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2021/11/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2020.11.14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 書籍內容簡介

整本書共分為四篇,從「閱讀的活力與藝術」談起,再漸進式分析「閱讀的四個層次」、閱讀不同讀物(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的方法,最後闡述閱讀的最終目標。

📖 閱讀的目的

作者提到,所謂「閱讀的人」(reader),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因此,這本書就是為了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第一章先拋出一個議題:
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他認為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也就是說,現在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氾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很喜歡書裡的比喻:
「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誌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複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只要按一個”倒帶”的鈕,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適當言論。」
(網路時代資訊的氾濫更加阻礙了獨立思考的發展)

📖 關於主動閱讀

作者從媒體壓倒性的氾濫資訊,引出「主動閱讀」的重要性。他提出另一個常見的問題:
為什麼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
他說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只球,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換句話說,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取決於他在閱讀時有多麼主動,以及他投入多少心思、運用了哪些閱讀的技巧

閱讀其實是一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的活動。

讀到這裡,讓我想到在《閱讀素養》的第二章〈多讀,你就會了嗎?〉黃國珍老師也提出關於大量閱讀的盲點。他認為,
「大量多元的閱讀,在養成閱讀能力上的確是基本功夫,例如有助於累積豐富的詞彙與多元知識,但是未必能養成理解所需,統整訊息以建構、推論上位認知的能力。就像一位不具備廚藝的廚師,即使面前放滿山珍海味的珍貴食材,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因此要有以培養理解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才能處理資訊材料,形成理解與觀點。
這也反映出以往台灣的閱讀教育「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很多學校鼓勵孩子多借幾本書來讀、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卻沒有透過書籍的分享、問題的討論與閱讀策略的指導去引導孩子如何主動閱讀。這也難怪,每次一到晨讀時間,多數孩子在短暫的三十分鐘內,卻不停走動,換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因為他們只是把閱讀當成被動接受資訊而已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
恰如其分💕才能細水長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