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永續建築專題]不再與水相爭,而是與水共生:漂浮建築與漂浮城市(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今全球許多國家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愈來愈強烈的氣候變遷,都面臨著極為嚴重的水患,像是去年,日本因破紀錄暴雨,發生的
嚴重水災,造成了近兩百人身亡。台灣一直以來也飽受水患所苦,即便隨著政府及人們越加的重視,這樣的現況卻似乎沒有好轉。
傳統的治水方式,是全面加強河流與海岸的整治,這種方式基本上和建起更高的堤防,擋住洪水沒什麼兩樣,而且這樣對於河流、海岸原有的生態,也會有重大的影響,促使這些地方被水泥化。這樣的防洪方式,長遠來看,無力於改善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加嚴重。如果回到源頭重新思考。或許水患最根本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過去人們對於自然的不了解,導致人與水爭地的情況成出不窮。
為了因應不斷成長的人口,人們需要更多的土地。包含新加坡、日本的東京、荷蘭等許多國家,都有不少人居住在填海造陸的土地上。另一方面,許多原本隨著季節的變動,河水會自然流向的區域,被經過人為整治,拿來使用。水的流向本來就難以改變,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只是一味地和水搏鬥,終究改變不了水患的威脅,也因此,生活在此類地區的人時常飽受水災所苦。

荷蘭的自然防洪思維

要解決水患的問題,我們仍需要改變過去這種與水相爭的模式,走向與水共生。根據社企流的專題報導,幾個世紀來一直與水相爭的荷蘭,雖然在1930年代完成了位於荷蘭南海的「亞斯浪大堤」,並將那塊土地拿來做現代農業發展,解決了荷蘭在當時的糧食自給率問題。
但即使受到大堤保護,在1950年代,荷蘭仍然發生了他們史上最嚴重的水災,河水沖垮了堤防,近兩千人因而身亡。經過多次嚴重水患以後,荷蘭決定放棄過去與水相抗的生活模式,尋求與水共存的契機。
他們於2008年在萊茵河流域開始執行「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這個計畫直接放棄了過去不斷補強堤防,阻擋洪水的做法,而是將堤防往後移,把原本拿來發展農業的區域還給河流,讓這裡回歸自然狀態。這樣一來,河水與堤防之間有了這個緩衝地帶,就不會再造成威脅。

漂浮建築

「還地於河」這個計畫固然有用,但對於地狹人稠的都市來說,顯然難以實行。因此荷蘭進一步發展出漂浮建築、乃至漂浮社區。荷蘭至今已經有數十個漂浮社區,未來甚至可望發展漂浮城市。隨著海平面上升,不少城市都面臨著水患威脅,如果未來城市能建在海上,這自然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 不但城市不再受水災所苦,讓城市真正與水共生,同時對於生態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漂浮的整體概念大致如下,在漂浮屋的底下,有一個浮動的漂浮平台,是漂浮屋的基座。這個平台是採用中空的混泥土製成,以增強平台的浮力,為了讓平台不要隨意浮動,四周會打入樁子,然後再使用套環,把平台與樁子像鐵鍊一樣扣再一起,這樣平台既不會飄移,建築也能跟著水位自然升降。在平台之上的建築,大致與一般建築並無太大差異。目前已有的漂浮社區,是以多個漂浮平台組成,未來進步擴爭漂浮平台,有望建造一座漂浮城市。


