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為先:流量的起點永遠來自人性/陳顯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拚價格便宜、或是服務好壞,都已經是枝微末節了;如果你能在前端就觀察到消費者的喜惡、以及在意的重點,才能把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銷售轉換前、中、後的用戶行為旅程才是關鍵;形塑內容場景,引導用戶互動,才是營收成長最重要的佈局。

陳顯立
鴻海科技集團富盈數據執行長。18年以上網路相關工作經歷,曾服務誠品網路書店、特力屋、Hola特力和樂、燦坤3C,工作職掌跨及行銷、產品、業務開發、客戶服務及IT等相關範疇。

專長為商業模式轉型、虛實整合營運與行銷,擁有品牌經營、新商業模式的成功導入、商品及業務銷售企劃、網路行銷經營與分眾媒體廣告宣傳等各領域完整的實務經驗。
研究數據時,需要有人解讀數據背後的涵義;如果沒有涵義,或是解讀錯誤,這些數據都沒有意義。
例如,有一個人常常打電話去日本料理店,所以可以推薦他日本的商品或餐廳;這個假設聽似沒錯,但其實是錯的。因為,如果這個人是海鮮送貨員,這樣的推薦就沒有意義。
以我在燦坤的工作經驗為例:燦坤每年會開出一千萬張發票,以前燦坤會從這一千萬張發票中比對會員資料,找出哪些族群會買什麼東西。
但每年有五千萬人走進燦坤店頭,而這群沒有消費的四千萬人很有可能先在店內逛逛,再到更便宜的線上商店購買;而燦坤並無法透過購買數據,分析他們的行為動機。
這樣的「結果數據」,不能稱為真正的大數據;因為,真正的大數據包含「結果數據」和「動機數據」。
網路上結果數據的代表就是Google,因為「發生過的事情」才能在Google上找到;而動機數據的代表是Facebook,因為人們打卡的瞬間,正代表正在進行某一項活動。
此時,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寫一個顧客需要的應用程式App,串連到Google、Facebook的互動數據。只要顧客同意,就可以得到他們過去在Google、Facebook的行為數據,包含打卡紀錄、曾經在誰的牆上留言等等。
然後,我們再拿這些資訊比對企業原有的資料數據,就能做出更正確的行銷決策。這其中,當然不乏測試的過程;App下載數、或是用戶留存率都很重要,但對整體布局來說,與其專注一支App的成敗,不如快速產出更多輕薄短小的App、找到用戶互動價值最高的區塊,最後放大這支App的效果。
這就是專注在用戶動機跟行為的探勘,而不是追求營業結果數據。

用數據提早找出消費者需求

這個時代,新創公司如果要跟傳統零售產業或既有平台比價錢、比速度,是以卵擊石的事情,永遠比不過傳統零售業大頭。
近年的補貼大戰,就可以看到銀彈攻勢下的惡鬥。電商生存戰爭如果比價格、送貨速度這些硬功夫,最後市場上只會剩一、兩家大平台;而小玩家要變大、中型要維持,就必須更瞭解消費者,也就是在消費發生前做「動機引導」、創造衝動型購買。
但是,有甚麼方法可以走出這個惡鬥呢?我們可以比一件事情,就是「比其他人都更瞭解消費者」。
以前,燦坤賣輸PChome是因為貴100元;但如果不用殺價,而是在消費者購物前先激發購買動機,讓消費者覺得眼前的東西很好,那麼消費者可能就不在乎100元。
這是我從實體經濟得到的學習,因為現場銷售員會驅動消費者購買動機,即使價格比網路貴也可能出手購買。因此,我們要創造互聯網世界的「虛擬銷售員」來引導動機、沉澱轉換,這才是數位生意增長的關鍵。
現在,許多產業都面臨原有商業模式逐漸失效的問題,大家都在銷售後端相互競爭,追求微薄的利潤;像是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殺價競爭,卻沒有企業經營者往銷售前段思考;在消費者想到需求前,先告知他可能有這項需求。
在過去的經濟型態中,工業革命後商品大量生產,創造了「商品經濟」;網路時代來臨之後,透過分享變成「服務經濟」。
未來的重點,則是「時間經濟」。
請想像一下:牆上的數位螢幕會因個人身分,顯示不同的畫面、並且與你互動,在螢幕上出現哪些內容,都和「時間」有關。
