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文摘:為何才幾個世紀,孩子生活就驟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Economist #SpecialReport #經濟學人 也出《專題報告》討論童年了
#都市化童年 #室內化童年 #密集親職教養化童年 #螢幕化童年


*〈為什麼人類發展才幾個世紀,孩子的生活就發生了驟變?這對兒童、親職照顧者和整個社會,帶來什麼意義?〉



富裕國家中三十歲以上的大人,通常會說自己小時候整天都在四處跑,雖然沒有什麼昂貴物質,就隨自己喜歡自己去找簡單樸實的自然探險,而這個所謂「冒險 (Adventure)」,通常是像維尼熊那一種,而不是星際大戰,媽爸從早到晚幾乎看不到他們人影,但當時的自由和陪伴,都非常真人且真切。


現代社會的孩子,經常跟媽爸待在室內,而不是跟手足同儕去玩,總是被車子載來載去,而不是自己走路或騎腳踏車,參加安排好幾個小時的活動,然後中間一定會有電視或數位載具的「盯螢幕時間 (Screen Time)」。


這些改變,都有一個好理由,就是保護下一代免於交通安全、犯罪和危險世界帶來的重大傷害,然後孩子就能發展得更好。


也是啦!這一代的孩子吃得好,存活率也比較高,比較少孩子是被嚴重忽略或餓死。相反地,親職照護者給的關注和支持非常多,政府也額外提供協助給弱勢家庭孩子。青少年紀的孩子,較少抽菸酗酒或變成未成年媽爸,反而都有完成中學和高等教育。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2015 的數據,也顯示各國 15 歲孩子普遍滿意自己生活,最陽光的芬蘭孩子平均將近 8 分,和最憂鬱的土耳其孩子平均低空飛過 6 分,都還大致上算都快樂。


不意外啊!舉美國為例,現在親職照顧者投注在孩子身上大量時間和金錢,希望孩子至少要和自己過得一樣或更好,鋪往頂尖大學和高薪工作之路,放滿了課外輔導、音樂課、運動課、教育參訪,確保成績和社交表現。


藍領工作族群的媽爸,沒有辦法執行這種「密集親職教養」,社會階級落差不減反增,美國夢背後曾代表的「任何背景努力就能成功」不再,世界銀行研究顯示「跨世代社會階級流動」在美國已經變成所有富裕國家的最後一名,而這個現象,僅僅是「親職教養落差 (Parenting Gap)」將來隨時間演進而會帶來更多社會影響的一剛開始而已。


富裕國家、美國,甚至是中產階級收入的中國家庭,在孩子的童年生活會有這麼重大的改變,歸因於 - 都市化、家庭結構改變、女性大量投入勞動、幼兒教育政策成為重心,以及數位科技持續發展。


從物理環境開始來談,都市化的童年,80%的人口都住在城市裡,因為有較好的工作機會、教育、文化和休閒。但這要付出代價,高房價、人口擁擠、缺乏綠地、交通量大、高度空汙,還有跟陌生人當鄰居而不是緊密連結的社區。這帶來「危險漸增」的認知,但其實從數據來看,犯罪率是降低的,孩子反而更安全。


更重要的是,家庭環境也有巨大的改變,家庭結構變小、女性更晚生育,多數富裕國家的女性平均生育數低於 2.1 個孩子,歐洲和繁榮亞洲區域,僅生一個孩子成為普遍現象。這代表了每個孩子被投資更多時間、金錢和氣力,而錯過了大家庭會有的熱鬧喧囂。


家庭組成的樣貌更流動,結婚率大跌、離婚變普及,美國和歐洲常有「非婚共居」,非婚生兒童比率增加,常是單親撫養,絕大多是還是媽媽,或進入多元組合的新關係。但這樣的情況,較多發生在社會的底層。


女性離家投入工作的數量急遽攀升,雖然最近有減緩,但二戰後的核心家庭結構 (男主外、女主內且有一群孩子) 已經成為非典型。女性大約一年後或生產後立刻回到職場,不像過去是五到十年。而從前常有的「好用的阿嬤」不再,小孩可能非常幼年就在家庭之外的托育被看護。


