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惡的距離 】為什麼要撇清這部劇與廢死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今天是本劇的精采完結,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劇的,以下簡單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微雷

這部戲揭露了很多平常人不會去思考的事情,平常人也不打算深入認識每個殺人案件的背後故事,但藉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家終於好好的走了一圈,把事情多少看透了一些

這就是戲劇強大的地方,這是戲劇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做成新聞、專題、演講或其他形式,其傳播力都是有限的,甚至是侷限在同溫層裡面的,但戲劇可以打破所有的框架,甚至是更大的框架,例如國家和民族的隔閡

本片也很明顯的參考了台灣過去所發生的一些事,並觀察後續的社會輿論和事實,來反覆堆切這部戲的情節和細節,因此這部戲對很多人來說,真實感非常強烈

但我不懂的是,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覺失調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也都跟死刑有關係,而且正好是廢死論述裡最核心的訴求

王赦替陳昌辯護而引發的後續風波,不就很直接了當的告訴你,台灣社會就是這副鳥樣?

回想一下湯姆熊殺童案、鄭捷捷運殺人案、小燈泡命案,你、我、他,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誰沒有被憤怒沖昏頭腦?誰沒有在新聞底下張牙舞爪?

我永遠記得,當廢死聯盟站出來,訴求著【我們與惡的距離】本劇裡所提及的議題時,網友和社會的反應,就是唾棄、恐嚇、打爆服務處電話、去路上堵人、希望別人全家死光光

苗博雅的臉書一打開,全部都是鮮血淋淋的話語

甚至,因為小燈泡的母親沒有出來哭天搶地高呼死刑,有多少人因此質疑她不夠愛自己的女兒?這些惡行惡狀,比劇裡還殘忍百倍不止

這部戲對我來說不只是戲劇,而是台灣過去幾年的真實面貌,而且結局根本沒人在乎,只是戲劇裡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收尾

各位觀眾都很同情應思聰,但你有沒有想過,應思聰如果真的殺了人呢?你知道應思聰與陳昌的距離多近嗎?如果應思聰就這樣自我折磨二十年並殺人,你會同情應思聰,還是要政府趕快槍斃他,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

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廢死團體拿著這部好戲來宣揚其意識形態,我真的不懂,為什麼這部劇都拍成這樣了,都開啟了一個對話的契機,但"廢死"依然是佛地魔般不可直言的字眼?

還是說,這部片一旦跟廢死扯上關係,就不再是部好劇?有這種想法的人,你本身就是惡的存在吧?

如果我們的社會能照顧好每個應思聰,人與人之間少點鍵盤上的嗜血或圍堵警局痛毆犯人的無知,也許你沒有察覺,但這都讓我們更不需要死刑

大膽的討論吧,這個議題不只是死或不死,受害者家屬的照顧、加害者家庭的處境、心理創傷如何撫平,還有我們社會給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少資源?

李曉明為什麼要殺人,是可以有答案的,儘管這個答案不能喚回逝去的性命,但無論如何都好過一片空白,這個空白不僅對社會很慘忍,也對受害者家屬不公平,但這些真相,都在2016年5月10日8時47分的那瞬間,永遠消失了

而倉促扣下這板機的,有媒體的推波助瀾、有政客的自私盤算、有社會輿論的攻擊

有你,有我

我知道,一講到廢除死刑,會有很多人感到憤怒,認為廢死就是不照顧被害者家屬,就是不重視公平和正義

但在有死刑的這些日子,我們有慢慢進步,漸漸理解這些殺人案件的本質嗎?如果有,為什麼這部戲的切入角度是你從來沒想過的?

為什麼紐西蘭槍擊案發生後,人民不嗜血地追殺兇手?不圍堵警局?新聞為什麼不24小時報導槍擊細節甚至還原現場?

在這些有死刑的日子,被害者家屬的處境我們有擺在第一順位嗎?

是不是我們都已經習慣追著兇手跑、習慣宣洩憤怒、習慣高喊一命還一命、習慣拿麥克風去堵被害人家屬的嘴,用誘導的方式要他們說出:我要死刑

但當議題熱潮消失,當槍響之後,夜深人靜,我們還能給被害者家屬什麼?有誰在乎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而這個痛能夠在槍響之後瞬間康復?