以保全系統為例,藉由保全系統的統計數據,找出哪些民眾早出晚歸,正過著「爆肝」的生活;透過觀察時間數據,瞭解消費者需求、動機,就能推薦他使用蜆精之類的保健食品。
企業需要挖掘消費者潛在的購物動機,才有機會創造商機。
假設品牌探勘到某個人家裡的網路發射器快壞掉了,這個時候品牌如果能主動聯繫消費者、提供購物優惠,就會提升民眾的消費意願。
所以,企業需要透過數據,早一步比消費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數據的應用重點,並不只是搜集數據、或是資料釐清,而是辨識數據的價值與應用範圍;以用戶數據為核心,透過取得消費者動機、行為資料,去輔助交易結果數據,才能挖掘出真正的用戶洞察,對於成交機率就能有很大的助益。
其中,銷售轉換前、中、後的用戶行為旅程才是關鍵,不管是哪一個階段,形塑內容場景,引導用戶互動,才是營收成長最重要的佈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F8大會,我會說這是一個「打掉重練大會」。不論Facebook本身或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都是如此。同時,這過程中有很多使用者行為正在不斷的演化,產生出新的價值。
Facebook在這次F8大會中,特別點出了「創作者」的角色。以往F8強調的多是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平台周邊的各種工具與技法,而很少針對「人」,並且指出「要向誰說話」。
社群小編忽然被要求開Facebook直播,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老闆去參加了某個聚會,聽聞「大家」都在都在開直播、賣產品,或是看到新聞報導開直播能增加多少銷售量。接下來,就是小編如何絞盡腦汁、鞠躬盡瘁的故事了。
你重視自己的工作嗎?如果重視,應該會花很多時間找尋適合自己的公司與職務、也花時間確定自己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在應徵與面談時,不只是對方評估你,你也在評估這家公司是不是重視人才──是認真想找一起打拼的夥伴,還是只想找個人來做事就好?
2017年開始,「區塊鏈」(Blockchain)成為產業與科技交集的新興話題,也是神秘而爭議不斷的關鍵字;尤其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的崛起與競爭,既被視為數位時代下一個重大革命,也被懷疑是淘金熱潮下的騙局。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F8大會,我會說這是一個「打掉重練大會」。不論Facebook本身或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都是如此。同時,這過程中有很多使用者行為正在不斷的演化,產生出新的價值。
Facebook在這次F8大會中,特別點出了「創作者」的角色。以往F8強調的多是工程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平台周邊的各種工具與技法,而很少針對「人」,並且指出「要向誰說話」。
社群小編忽然被要求開Facebook直播,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老闆去參加了某個聚會,聽聞「大家」都在都在開直播、賣產品,或是看到新聞報導開直播能增加多少銷售量。接下來,就是小編如何絞盡腦汁、鞠躬盡瘁的故事了。
你重視自己的工作嗎?如果重視,應該會花很多時間找尋適合自己的公司與職務、也花時間確定自己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在應徵與面談時,不只是對方評估你,你也在評估這家公司是不是重視人才──是認真想找一起打拼的夥伴,還是只想找個人來做事就好?
