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很紅的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廣大迴響,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劇情太貼近我們的社會,非常能引起共鳴,讓我們內心中那些鮮少被談論的區塊又重新拿出來檢視,劇情描述李曉明在電影院無差別殺人事件對受害者、加害者到加害者家屬所造成的影響與社會輿論的壓力。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無差別殺人案時腦中跟我一樣馬上會聯想到鄭捷捷運殺人案,我想這也是編劇非常刻意的安排,鄭傑捷運殺人案造成4人死亡、24人重傷。

鄭捷曾經在自白裡述說:「我從小就立下個志願,要轟轟烈烈殺一群人,然後被判死刑也沒關係。」這樣的人有病嗎?當然有病,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嗎?這是我們要討論的話題。

殺人償命?


台灣是一個法治社會,每個人當然都有法律上的權利,但是法律並不是上帝創造的,它不是自盤古開天以來就扎扎實實地擺在那,他是人寫的,法律是會變的。

舉同性戀的例子來說,在思想先進的英國,直到18世紀之前同性戀都還有人被判死刑,但是到今天你如果說你反同性戀,反而會遭到大家攻擊,廢死聯盟也會跳出來說死刑沒有辦法解決任何問題,人們的思想在變化,法律跟著人們的思想再進化,就像我很喜歡黑格爾說的一句話:

思想或理性的歷史就像一條河流,昔日傳統形成的潮流,沖刷著各種思想,當代又有主觀的物質條件。這些在在決定了你的思考方式,你永遠無法斷定哪一種特定思想是對的。你只能說從你所在的位置而言,某種思想是正確的。 黑格爾

那我們的思想、法律有走到那一步了嗎?劇中的王赦律師用思覺失調症來幫犯案凶手爭取逃過死刑的機會,他認為就算兇手已經罪證確鑿他還是想幫這些生病的人找出背後的原因,爭取無期徒刑,那被害者家屬是怎麼想的呢?

raw-image

常常聽到「情、理、法」,情感總是最優先的,從前古巴比倫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漢摩拉比法典,裡面最著名的名言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我認為這是情感上最直接的表現,站在被害者家屬的立場去想,這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現在的法律當然沒有這麼簡單,一個殺人案,法官會去看他到底怎麼殺,是一刀斃命還是一刀一刀割,會去探討被害人死亡時的痛苦程度,來決定他的罪行,你說這些要被害者家屬怎麼接受?

如果殺人方式迅速果斷,因為痛苦時間很短,再加上有教化可能,所以沒有判死刑,可能關個二、三十年就假釋出獄,你難道不會憤憤不平嗎?沒有人類情感的法律,並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法律,法律保障了他們在監獄內的人權,納稅人辛辛苦苦繳稅多養了他們二、三十年,為的到底是什麼?我想你要站在完全理性人的角度才能接受這件事,

我們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就跟以前古典經濟學都把人當作完全理性人一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行為經濟學的興起讓我們用理論重新理解我們不是機器、不是數學公式,我們有情感,我們是一個人。法律也是一樣,法條不只是法條,也許法律也優該跟經濟學一樣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

有效率的預防,可能嗎?


能不能預防這件事,當然很難說得準,但是我想舉內湖小燈泡事件為例,兇嫌王景玉才33歲,曾經在量販店工作,後來失業十多年,靠著家中父母的退休金與薪水度日,並且曾經在聯合醫院精神科就診,有毒品安非他命前科。

失業加上毒品,這樣的背景其實並不少見,範圍如此之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經表示:「嫌犯根本不在現在所謂防護網的監視名單內,要如何重新建構一個,不只是台北市,整個台灣社會都比較安全的社會安全網,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要重新思考去做的事情。」

當然社會輿論會認為政府沒有做好把關的工作,怎麼有如此背景的人沒有被列入監視名單呢?但是監視名單的認定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事,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姑且不論條件設定的困難,直接把失業加上毒品前科的人都全部列入監視名單,下一個問題就是:錢從哪裡來?

每年政府收完稅,能用的就是那一包錢,這是一個零和遊戲,除非無限制的舉債,監視名單擴大代表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人力去坐監控、查調,當政府集中資源在這一個議題的時候勢必壓縮到其他人既有的權益。

當台北市的重陽敬老金拿去做長照預算的時候,台北市就已經吵到快要翻掉了,更何況要把資源挪去一個看都看不見成效的地方,我想市民的反對聲浪絕對不會比較少。

所以說要真正有效率的預防我認為是有困難的,畢竟範圍太廣,預算有限。能做的也許只能從小加強品德教育,在校時師長密切注意孩童將來有沒有夢想做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即早給予關懷。


raw-image

深植人心的恐懼


當SARS發生時,人人自危,每個人都戴上口罩,就怕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病患。殺人案帶來的恐懼也是一樣,當鄭捷事件之後,每當我坐上捷運,經過那漫長的龍山寺站與江子翠站,有時總會想起過往的那天,有一個人拿刀在捷運上大開殺戒,不免不寒而慄,當然再次發生的機率非常非常的小,但是我心中的恐懼還是在的。

