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養小孩充滿喜樂,但一點都不好玩!──《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對孩子不夠有耐心,那是不是我自己的問題?我該怎麼給孩子正確的東西?

以前的人沒管這麼多,只要孩子能平安活下來就好。事實上,「教養」開始成為動詞被大家重視,是1970年代才發生的事情。如今,養大一個孩子不只是讓他平安長大,更成為一個高度認知與情緒密集的工作。市面上也不乏一大票「教養專家」告訴你要怎麼教,才能教出一個快樂有才華的孩子。更惱人的是,大家傾向將教小孩視為個別父母的責任,一旦孩子出了什麼狀況,就會認為父母不會教、有問題。「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對許多父母而言,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心理學家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這句話。[1]

不過,當父母多半是悲喜交加。一方面,育兒的焦慮與日俱增,教養的道路總是充滿著高度不確定性;但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長又帶給父母難以訴說的喜樂。這種矛盾的情緒,正是現代父母的心境寫照。《紐約雜誌》作家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在《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一書中便精準地指出,養孩子「充滿喜樂,但一點都不好玩」(All joy and no fun.)。

市面上的教養書都在談父母要怎麼教小孩,但你有想過,小孩的出生又教了父母什麼嗎?

當我翻開本書後,就一直停不下來。不只是作者文筆流暢、用詞幽默,更因為她蒐集了大量與教養、婚姻與家庭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談論當父母有了小孩後,對「大人本身」到底有什麼影響。她透過實地訪談一些家庭,記錄許多為人父母的育兒經驗,讀起來令人莞爾、備感溫馨又不乏對主流教養文化的批判。

raw-image

預備好才要生:生育成為「個人選擇」

希尼爾認為,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來的教養文化日趨複雜,與三項發展趨勢有關。第一,是生育變成個人的選擇。在過去,「傳宗接代」不僅是社會文化的約束,也是經濟上的需求。然而,現在生育成為一個高度選擇性的事物。要不要生、什麼時候生,都會因個人的教育與工作生涯而有所差異。大家也覺得如果還沒「準備好」,就先不要生。當這些孩子的誕生是被父母「選擇且期待」的,那父母理所當然會賦予辛苦得到的事物極高的價值,並希望可以付出更多的心力來照顧孩子。因此,養小孩變成是一種「高成本/高回報」的事情。

就是覺得不公平:家務分工的難題

第二,是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提高。當女性也可以跟男性一樣出外工作,到底要誰來做家事與照顧小孩,便成了雙薪家庭惱人的議題。作者提到,儘管父親們確實比過去更願意投入在子女的教養與家務分工,但他們仍在摸索,也時常犯錯。女性常常不知道該向另一半表達感謝,還是要因為他們做得不夠周全而感到不悅。

有了小孩後,家務分工時常成為婚姻的導火線。就算家務分工整體越來越平等,媽媽還是覺得不公平。作者認為,就算假設爸爸跟媽媽一週的「總工時」相同,但研究指出,女性在「照顧家庭」(採買、接送、做家事、照顧孩子)上所花的時間,是男性的兩倍左右。再者,社會普遍對有給職的工作有較高評價,這使得花一個小時育兒跟花一個小時上班帶來的心理報酬不見得是對等的。

媽媽總是覺得爸爸付出太少,並非因爸爸實際上做很少事情,而是她們沒有感受到另一半也同樣注重照顧家庭的工作。這種不平等的感受,在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的經典之作《第二輪班》中便被細膩地刻畫出來。事實上,引起婚姻衝突的導火線往往不是家務事的繁重,而是先生到底有沒有把這個家視為「我們的家」,願意盡他的力氣去理解妻子的無助與痛苦,並視每個自願的付出為「禮物」,以表達感激之情。[2]

raw-image

孩子哭了好緊張:成為孩子的「情緒地動儀」

第三,是孩子價值的轉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以前,孩子的價值主要來自於經濟價值,他們是提升家庭生產力的人丁,我們現在所想像的「快樂童年」在當時並不普遍。然而,現代的親子關係主要是強調情感的互惠滿足,而非經濟上的投資報酬。社會學者齊利澤(Viviana Zelizer)針對此轉變,濃縮成一句精闢的話。她說,現在的孩子「在經濟上一無是處,但在情感上卻是無價之寶」(economically useless and emotionally priceless)。[3]當孩子不再是生財的工具,父母便開始「放眼未來」,在情感與金錢上投資更多,卻同時對教養的目標不甚清楚。