因為研究證據顯示「腦發展」落在於童年初期獲得較多關注的重要性,諾貝爾獎得主 James Heckman 這位美國經濟學家建議,國家應該投資在高品質幼兒照護和親職媽爸支援系統,比起成人/老人政策,較有物超所值的社會回饋。


許多國家開始增加公共托育和幼教園所去支應私立機構,鼓勵女性從事支薪工作,也幫助弱勢家庭兒童。這份報告會針對歐洲不同區域 (北歐、英法和歐洲其他地區)做研究並找出差別,而這對於競爭激烈的東亞,更是「唯有讀書高」爬梯的第一階。
這份報告,也會研究兒童在不同數位載具上的「被動式娛樂」、互動電腦遊戲和遠距連線造成的影響。從前小孩都會一直用「好無聊」來煩媽爸,但現在孩子已經不需要容忍「好無聊」。麻省理工數位文化作者 Sherry Turkle 表示富裕國家中,多數 15 歲孩子有自己手機且每天花幾小時上網。越來越多擔憂,認為孩子會上癮、得心理疾患、減少運動量和變胖,同時數位世界還有新風險:網路霸凌和色情短訊等問題。


不管如何,這份報告第一要研究的,還是兒童童年生活的最核心機構:家庭。

其它六篇,〈中世紀是沒有「童年」的〉、〈家庭一直以來的重要性〉、〈幼兒時期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兒童如何和數位媒介互動〉〈親職教養的藝術和科學〉以及〈教養方法正在惡化社會階級分層〉等,期待有人能夠摘要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ristine Yuihwa Lee 李玉華的沙龍
37會員
57內容數
邁向兒童友善城市 (Towards the Child Friendly City) 國際研討會,核心四大主軸:空間規劃、兒少倡議、遊戲實務和人本交通,近八十位全球講者的國際研討會。由歐洲兒童友善城市聯盟 (European Network for CFC) 主辦,在歐洲知名城市布里斯托舉行。
2024/03/05
什麼是【#兒童遊戲權】呢?阿汀要幫大家重點連載以下這篇國北教大文教法律所碩士石鎮嘉的論文 <兒童遊戲權之研究-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一條檢視我國兒童遊戲權之保障> :
2024/03/05
什麼是【#兒童遊戲權】呢?阿汀要幫大家重點連載以下這篇國北教大文教法律所碩士石鎮嘉的論文 <兒童遊戲權之研究-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三十一條檢視我國兒童遊戲權之保障> :
2024/03/05
#討戰文長慎入 因為盧駿逸開「論述課」關係,我自己跳坑針對人渣小周的 Peppa Pig 硬拗文來做作業,加上我們家阿皮是 Peppa Pig 重度使用者,我是洗腦巧虎和公主王子的抵制者,阿狗是被我母職霸凌回家沒有電視可看的電視兒童,我覺得這次網路廣傳的「得獎卡通的道德倫理」文章很需要被除蟲⋯⋯
Thumbnail
2024/03/05
#討戰文長慎入 因為盧駿逸開「論述課」關係,我自己跳坑針對人渣小周的 Peppa Pig 硬拗文來做作業,加上我們家阿皮是 Peppa Pig 重度使用者,我是洗腦巧虎和公主王子的抵制者,阿狗是被我母職霸凌回家沒有電視可看的電視兒童,我覺得這次網路廣傳的「得獎卡通的道德倫理」文章很需要被除蟲⋯⋯
Thumbnail
2024/03/05
遊戲場設計的七大原則 - Seven Principles of Playground Design by Tim Gill 原文出處:https://rethinkingchildhood.com/.../02/20/playground-design/
Thumbnail
2024/03/05
遊戲場設計的七大原則 - Seven Principles of Playground Design by Tim Gill 原文出處:https://rethinkingchildhood.com/.../02/20/playground-design/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Thumbnail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在這二十幾年的生命裡,我過得幸福嗎?」 「不論自身是否幸福,我有自信把幸福帶給下一代嗎?」 這兩個問題大概解釋了,「不生小孩」或許是年輕世代更「重視生命」的結果。 這當然不是說現在已經有小孩的長輩們都不尊重生命(畢竟以前根本沒有「不生小孩」這個選項),而是以我們二十多歲網路世代的自身經驗,所得出的