我想當小燈泡事件發生之後,應該所有的父母也都繃緊神經,因為危險真的就在你我身邊,我們只能在自己身旁拉起一條封鎖線,禁止別人靠近。

這樣的社會氛圍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信任感,就像劇中的丁美媚跌倒時應思聰想要扶他一把,但是美眉恐懼的大叫、顫抖,看到應思聰讓他聯想到心中的恐懼,讓他聯想到可能會傷害他孩子的人就在他的身邊,每一個社會事件,都讓我們築起心中的一道牆,警告別人別再靠近。

良善


會犯下滔天大罪的人當然不一定有錯,也許他們只是生病了,這種重大刑事案件,你說我們能不能提早預防呢?我認為還是可以的,怎麼做?就是關懷你周遭的人,鄭捷說他從小立志要殺一群人,也有跟他同學提起過,但是沒有人當真,如果當時有一個同學覺得他怪怪的,如果那個同學告訴了老師,如果後來又有社工師的介入,也許在這種連鎖效應之下,這件憾事就不會發生。

貝佐斯曾說:「聰明是一種天賦 而善良是一種選擇。」把握我們所能做的,多關心周遭的人,也許我們的選擇將來會改變世界也不一定。

raw-image


我們與惡的距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追蹤,謝謝鼓勵!

Facebook : 查思慢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查理的沙龍
82會員
75內容數
因為世界很大、很有趣,更希望用多元思維模型來了解不同的事物。 透過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完整一點~
查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2024/08/01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2023/05/08
身為一位在台北市拼搏工作者,在物價與房價飛漲之下,深深感受到要在台北市買一間房有多麼不容易,總是想要了解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真的有那麼多嗎? 各個行政區差異會很大嗎? 因此就查詢了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統計資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現況,也可以作為台北市買房的資料參考。
Thumbnail
2023/05/08
身為一位在台北市拼搏工作者,在物價與房價飛漲之下,深深感受到要在台北市買一間房有多麼不容易,總是想要了解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真的有那麼多嗎? 各個行政區差異會很大嗎? 因此就查詢了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統計資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現況,也可以作為台北市買房的資料參考。
Thumbnail
2023/05/05
在前幾個晚上,一如既往地要哄著嬰兒入睡,但是左抱右抱、上拍下拍,總是找不到個頻率似的,小孩哭得不停,只得耐著性子持續的哄,聽著他那震耳欲聾的哭聲,心理也產生了厭惡小孩的感覺,甚至想強迫讓他停止哭泣的衝動,當然,我自己也馬上覺察到了心裡的想法,對自己有這種想法驚訝之時,也感嘆每一位父母的難為之處。
Thumbnail
2023/05/05
在前幾個晚上,一如既往地要哄著嬰兒入睡,但是左抱右抱、上拍下拍,總是找不到個頻率似的,小孩哭得不停,只得耐著性子持續的哄,聽著他那震耳欲聾的哭聲,心理也產生了厭惡小孩的感覺,甚至想強迫讓他停止哭泣的衝動,當然,我自己也馬上覺察到了心裡的想法,對自己有這種想法驚訝之時,也感嘆每一位父母的難為之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社會上每天都不斷發生著殘暴兇惡的事,他人的惡意造成別人的傷害,以致於失去生命是最極致的展現,人們始能警覺惡意的生成和蔓延,原來一直就在身邊。 在善惡之前最可貴的選擇是真實、如實地選擇的,然後用力的演繹,這也是這場宇宙大戲數千百億年來歷久不衰。
Thumbnail
社會上每天都不斷發生著殘暴兇惡的事,他人的惡意造成別人的傷害,以致於失去生命是最極致的展現,人們始能警覺惡意的生成和蔓延,原來一直就在身邊。 在善惡之前最可貴的選擇是真實、如實地選擇的,然後用力的演繹,這也是這場宇宙大戲數千百億年來歷久不衰。
Thumbnail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Thumbnail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圖片來源:Pexel) 前言 2020年的臺灣似乎並不平靜,除了新型冠狀病毒造成人心惶惶,四月以來,一連串的司法判決不斷掀起討論。 4月15日,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案)王玉景以無期徒刑定讞;4月29日台中牙醫命案的賴亞生二審維持無期徒刑;4月30日,嘉義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判決無罪併強制就醫五年。
Thumbnail
(圖片來源:Pexel) 前言 2020年的臺灣似乎並不平靜,除了新型冠狀病毒造成人心惶惶,四月以來,一連串的司法判決不斷掀起討論。 4月15日,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小燈泡案)王玉景以無期徒刑定讞;4月29日台中牙醫命案的賴亞生二審維持無期徒刑;4月30日,嘉義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判決無罪併強制就醫五年。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Thumbnail
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調失覺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都是基於同樣的人權背景而努力推動
Thumbnail
很多人堅持這部劇"沒有要談廢死",因為劇中並沒有出現直接的訴求,認為這部劇談的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司法、媒體亂象、思調失覺等等。 確實,死刑只是其中一個議題,但它周圍圍繞的這些情境,都是基於同樣的人權背景而努力推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