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藝術》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書是1968年新潮文庫譯出的短論文集的小冊,對這感興趣是因為之前寫了一篇短論《關於書與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leisure15/posts/811666085841181?__tn__=K-R),唸書一段時間之後終究會對這個行動本身求知,而這本集29位思想家對於閱讀的看法,無疑是值得參考的(尤其第一篇剛好又是啟發我寫該短論的叔本華的《On reading》)。


叔本華在《On reading》強調閱讀非僅閱讀,量的累積未必能增進知識,相較閱讀僅係將腦袋借給作者的思想注入循環一週,重要的是思考,而且,閱讀的質也很重要,真正的經典才值得閱讀,通俗暢銷作品並不具價值,為了市場的寫作無從比擬於崇高思想的載敘。而在讀好書的誡命下,也代表著不讀壞書,此即讀書的藝術。這個論點同樣反映在梭羅於《Reading》所言:「在這裡我要說這兩種文盲中間,並沒有什麼大分別,一種是完全目不識丁的市民,另一種是已經識了字,可是只讀兒童讀物和智力極低的人們底讀物的。」


吳爾芙在《Why Should We Read a Book?》所言的閱讀,則是令人嚮往的自由,每人對於閱讀都是一趟自由的追尋,思想的自由,「如果把權威引進我們的書房,並且讓他來告訴我們如何唸書,念些什麼,讓他來評斷我們所讀的作品底價值,那麼即使這位權威是多麽了不起的人,卻無異扼殺了讀書王國中最可貴的自由精神,任何其他領域我們能會受到法律與習俗的束縛,唯有在讀書的天地裡,我們才享有了完全的自由。」而自由也不是無節制的,這就是別想役使作者,而是去適應,體會微妙細節,沈浸其中,這也表現在《The Private World of the Man with a Book》中H. Taylor 對制度性的教育實際上敗壞了閱讀的批判,「讀書的唯一方法就是靜靜地把整個人沈浸其中,沒有人提醒你要從中發現什麼,也不需要把他它列成一個要點,而是全心去享受它,去領略作者胸中所涵孕的智慧。」、「我以為教育的真諦與書有關的部分,應該是讓學生在正當的精神狀態下,靜靜地和書相處。」而吳爾芙其次提到的是要做出判斷,對於書的好壞。而這當需廣泛閱讀,然在時間進展中,欣賞能力也會提升,「當我們把各種書籍—例如詩、小說、歷史、傳記—貪婪地囫圇吞嚥之後,再經過時間的變化與體察現實世界的不調和,我們多少會有一點改變,我們不會再那麼貪婪,我們會更有反省力,這種反省力不僅會給我們判斷某一本書的能力,而且也將會告訴我們在某一些書之間有某種共同的特質存在,這時我們自己的欣賞力就會引導我們自己前進,在看到某一種書後,會再去尋找同一特質的那一類書,然後在我們的知覺上建立品嚐的秩序,從這種鑑賞力,我們將獲得一種更深邃、更稀有的快樂。」這一段話貼切且精簡地解答了我長久對於書的品質的疑惑。


而要如何閱讀?Alder在《如何閱讀》提到要寫上自己的想法(註腳),別拘泥於書的裝訂開本,這點A. Lee 在《To the Boy who Loves a book》也提到:「當然,你會喜歡書本身,不過你很快就會知道書不同於裝飾品,雖然很多書只能擺著好看而已。你會發現一筆在手,每逢精彩的,動人的片段,便把它勾記下來,是很好的辦法,也值得那樣做,只有那些假裝愛書的人,才捨不得筆墨,不忍心在書上做記號,才把漂亮的封面看得比書的內容還重要。把書當朋友一樣看待,以一些我們自己能懂的記號標註上去,這才是真正懂得唸書,尊重書本的人,可不要養成不求甚解的習慣,更不要只為向別人炫耀你讀過這本書而讀它。」,縱使寫在小紙片上丟棄,然在思想轉化的過程中早已攫取些許於內心,雖說或會降低閱讀速度,但這就是理由,閱讀速度不等同閱讀能力,有些書可快,有些則快不得,「而真正的閱讀能力在於能以不同的速度讀不同的書籍。讀好書,能力的論點不在你能讀它多少;而在於你能領悟它多少。」


