC)和《韓國放送公社》(KBS),經由工會內部決議後,繼2012年由《文化放送》(MBC)發起長達一百七十日的罷工,再度於2017年9月4日起展開罷工運動。
圖片來源
當政治之手伸入媒體
為了抵制政治之手干預新聞的編輯播報,工會中率先舉起抗爭旗幟的是MBC電視台。自李明博(南韓第17任總統)政府上任後,電視台各管理部門,甚至董事會全被替換成親政府人士,企圖箝制任何批判政府的報導播出。在電視台高層獨裁式的經營下,所有關於批判政府的報導皆被過濾後最小化處理,新聞逐漸走向娛樂化來遮掩批判性報導。
與政府的抗爭之路
電視台內對於MBC工會成員進行內肅,任何事情只要社長不同意,節目就會被收掉,隨意剝奪製作費更是常見。雖然於2012年,工會曾發動長達170天的大罷工,使得當時新重組的放送文化振興會承諾將會「順應時勢」處理抗爭問題,讓金在哲社長辭退,但是事實上卻是無疾告終。問題始終未獲得解決,因此身為公營媒體的MBC與KBS員工們,不得不再度於2017年9月4日舉起抗議旗幟,為了捍衛新聞自由,賭上前途。
但,政府介入電視台的編播有這麼嚴重必須要到罷工的地步嗎?罷工與否,對於觀眾有什麼差別?
媒體壟斷這回事
前文有提及,在南韓,電視台因為政治因素的介入,出現了依政治立場而作出不中立報導的現象。由政府力量所控制,在事實層面,媒體可以做出選擇性的報導。為了背後的利益,一則新聞可以被扭曲、掩蓋,甚至憑空消失。媒體壟斷可能造成的以2010年,發生旺中集團併購中嘉案件為例。自2011年起原先已擁有中時、中視、中天電視等媒體的旺旺中時集團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要併購國內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之一的中嘉網路。但這有什麼大不了?不就是一個公司想要擴張它的版圖,想要賺更多錢罷了?然而意識到,旺中集團併購後便等同於掌握了全國30%的市場,新聞很可能因為商業利益考量,把報紙當成私人工具。就像南韓的電視台,媒體失去的自主性使得社會的聲音變得主觀且單一。
當媒體成了接收政府的傳聲筒,身為閱聽人可能受到的影響是什麼?
「知的權利」
首先,可以從媒體選擇性報導下,人民可能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層面去探討。媒體既然為形成民意與傳遞民意之重要管道,對於具新聞價值的事件進行報導,促使人民形成社會價值與公共意見。當媒體失去自主權,由政治或財團力量去限制資訊的流通與真實性,身為閱聽人能夠接收的資訊來源與正確性便可能受到過濾。當媒體壟斷造成大眾「知的權利」被侵害的情況,也就是大眾得以接觸政府政策與公共決策訊息管道的權利被控制,人民可能在不知情、無意識中,成為了媒體壟斷下的受害者--被政府所剝削與利用。對於整個民主社會中弱勢團體、多元價值的維護,都可能在媒體壟斷中無形間遭受漠視與傷害。
就像是環境保護,一個健全的媒體環境應該是多元化的。「人類保護自然不應該為了保護我們喜歡的物種,而是去保護整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媒體能夠決定要照射多少陽光在哪裡、要掩蓋多少關於狩獵的訊息、要回應多少動物和新興植物的生存欲望。媒體過度集中的意義,便在於使社會中的媒體生態失去平衡。
台灣媒體的島影
台灣的媒體環境中,不只是媒體壟斷、新聞政治化,仍不乏有追求「即時」新聞、缺乏新聞真實性的問題存在。尤其,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新聞的製作變得十分容易,網路中一則微不足道的訊息可以未經查證,成為一條新聞。背後夾雜著商業利益、政治勢力,媒體為了點閱(收視)率,一味追求速度,競相量產不重查證,毫無品質的「即時新聞」。當點閱(收視)率成了主導新聞內容取向的唯一標準,最後也將嚴重影響了媒體篩選議題的格局。不論是媒體的自身要求還是大眾的自覺性,對於媒體環境的惡化,兩者因素環環相扣,造就了現在的結果。
人們常常談論台灣的新聞品質惡劣、缺乏客觀性而不去收看。然而,身為閱聽人必須去了解的是背後媒體生長的背景,知悉媒體自主的重要性與社會價值的保護。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著清晰的思維去環視身處的世界。
責任編輯:蔡芷琦 核稿編輯:曾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