從頭到尾,都是台灣人的圍觀式鄉民正義,是刻在石頭上的法典,不是現代文明,也無助整個社會集體治療,互相幫助,走出傷痛

但我們現在還有機會去改變這些事情,去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拉遠,直到再也看不見那些惡

raw-image

如果台北有小丑,這座城市已經被徹底擊敗

紐西蘭槍擊案後 專家籲:網路上的仇恨言論將變成現實中的暴力

www.taedp.org.tw/victims 看見被害人 / 被害人支持 / 修復式正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C-avatar-img
2019/04/24
我反而覺得正因為劇裡都沒有提到廢死才成為了這齣戲最可惜的地方 我看到的許多廢死理論所支持的立場是終局廢死 短期目標而言就是追求司法正義和修復式司法而已,和本劇的宗旨差不多 但認真說起來那真的和廢死沒有關係,只是終局廢死的第一步剛好和大眾一樣而已 我想真正支持廢死的人不會覺得死刑犯該死(王赦也覺得李曉明殺了人就該死) 這齣戲完全沒有提到廢死與修復式司法最關鍵的差異,也是我認為廢死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談廢死只看到修復式司法就真的太淺了 但與惡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片,也許真的納入廢死會讓這齣的節奏太混亂 我相信編導團隊在這邊是有所想法、有所取捨的
鬼才-avatar-img
發文者
2019/04/25
廢死的核心理論,目前還是很難讓台灣人接受,這已經是價值觀的差異了,可能在我這個世代都無法有什麼進展 但透過一些實際的作為,也許台灣人能從咬牙切齒變成不支持但能理解,光是這樣我都覺得是很大的進步了
avatar-img
鬼才的沙龍
54會員
136內容數
分享我對電影的看法、分析、評論
鬼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8
以下無雷: 在復仇者聯盟盛世結束後,漫威失去了原本的節奏,那些擁有高人氣的英雄告別銀幕後,整個漫威突然找不到施力點,也變得完全不會說故事。 拯救世界後的超級英雄該如何處理自身的「存在危機」?激情過後的觀眾還有多少動力追後續的發展?下一個大事件在哪裡? 面對這些問題,漫威所繳出來的成績不僅不
Thumbnail
2025/02/18
以下無雷: 在復仇者聯盟盛世結束後,漫威失去了原本的節奏,那些擁有高人氣的英雄告別銀幕後,整個漫威突然找不到施力點,也變得完全不會說故事。 拯救世界後的超級英雄該如何處理自身的「存在危機」?激情過後的觀眾還有多少動力追後續的發展?下一個大事件在哪裡? 面對這些問題,漫威所繳出來的成績不僅不
Thumbnail
2025/01/15
我一直都覺得,人的情緒是很「物理」的存在,人受到外在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反作用力,個人是如此,一個集體社群也是如此。 而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也不會隨著時間煙消雲散,而是書寫成記憶,用各種形式傳達給後人,往下積累,漸漸形成慣性,沉澱成為一個民族。 在瑪雷人的歷史紀載中
Thumbnail
2025/01/15
我一直都覺得,人的情緒是很「物理」的存在,人受到外在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反作用力,個人是如此,一個集體社群也是如此。 而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也不會隨著時間煙消雲散,而是書寫成記憶,用各種形式傳達給後人,往下積累,漸漸形成慣性,沉澱成為一個民族。 在瑪雷人的歷史紀載中
Thumbnail
2025/01/01
在台灣長大的七八年級生,或多或少都玩過音速小子,只要一次操作失誤,滿身金幣就會從索尼克身上爆出來,這是我們難忘的回憶,也是豐富我們人生的甜味劑。 這系列電影不僅僅是為了懷舊,也是為音速小子重新定位,試著在大人跟兒童之間取得平衡,讓這個IP可以在未來十年延續下去。 我得說,音速小子3做到了
Thumbnail
2025/01/01
在台灣長大的七八年級生,或多或少都玩過音速小子,只要一次操作失誤,滿身金幣就會從索尼克身上爆出來,這是我們難忘的回憶,也是豐富我們人生的甜味劑。 這系列電影不僅僅是為了懷舊,也是為音速小子重新定位,試著在大人跟兒童之間取得平衡,讓這個IP可以在未來十年延續下去。 我得說,音速小子3做到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延續著電視劇的熱播與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搬上了劇場的舞台。好奇編劇會如何濃縮精華的部分,以及聽說觀眾可以跟著投票決定最後的結尾,於是想親自體驗參與感。
Thumbnail
延續著電視劇的熱播與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搬上了劇場的舞台。好奇編劇會如何濃縮精華的部分,以及聽說觀眾可以跟著投票決定最後的結尾,於是想親自體驗參與感。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因為不喜歡看戲的緣故,剛好支持獨立書店三餘,就買了劇本來看(也比較省時),也正好是為月底的講座做個準備,畢竟這齣劇就是為了在社會平靜的江水中掀起一波漣漪激起一點思辨。 當然,主題上仍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主軸,但在襯托主題上也旁帶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因為不喜歡看戲的緣故,剛好支持獨立書店三餘,就買了劇本來看(也比較省時),也正好是為月底的講座做個準備,畢竟這齣劇就是為了在社會平靜的江水中掀起一波漣漪激起一點思辨。 當然,主題上仍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主軸,但在襯托主題上也旁帶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Thumbnail
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調失覺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都是基於同樣的人權背景而努力推動
Thumbnail
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調失覺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都是基於同樣的人權背景而努力推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