且其實小說(Fiction)也不僅是一種消遣,R. E. Jabobs在《Recreation-Fiction’s First Reward》說道有時閱讀小說會被評論這是種浪費,不如讀政治、歷史等,但其實好的小說我們也得到偉大心靈所能告訴我們關於人性的一切,「...我們在一本值得稱為小說的小說裡認識了人們,也認識了生活本身。」偉大的小說家如梅爾維爾、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他們不像經濟學家、歷史家或科學家那樣把自己侷限於生活的一面;他們處理它們所認識的生活的全部。所以,你在一個巨匠的小說裡所知道的,並不是某些東西,而是體驗到生活的本身,只是那裡的生活已經能夠脫出它的混沌的一面了。它有了形式的組織,也就有了意義了。偉大的小說就是從生活的混沌中取得經驗再給予它秩序。」這時,「...你從小說裡得到的就不只是小說第一報酬:消遣,你得到的還有對人性—對你自己更深刻和更豐富的知識。」(不過這裡的小說並非廣義的就是了)


最後,我們閱讀的客體:「書」,是什麼?羅斯金在《Books and Reading》說書並非可談的東西,而是可寫的,寫作是為使其不朽,而非單將聲音轉化為文字。「書籍的作者覺得有些他認為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必須表達出來,而且他也知道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說過這些事,也相信除了他再沒有別人能說出這樣的東西來,既然注定是他要說的,所以他就盡可能地把一切記得清晰悅目,這就是書。」且W. L. Phelps 於《A Private Library All Your Own》亦言及:「書可說是人類的財產,是先知們的血汗,是世人所享受的祖蔭,歷代的著作實在是歷史中最不朽的部分,也是一個作者個性的永恆而真實的寫照。」而在人際上我們或許不能隨時跟朋友碰面,但我們卻能隨時在書中與各思想家交流,卻看見他們,「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為你而寫的,他們盡其所能地來取悅你,去博取你的讚賞。」A. Lee 在《To the Boy who Loves a book》亦提到John Ruskin 所提過的一個問題:「你願意把可以和莎士比亞神交的寶貴時光,浪費在言不及義的閒談上嗎?」書的寶貴更是被J. O’Connor 《The Value of Books》中的文字形容的貼切:「一個沒有書籍的世界,就如一個沒有綠洲的沙漠一樣,貧脊的無法滋生,無法開花結果。」有許多問題是人類持續地探問地,遠自古希臘,近至今日,如正義是什麼?宇宙有設計者嗎?幸福為何?平等的社會的態樣?而這會持續地被探問與追尋,永無休止,而「書」就是我們將最好的答案留存其中,留給之後的人類繼續追索的痕跡,這就是 C. F. Strubbe在《The Great Books Program》中所說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1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差別在哪呢? 我們是不是曾經讀完一本書,但卻無法順利地說出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呢? 知識快速遷移的時代,有那麼多的網路平台可以查資料,我們又為什麼要讀一本書呢? 這些答案都在《讀懂一本書》裡。
Thumbnail
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差別在哪呢? 我們是不是曾經讀完一本書,但卻無法順利地說出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呢? 知識快速遷移的時代,有那麼多的網路平台可以查資料,我們又為什麼要讀一本書呢? 這些答案都在《讀懂一本書》裡。
Thumbnail
你覺得閱讀重要嗎?為什麼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 也許對大家來說,閱讀的重要程度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是一件成本最低的學習了,從小學校教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除了從日常經驗中學習之外,另一種最有效率又最便宜的學習方式就是閱讀。
Thumbnail
你覺得閱讀重要嗎?為什麼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 也許對大家來說,閱讀的重要程度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是一件成本最低的學習了,從小學校教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除了從日常經驗中學習之外,另一種最有效率又最便宜的學習方式就是閱讀。
