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規劃的童年,或放養的人生? 讀《 拚教養: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閱讀 藍佩嘉教授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的過程,我點頭如搗蒜,不停地跟理工腦爸分享,「天哪~教授是採訪了我們嗎?怎麼書中描述的文本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又或者「天哪~教授分享的這個案例,跟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的討論內容完全一樣,教授也在群組裡嗎?」

實際上當然沒有,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採取相同教養方向與保安策略的家庭之一,群組的對話內容,也在其它個同溫層群組裡重複過千千萬萬次。

書中將父母的教養與保安策略,依經濟、文化資本與追求的教養目標(教養益品goods)分成四個象限。
縱軸代表父母所擁有的經濟與文化資本、橫軸代表父母心中追求的教養目標。

raw-image

總的來說,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可能有兩種發展傾向:
因為曾受惠於「教育體制」帶來的好處與階級流動,更傾向於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培養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又或者想與過去的壓抑生活與高壓父母做切割,傾向讓孩子「自然成長」,透過「規劃式的自然成長」,希望孩子保有「快樂童年」,以作為日後生活的養份。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如勞工父母或家有外配的家庭),大多曾受過階級分層造成的心靈創傷,傾向利用「教育」創造「智育成績」上的優勢,以打造「階級流動」的結果。
又或是父母自己因著種種工作上的失敗,只得在返鄉落腳,將教養孩子的任務交給年邁的家人,自己肩負起養家活口的任務,親子相處時間壓縮,孩子更像放養在鄰里間的孩子,泥菩薩過江的父母,孩子的未來只能「順其自然」。

閱讀本書時,懶媽默默感受到深沉的悲哀。
不管是哪一種父母,身上似乎都肩負了不同的傷痛與重擔。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希望能盡其所能地為孩子保留一切能傳承的資源,又或者試圖將教養孩子的歷程,視作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希望與上一代父母的高壓教養方式進行斷裂。

說到底,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像是一種開不了口的心理補償。補償過去父母未竟的陪伴、補償自己奮力在階級中向上移動時錯過的歡樂童年。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要不傾其所能將「教育外包」,希望孩子能有翻轉自己的人生。漫長的工時,反倒壓縮了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然而,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凡事都會變。
成功的定義會變、途徑會變、人會變。
沒有保證成功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育跟環境都有所有得,也有所失。

遵循父母旨意生活的孩子,也許會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在某一天情緒大反撲;生活在建構式田園生活中的孩子,是不是真如父母所想的不受外在環境汙染,又或者最後仍需面對適應不良的宭境。

從小放養的孩子,是不是只能坐困「教育屏障」設下的藩籬內,又或者能憑藉著幼時放養的力量,以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衝破個人與家庭枷鎖的限制。

書中其實沒有定義最好的教養型態,這也是社會觀察的所能提出的結論與警醒。因為「最好」的結果因人而異,只能選擇自已接受的方向。

想起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寄予過多期望、投射過多想像、投注過多干涉,我們是否將孩子變成「想像中完美的自己」,而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未來要面對的世界,已非如今的我們能夠想像。

藍佩嘉教授最後提出的建議令我深深感動。

她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父母,可以調整自己的腳步,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教育議題上;若是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除了每日為孩子製作有機營養餐外,也可以參與影響學校眾多學童福祉的監督事宜。
「當一個好的父母,並非把小孩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世界。」
藍佩嘉教授如是說。