希尼爾認為,這使得當今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開始過度投入孩子的教養,希望子女可以精益求精,在未來的世界獲得一席之地。又因為孩子生得少,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多,他們便期待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刺激或課後活動,在體能、認知、心理發展上「超前部屬」。然而,這種被社會學家安涅特‧拉蘿(Annette Laureau)稱為「規劃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的教養模式,常常使得家長與孩子都疲憊不堪,甚至在強調個人主義式的競爭道路上傷痕累累。[4]

raw-image

此外,隨著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都外包給學校、醫生、超級市場後,孩子的情感需求便成為父母需要不斷關注的焦點。希尼爾打趣地說道,現代父母就像「情緒地動儀」一樣,隨時都要注意孩子的心情。她引用社會學家厄尼思特‧葛洛夫(Ernest Groves)指出:「在照顧孩子那些枝微末節工作都安排好之後,現在父母終於可以把重點放在更重要,而且沒有任何其他機構或單位可以代勞的責任上──給孩子指引、鼓勵,以及愛的友誼。[5]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媽媽常常把孩子的情緒穩定視為自己的任務。每當孩子不悅或在哭鬧時,都要想辦法去安撫、理解,並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說錯或做錯,才讓孩子不開心。如果能順利處理那還好,但如果孩子還是無法穩定,媽媽往往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把孩子照顧得不夠好。

希尼爾提到,現代女性相較於上一代的母親,確實做家事的時間少了近乎一半,但陪伴孩子的時間卻遠遠超過她們的母親。過去媽媽自稱「家庭主婦」,但現在則自稱「全職媽媽」。這意味著大家對於母職的關切焦點便得不一樣了,「女性感受到的壓力來源,已經從維持一塵不染的家,變成當個無懈可擊的媽媽了」[6]

raw-image

養育孩子的喜樂:在奉獻中深化自己的生命

上面所提到的教養文化,確實一點都「不好玩」。然而,希尼爾也特別指出,許多父母仍從孩子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樂」,這是一種比快樂更深邃的情感連結。

養育孩子是一件沉重且費力的任務,但許多父母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看見新的世界。無論是他們第一次走路、牽你的手、好奇地提問、勇於挑戰自我、或是奮不顧身地衝向你討抱抱。儘管發生那些令人不悅的事情(如搗亂、鬧脾氣、生病、不想睡覺),父母在事後回想起也總是充滿一絲溫暖。

希尼爾認為,為人父母真正的喜樂是來自於脆弱。我們無法掌控育兒的歷程一定會發生快樂的事情,事實上更多是意想不到的鳥事。然而,當我們接納自己為人父母的角色,將之視為「有意義的壓力」,便能在對孩子的奉獻中深化自己的生命。確實,成為父母比沒有小孩的夫妻或單身者「更不自由」。但是,「如果你無法為誰犧牲,那麼擁有自由又有什麼意義呢?」[7]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一段話:「讓父母感到驕傲的,不只有孩子們的成就,光是(而且經常是)他們的轉變,像是變得有道德感、變得有同情心,就足以讓父母感到驕傲。每個孩子最初的生命都像小自戀狂,但是隨著長大成人,有時在我們稍微沒留意的情況下,他們突然懂得體會別人受的苦,想要盡一己之力幫助人緩和痛苦。你生病的時候,他們端湯給你。他們知道要提醒你吃飯時別提生日派對的事情,因為在場的人沒有全部受到邀請。然後你發現,你一直以來教導他們的同理心、要感恩、要尊重別人──他們其實都聽進去了。」[8]

raw-image

結語:生命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沒有給我們教養的標準答案,但深刻地刻劃父母的煩惱、焦慮以及他們無所求的愛與真摯的喜樂。