Thumbnail
本書的內容側重於讀書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以及如何讀書可以加深我們的思考力。除此之外本書還含括了作者對於一些文學作品的解讀分享還有推薦書籍。讓人可以細細品味作者對於其他書籍是如何欣賞以及解讀,進而對自身的讀書方式有所啟發。
Thumbnail
本書的內容側重於讀書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以及如何讀書可以加深我們的思考力。除此之外本書還含括了作者對於一些文學作品的解讀分享還有推薦書籍。讓人可以細細品味作者對於其他書籍是如何欣賞以及解讀,進而對自身的讀書方式有所啟發。
Thumbnail
上次我們提到針對一本舊書你的感想,那麼新書呢? 其實,是一樣的,你看完的瞬間立刻翻回去重看一下開頭,就變成上次狀況,結案。 好的,這樣真的太混,所我要講一點其他東西。 我們先假定你先在要拿起一本你還沒看的書,如我你手邊有的話,可以照著做沒問題,總之就是找一本「你想看的書」來試試看。 我們再談。
Thumbnail
上次我們提到針對一本舊書你的感想,那麼新書呢? 其實,是一樣的,你看完的瞬間立刻翻回去重看一下開頭,就變成上次狀況,結案。 好的,這樣真的太混,所我要講一點其他東西。 我們先假定你先在要拿起一本你還沒看的書,如我你手邊有的話,可以照著做沒問題,總之就是找一本「你想看的書」來試試看。 我們再談。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Thumbnail
看這本名為《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就像在做「如何怎麼做簡報」的簡報一樣,在看之前,絕對會充滿疑惑的。 「如果我不會閱讀一本書,那我要怎麼閱讀這本書?」、「如果我已經會閱讀這本書,那我幹嘛閱讀這本書?」這邊引用書中所提到蒙田所說的「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Thumbnail
看這本名為《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就像在做「如何怎麼做簡報」的簡報一樣,在看之前,絕對會充滿疑惑的。 「如果我不會閱讀一本書,那我要怎麼閱讀這本書?」、「如果我已經會閱讀這本書,那我幹嘛閱讀這本書?」這邊引用書中所提到蒙田所說的「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Thumbnail
你是否總覺得書都讀不進去呢?明明就努力地讀了,但卻往往像是船過水無痕般,看完就還給作者了呢?那你或許可以試試一個強效的方法:講書。
Thumbnail
你是否總覺得書都讀不進去呢?明明就努力地讀了,但卻往往像是船過水無痕般,看完就還給作者了呢?那你或許可以試試一個強效的方法:講書。
Thumbnail
讀書,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要有一段不短的時間、能夠閱讀的環境、更重要的是, 一顆願意以此為樂的心。 
Thumbnail
讀書,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要有一段不短的時間、能夠閱讀的環境、更重要的是, 一顆願意以此為樂的心。 
Thumbnail
為什麼那麼多父母認為讀教科書才是讀書呢?那麼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讀書了呢?我喜歡作者的解釋因為父母沒有多元閱讀的經驗,不曾體會過多元閱讀給人生帶來什麼有趣的體驗,而學生在考試制度的壓力下,把讀書與考試畫上等號,只要不用考試
Thumbnail
為什麼那麼多父母認為讀教科書才是讀書呢?那麼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讀書了呢?我喜歡作者的解釋因為父母沒有多元閱讀的經驗,不曾體會過多元閱讀給人生帶來什麼有趣的體驗,而學生在考試制度的壓力下,把讀書與考試畫上等號,只要不用考試
Thumbnail
《讀書的藝術》心得 本書是1968年新潮文庫譯出的短論文集的小冊,對這感興趣是因為之前寫了一篇短論《關於書與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leisure15/posts/811666085841181?__tn__=K-R),唸書一段時間之後終
Thumbnail
《讀書的藝術》心得 本書是1968年新潮文庫譯出的短論文集的小冊,對這感興趣是因為之前寫了一篇短論《關於書與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leisure15/posts/811666085841181?__tn__=K-R),唸書一段時間之後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