2017年開始,「區塊鏈」(Blockchain)成為產業與科技交集的新興話題,也是神秘而爭議不斷的關鍵字;尤其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的崛起與競爭,既被視為數位時代下一個重大革命,也被懷疑是淘金熱潮下的騙局。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Thumbnail
瞭解顧客如何感知價值並根據這些感知來設定價格,是當前商業實務中的一個核心議題。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強調,顧客的購買決策大多基於他們對產品或服務價值的主觀評估,這不僅影響了他們是否購買,還影響了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而網路時代的興起,讓我們有更多的工具可以了解顧客的回饋。 利用社群
Thumbnail
當我閱讀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關於產品線定價的敘述,這是一種運用人類心理所設計的定價策略,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產品線定價不僅是一種價格設定的藝術,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產品線定價或稱為價格線定價,是企業將同類別商品或服務劃分成不同價格區間,以迎合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
Thumbnail
在選擇商品銷售區域及商品定價時需要謹慎,透過瞭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以及掌握商品成本毛利,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商品銷售區域和甜蜜定價。
Thumbnail
觀察家知道消費者購物商品的地方不會固定,即使是線上購物消費者今天在 Yahoo 消費,明天可能出現在蝦皮商城購物,因為每一間商店所販售的商品也不一樣,提供的優惠也不盡相同。
Thumbnail
書名:《解構顧客價值鏈:拆解消費者決策流程,發現商機切入點,用需求驅動設計新商業模式》 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談到許多零售業遇到的挑戰與現況,也曾經是我所遇到的!​主題談的是顧客價值鏈運,作者舉了非常多零售產業的真實案例,但是往下深入挖掘,在談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消費者意向分析所涉及的消費市場商品銷售的變化。討論了觀察家透過角度數據資料庫的線圖,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文章也提及了消費者的購物週期及保健食品的消費趨勢,以及 RMN 商業模式。最後,強調了角度數據的觀察家應該始終關注最新的消費資料。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產品氾濫年代,產品品質、功能都大同小異,客人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你仍停留在講解產品,接下來你可能會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顧問式銷售就是超業心法,你可以想像,你就是客人的「購物顧問」我們不直接談產品,我們更關心客人習慣、困擾、喜好等,透過分析、組織、說服力完成無痛成交。 成交的過程中,客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Thumbnail
瞭解顧客如何感知價值並根據這些感知來設定價格,是當前商業實務中的一個核心議題。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強調,顧客的購買決策大多基於他們對產品或服務價值的主觀評估,這不僅影響了他們是否購買,還影響了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而網路時代的興起,讓我們有更多的工具可以了解顧客的回饋。 利用社群
Thumbnail
當我閱讀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關於產品線定價的敘述,這是一種運用人類心理所設計的定價策略,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產品線定價不僅是一種價格設定的藝術,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產品線定價或稱為價格線定價,是企業將同類別商品或服務劃分成不同價格區間,以迎合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
Thumbnail
在選擇商品銷售區域及商品定價時需要謹慎,透過瞭解市場需求和競爭情況,以及掌握商品成本毛利,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商品銷售區域和甜蜜定價。
Thumbnail
觀察家知道消費者購物商品的地方不會固定,即使是線上購物消費者今天在 Yahoo 消費,明天可能出現在蝦皮商城購物,因為每一間商店所販售的商品也不一樣,提供的優惠也不盡相同。
Thumbnail
書名:《解構顧客價值鏈:拆解消費者決策流程,發現商機切入點,用需求驅動設計新商業模式》 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談到許多零售業遇到的挑戰與現況,也曾經是我所遇到的!​主題談的是顧客價值鏈運,作者舉了非常多零售產業的真實案例,但是往下深入挖掘,在談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消費者意向分析所涉及的消費市場商品銷售的變化。討論了觀察家透過角度數據資料庫的線圖,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文章也提及了消費者的購物週期及保健食品的消費趨勢,以及 RMN 商業模式。最後,強調了角度數據的觀察家應該始終關注最新的消費資料。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產品氾濫年代,產品品質、功能都大同小異,客人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你仍停留在講解產品,接下來你可能會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顧問式銷售就是超業心法,你可以想像,你就是客人的「購物顧問」我們不直接談產品,我們更關心客人習慣、困擾、喜好等,透過分析、組織、說服力完成無痛成交。 成交的過程中,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