與孩子保持點距離,不僅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喘息的空間,也給孩子們失敗跌倒的機會;他們才能逐步摸索打造自己的人生藍圖,琢磨出面對解決事情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青懶媽的沙龍
33會員
35內容數
媽媽這個角色,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在背後支持全家實踐夢想,卻忘記自己也曾經擁有滿腔熱血與抱負。 也許是沉重的家務壓垮了媽媽的雄心壯志,也許是打理家務太累讓媽媽忘記如何展開笑顏。 但,媽媽開心,全家才會歡欣。 讓文青懶媽帶你一起輕減家務、無痛整理,媽媽更有me time。
文青懶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0/24
「衣櫥整理」是懶媽最常被問到的整理問題之大宗。 「快時尚」為大家帶來更多便利,卻也同時製造了許多隱形困擾。 擔心自己穿得不夠時尚。 擔心自己衣物量爆棚塞不下衣櫃。 擔心自己太胖。 擔心丟掉衣服的自己太浪費。 我們擔心了許多,卻忘了擔心「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
Thumbnail
2020/10/24
「衣櫥整理」是懶媽最常被問到的整理問題之大宗。 「快時尚」為大家帶來更多便利,卻也同時製造了許多隱形困擾。 擔心自己穿得不夠時尚。 擔心自己衣物量爆棚塞不下衣櫃。 擔心自己太胖。 擔心丟掉衣服的自己太浪費。 我們擔心了許多,卻忘了擔心「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
Thumbnail
2020/10/08
不知道大家出門前,會在衣櫃前站多久,挑選今天出門要穿的衣服? 有多少次,你心裡想說「怎麼都沒有適合的衣服?」 不管是到府服務時,或是懶媽過去的自己,都曾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明明…我們的衣櫃都已爆炸,甚至開始漫延、侵佔先生或其它家人的衣櫃,為什麼還是找不到適合的衣服呢?
Thumbnail
2020/10/08
不知道大家出門前,會在衣櫃前站多久,挑選今天出門要穿的衣服? 有多少次,你心裡想說「怎麼都沒有適合的衣服?」 不管是到府服務時,或是懶媽過去的自己,都曾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明明…我們的衣櫃都已爆炸,甚至開始漫延、侵佔先生或其它家人的衣櫃,為什麼還是找不到適合的衣服呢?
Thumbnail
2020/09/16
感謝讀者推薦,懶媽在圖書館的等待清單上排隊許久,總算與複利效應相遇。 看完後不禁覺得,複利效應是一本趨吉避兇的生活指南。 趨吉避兇,其實穿說了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 複利效應,利用各種事例,說明人生中的改變從微小的事物開始調整。 作者行雲如水的文筆,讓你驚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不一樣。
Thumbnail
2020/09/16
感謝讀者推薦,懶媽在圖書館的等待清單上排隊許久,總算與複利效應相遇。 看完後不禁覺得,複利效應是一本趨吉避兇的生活指南。 趨吉避兇,其實穿說了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 複利效應,利用各種事例,說明人生中的改變從微小的事物開始調整。 作者行雲如水的文筆,讓你驚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不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珍惜有夢想、有人生目標的你,你的心胸、你的世界,比處在上層階級的孩子都還要廣闊,你的熱情、你的人生都讓你比這些沒有夢想的孩子還要美麗。
Thumbnail
珍惜有夢想、有人生目標的你,你的心胸、你的世界,比處在上層階級的孩子都還要廣闊,你的熱情、你的人生都讓你比這些沒有夢想的孩子還要美麗。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在書中,作者從統計的資料中得到一個結論: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還更重要,因為父母做什麼,特別是養父母做了什麼,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及親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Thumbnail
在書中,作者從統計的資料中得到一個結論: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還更重要,因為父母做什麼,特別是養父母做了什麼,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及親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有句古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年齡漸長的時光中,深深感受到天下不是的父母還不算稀少的。   先別急著否定,我清楚養孩子有多辛苦。   相較於美國歐洲的父母,亞洲父母較難認知「孩子是獨立個體」這件事,當然包括我的父母親,小至飲食,大致穿著、交友,甚至人生規劃,想必大家對於這類的爭執點並不陌生。
Thumbnail
  有句古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年齡漸長的時光中,深深感受到天下不是的父母還不算稀少的。   先別急著否定,我清楚養孩子有多辛苦。   相較於美國歐洲的父母,亞洲父母較難認知「孩子是獨立個體」這件事,當然包括我的父母親,小至飲食,大致穿著、交友,甚至人生規劃,想必大家對於這類的爭執點並不陌生。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