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2020.11.14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raw-image

📖 書籍內容簡介

整本書共分為四篇,從「閱讀的活力與藝術」談起,再漸進式分析「閱讀的四個層次」、閱讀不同讀物(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的方法,最後闡述閱讀的最終目標。

raw-image

📖 閱讀的目的

作者提到,所謂「閱讀的人」(reader),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因此,這本書就是為了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第一章先拋出一個議題:

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他認為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也就是說,現在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氾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很喜歡書裡的比喻:

「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誌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複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只要按一個”倒帶”的鈕,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適當言論。」

(網路時代資訊的氾濫更加阻礙了獨立思考的發展)

raw-image

📖 關於主動閱讀

作者從媒體壓倒性的氾濫資訊,引出「主動閱讀」的重要性。他提出另一個常見的問題:

為什麼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

他說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只球,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換句話說,讀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取決於他在閱讀時有多麼主動,以及他投入多少心思、運用了哪些閱讀的技巧

閱讀其實是一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的活動。



raw-image

讀到這裡,讓我想到在《閱讀素養》的第二章〈多讀,你就會了嗎?〉黃國珍老師也提出關於大量閱讀的盲點。他認為,

「大量多元的閱讀,在養成閱讀能力上的確是基本功夫,例如有助於累積豐富的詞彙與多元知識,但是未必能養成理解所需,統整訊息以建構、推論上位認知的能力。就像一位不具備廚藝的廚師,即使面前放滿山珍海味的珍貴食材,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佳餚。因此要有以培養理解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才能處理資訊材料,形成理解與觀點。
raw-image

這也反映出以往台灣的閱讀教育「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很多學校鼓勵孩子多借幾本書來讀、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卻沒有透過書籍的分享、問題的討論與閱讀策略的指導去引導孩子如何主動閱讀。這也難怪,每次一到晨讀時間,多數孩子在短暫的三十分鐘內,卻不停走動,換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因為他們只是把閱讀當成被動接受資訊而已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要有以培養理解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才能處理資訊材料,形成理解與觀點。」 認同這句,不論是什麼書,都需要本身有基本概念,才能讀的通透,否則真的是鴨子聽雷啊!像我以前喜歡看文言,沒有老師教就自己把紅樓夢原文看完了,但沒有興趣的人就無法。說實話,現在好書也很多啊,資訊這麼多元看都看不完,所以乾脆就來看看你們的書摘分享,光是你們的分享就足以讓人回味再三了呢!😆😆😆
皓清-avatar-img
2021/11/24
我覺得光觀念就收穫良多,如文章所提閱讀的目的,分辨出自己是為了消遣還是提升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且投捕手說來形容作者/讀者真的很生動~我可能就是那位常常漏接還怪投手投得歪的人🤣
皓清這位捕手堪稱奇葩呀!你比一般讀者還有批判思考能力,這是我最缺乏的,要跟你多學習啊!
巧香鳥-avatar-img
2021/11/23
感謝分享。閱讀應該是重質不重量,囫圇吞棗式的大量閱讀方式,很容易有看沒有懂,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這是因為沒有把資訊真實理解而吸收進去。
是啊!所以每次我讀一本書都要花很久的時間,總覺得沒有好好消化吸收,整理書摘或筆記,好像就不算讀完一本書。我是個喜歡和書本對話的讀者。^^
謝謝阿茵的分享,這本書現在還躺在我的書櫃,厚厚一本還沒有勇氣翻開😂
其實我也是慢慢看,還沒完全看完,筆記也才整理一章!哈哈!但這本就是適合收藏一輩子再傳承給兒女的一本好書啊!經典不敗!
子穎-avatar-img
2021/11/22
感謝分享好書!😘😘😘
不客氣!這本真的算是大部頭經典好書,很適合每天讀一個章節慢慢吸收喔!^^
avatar-img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的沙龍
135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一位城市累人在夾縫中閱讀的心得&喜歡的書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