「大人想要做的,就是希望透過細心照料,讓這些意想不到的事都是驚喜,而不是創傷。但是只要是理智一點的父母,都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可以保護孩子的地方就是這麼多,或者說,就是這麼少;生命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心理學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如是說。[9]

或許,父母從來都沒有預備好的一天。迎接一個新的生命,時常是沉重卻滿足的負擔。到最後,能帶給父母人生最大意義的,或許不是教出一個有成就的孩子,而是一個真誠的擁抱,一句在睡前互道的晚安,一刻無須言語的陪伴。

[1]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台北:大寫,2018)。
[2] 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台北:群學,2017)。
[3] Viviana A. Zelizer.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p.21.
[4] 安妮特‧拉蘿(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新北:野人,2021)。
[5] 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新北:行路,2017),頁223。
[6] 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頁198。
[7] 同上,頁321。
[8] 同上,頁334–335。
[9] 同上,頁298。

延伸閱讀

書評│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
《不平等的童年》書評henry0052001.medium.com

主題│時代的眼神,建構的童年:台灣戰後兒童觀之轉變
前言:兒童觀作為「時代的眼神」medium.com

書評│怎麼教都不對?教養令人好焦慮!
《拚教養》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6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為什麼要養兒育女,倘若是一位有心人,其實養兒育女著實可以成就一個精彩的自我療癒。那是否自私,別太多心。如果自我療癒得以完成,那麼親子間的交互影響,更是深刻而長遠。所以若能解開心結,回歸到人性的自在,那麼在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下的互動模式,對孩子來說可是甘之如飴。還記得毒性教條嗎?好的也是會傳承下去的啊!
Thumbnail
為什麼要養兒育女,倘若是一位有心人,其實養兒育女著實可以成就一個精彩的自我療癒。那是否自私,別太多心。如果自我療癒得以完成,那麼親子間的交互影響,更是深刻而長遠。所以若能解開心結,回歸到人性的自在,那麼在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下的互動模式,對孩子來說可是甘之如飴。還記得毒性教條嗎?好的也是會傳承下去的啊!
Thumbnail
在決定生小孩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養小孩很累。這小東西不但要分掉你最寶貴的時間和金錢,還要吸走你所有的精神跟注意力。而且幾年之後他可能就不想理你了。 人到底是多沒事找事做才會生小孩? 而且我根本不喜歡小孩。不,也不是不喜歡,應該是說我不知道怎麼跟小孩相處。小孩通常也不怎麼喜歡我,大概因為我
Thumbnail
在決定生小孩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養小孩很累。這小東西不但要分掉你最寶貴的時間和金錢,還要吸走你所有的精神跟注意力。而且幾年之後他可能就不想理你了。 人到底是多沒事找事做才會生小孩? 而且我根本不喜歡小孩。不,也不是不喜歡,應該是說我不知道怎麼跟小孩相處。小孩通常也不怎麼喜歡我,大概因為我
Thumbnail
現代育兒之複雜,讓為人父母這個職責,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實在不輸大部分的職業。所以既然職場相關書籍有那麼多的心靈毒雞湯,那育兒這個領域應該也可以出本書吧? 「佛系育兒」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Thumbnail
現代育兒之複雜,讓為人父母這個職責,要面對的困難和壓力實在不輸大部分的職業。所以既然職場相關書籍有那麼多的心靈毒雞湯,那育兒這個領域應該也可以出本書吧? 「佛系育兒」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Thumbnail
你喜歡兒子還是女兒呀?要是我有個女兒的話我肯定公主式般的寵她愛她。。。我不要兒子耶,兒子將來還要虧聘禮耶! 重要的事情我必須強調三次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 不管生男生女都無所謂,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只要是我們的子女我們就有責任在教育上負起責任!
Thumbnail
你喜歡兒子還是女兒呀?要是我有個女兒的話我肯定公主式般的寵她愛她。。。我不要兒子耶,兒子將來還要虧聘禮耶! 重要的事情我必須強調三次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 不管生男生女都無所謂,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只要是我們的子女我們就有責任在教育上負起責任!
Thumbnail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Thumbnail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