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人在美國MATCH榜單真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除了有少見的外科、麻醉科,在傳統IMG(外國醫學畢業生)較多的內科也有亮眼的成績。不僅有神人上了連AMG(美國畢業生)也很難進的牛B名校,大部分的人也都上了不錯的醫院。台灣來的醫師雖然不多(今年反常的多,大概20人。以往都不到10人。我match的那年可能更不到五位),但在美國一直有不錯的口碑,不輸日本。
有位俄羅斯同事知道我是台灣來的,第一句話就說:「一個某知名醫院的麻醉科program director(相當於教學部主任)親口告訴我[我們醫院通常不收IMG的,台灣或日本來的除外。],你們台灣人真厲害👍。」
我在日本見習的時候也遇到一個沙烏地阿拉伯來的醫師跟我說"除了日本之外,醫療技術最進步的當真要屬台灣了。”
我:"謝謝你稱讚我們台灣。"
他:"ㄟ?我以為你香港來的"
我:"...."
真的是要感謝台灣醫師前輩們的耕耘努力。正是因為台灣醫療技術名列前茅,大家很願意收台灣訓練出來的醫師。
看到這幾年大家的package,覺得要上美國牛B醫院有兩大方法,一個要快、一個要慢。
第一是作研究,像是讀PhD or作 Postdoctral research. 作研究不僅能提高能見度,還能建立人脈。如果有天分有運氣又有貴人相助,在深蹲幾年有好的成果之後,通常都能MATCH到超夢幻醫院(像是John Hopskins之類的全美前十醫院)。缺點就是耗時耗心力,也不是每個研究最後都有好的成果.....作研究的日子很苦,研究生又沒甚麼收入,別人在玩的時候你可能都要在陰暗的房間裡奮鬥。我非常敬佩作研究的人,真心覺得他們真的well deserve what they got in the MATCH.
第二就是手腳要快,就是說最好在畢業隔年甚至是當年就把申請丟出去。千萬不要小看YOG(year of graduation),很多知名醫院只收fresh graduate(除非你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像是第一點提到的)。差不多的package只有yog不同,結果可能就是top tier 跟middle tier的差別。當然強的推薦信跟好的personal statement也是功不可沒,如果想來美國最好及早準備,早點行動。包括在醫學生時期就藉由交換的名義去知名醫學院作elective拿大醫院的推薦信。分數的話,雖然需要到達一定門檻,但也不要為了追高拖延考試時間。這兩年看到幾個分數不高,最後也是錄取知名醫院的案例 (但是他們共同特徵就是有身分而且fresh)
MATCH的結果印證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要跳得高必定要先蹲得深。第二句是"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越早確認目標,及早開始行動,就能有比別人更多機會。再一次,由衷地恭喜2019 MATCH的台灣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