Thumbnail
「在這二十幾年的生命裡,我過得幸福嗎?」 「不論自身是否幸福,我有自信把幸福帶給下一代嗎?」 這兩個問題大概解釋了,「不生小孩」或許是年輕世代更「重視生命」的結果。 這當然不是說現在已經有小孩的長輩們都不尊重生命(畢竟以前根本沒有「不生小孩」這個選項),而是以我們二十多歲網路世代的自身經驗,所得出的
Thumbnail
你想像中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呢?所謂的童年是不是就應該像廣告中一樣,孩子穿著潔白無瑕的衣服在草原上玩耍,無憂無慮。 但是在新課綱、國際化的衝擊下,資源不同的家庭又該如何以不同的親職策略面對這拼教養的世代。
Thumbnail
你想像中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呢?所謂的童年是不是就應該像廣告中一樣,孩子穿著潔白無瑕的衣服在草原上玩耍,無憂無慮。 但是在新課綱、國際化的衝擊下,資源不同的家庭又該如何以不同的親職策略面對這拼教養的世代。
Thumbnail
你自己或你身邊有沒有人,和父母同住不用付房租、上班帶家裡的便當、一年出國兩三次起跳或是買衣服、換手機、和朋友聚餐花錢不手軟的人呢? 也許你必須在外租房子,所以很羨慕這樣的人,但是千萬不要羨慕,因為這些人都可能在未來陷入「隱性貧窮」!
Thumbnail
你自己或你身邊有沒有人,和父母同住不用付房租、上班帶家裡的便當、一年出國兩三次起跳或是買衣服、換手機、和朋友聚餐花錢不手軟的人呢? 也許你必須在外租房子,所以很羨慕這樣的人,但是千萬不要羨慕,因為這些人都可能在未來陷入「隱性貧窮」!
Thumbnail
〖理財規劃與家庭階段結合〗 我們目前的理財困境其中之一是,理財規劃沒有與家庭階段結合。 理財規劃必須與家庭階段為目標。 首先我們先定義「家庭」,以理財的角度來解讀,所謂的家庭是「一個人經濟自主獨立生活或複數人口一起生活彼此互相照顧的共同體」,在我的認為單獨一個人一樣可以視為家庭,因為一個人需要注意的
Thumbnail
〖理財規劃與家庭階段結合〗 我們目前的理財困境其中之一是,理財規劃沒有與家庭階段結合。 理財規劃必須與家庭階段為目標。 首先我們先定義「家庭」,以理財的角度來解讀,所謂的家庭是「一個人經濟自主獨立生活或複數人口一起生活彼此互相照顧的共同體」,在我的認為單獨一個人一樣可以視為家庭,因為一個人需要注意的
Thumbnail
對於漫長的未來,好像有著空洞的無力感,今天來閒聊1980、1990世代的特徵值,還有一些慢慢在改變的趨勢... (想到哪裡就打到哪裡) ●讀書,延後了出社會的時間  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個早期的概念,在戰後嬰兒潮(1955)栽培下一代,成為很重要的概念。......
Thumbnail
對於漫長的未來,好像有著空洞的無力感,今天來閒聊1980、1990世代的特徵值,還有一些慢慢在改變的趨勢... (想到哪裡就打到哪裡) ●讀書,延後了出社會的時間  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個早期的概念,在戰後嬰兒潮(1955)栽培下一代,成為很重要的概念。......
Thumbnail
#Economist #SpecialReport #經濟學人 也出《專題報告》討論童年了 #都市化童年 #室內化童年 #密集親職教養化童年 #螢幕化童年 *〈為什麼人類發展才幾個世紀,孩子的生活就發生了驟變?這對兒童、親職照顧者和整個社會,帶來什麼意義?〉
Thumbnail
#Economist #SpecialReport #經濟學人 也出《專題報告》討論童年了 #都市化童年 #室內化童年 #密集親職教養化童年 #螢幕化童年 *〈為什麼人類發展才幾個世紀,孩子的生活就發生了驟變?這對兒童、親職照顧者和整個社會,帶來什麼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