活起來的漂浮城市

介紹完漂浮建築的概念與優點,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一座浮動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漂浮城市最為特別的一點,是它打破了城市靜態的侷限,普遍城市要做都市更新或改造是一個非常困難且龐大的工程,但漂浮城市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比起地形複雜又靜止的陸地,水是動態且性質單純的。漂浮城市可以依據不同季節、不同時刻的需求,增加或減少城市規模。只要新增漂浮平台,自然就可以擴大城市,而若想把城市縮小,反之即可。
荷蘭目前計劃在2040年會完成一座漂浮市區,到時預計會有1200戶人將住在水上。未來如果漂浮城市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這的確很值得期待。但筆者個人認為,現今我們仍然需要持續觀察,畢竟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座漂浮城市誕生,如果未來如果真的有的話,相關的防護措施,包含海流的變動因素、建築與漂浮平台的保養,以及漂浮城市與陸地的距離該怎麼衡量等等。究竟該如何安排,這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責任編輯:曹立寬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時,在想像這棟在你腳下的建築,突然間,變得很大很大很大,大到與你的房子一樣。這個比喻,就是所謂的循環建築。房子的建材像積木一樣。蓋出來的建築可以輕易的拆卸。這些拆卸後的建材經過保養,能夠重複使用,蓋出其他不同的建築。這便是循環建築。
上篇講到綠建築的概念,本文除了會介紹另一種建築以外,也將進入實際面,進一步探討,在不同國家友善環境建築的發展與政策。
綠建築是一種追求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的建築型態,它從設計、取材、建設到保養各個生命週期都做到對環境友善與可持續發展。綠建築有四大原則,分別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 在理論上,綠建築似乎是一種很理想的建築型態,可惜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實際上,綠建築的發展仍然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
我們在百年內讓整個地球幾乎變了一個樣子,工業革命的確是人類史上極為重大的突破,它使人們的生活徹底翻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世界,也幾乎都是工業革命後的成果。但是這樣的巨大成就,以某個角度來說,它也是一把雙面刃。
唐青,一個追尋夢想、努力改變世界的女孩。 我們夠了解自己嗎?其實還不夠!唐青只能透過不停地練習、不停的認識與改造,漸漸更了解自己與社會,還著一顆開放的心,去嘗試、創造、接受挑戰、甚至隨遇而安。
高中生原創小說,期待讀者朋友們能在歡笑中,也認識到循環經濟在我們生活中的蹤影!
此時,在想像這棟在你腳下的建築,突然間,變得很大很大很大,大到與你的房子一樣。這個比喻,就是所謂的循環建築。房子的建材像積木一樣。蓋出來的建築可以輕易的拆卸。這些拆卸後的建材經過保養,能夠重複使用,蓋出其他不同的建築。這便是循環建築。
上篇講到綠建築的概念,本文除了會介紹另一種建築以外,也將進入實際面,進一步探討,在不同國家友善環境建築的發展與政策。
綠建築是一種追求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的建築型態,它從設計、取材、建設到保養各個生命週期都做到對環境友善與可持續發展。綠建築有四大原則,分別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 在理論上,綠建築似乎是一種很理想的建築型態,可惜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實際上,綠建築的發展仍然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
我們在百年內讓整個地球幾乎變了一個樣子,工業革命的確是人類史上極為重大的突破,它使人們的生活徹底翻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世界,也幾乎都是工業革命後的成果。但是這樣的巨大成就,以某個角度來說,它也是一把雙面刃。
唐青,一個追尋夢想、努力改變世界的女孩。 我們夠了解自己嗎?其實還不夠!唐青只能透過不停地練習、不停的認識與改造,漸漸更了解自己與社會,還著一顆開放的心,去嘗試、創造、接受挑戰、甚至隨遇而安。
高中生原創小說,期待讀者朋友們能在歡笑中,也認識到循環經濟在我們生活中的蹤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水上村的美麗與哀愁 「歡迎來到『東方威尼斯』。現在有差不多四萬人住在這,這是世界最大的水上聚落,1300 年前就有人囉!這裡當然有水、有電,村落有醫院、有學校、有消防局、有清真寺、有商店、有餐廳,生活機能完全沒問題,有什麼事情要去市區的話,坐艘水上計程車,又快又方便,這裡居住完全沒問題,很棒喔
富潮,古名埠漕,這城市因氣候與地形關係一年之中將近有3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下雨,於是有了「水都」這個別名,而它依山傍水的獨厚地理優勢,讓它在早年就是各國重點城市的航運匯集地,也因此商業活動與金融業都蓬勃發展。 除了經濟發展以外也重視城市的文化素質的提昇,於是早早就開啓了城市藝術發展計劃,而如今這個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淡水水上人家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是淡水河口的一處特殊景觀。水上人家由木造干欄式建築組成,建於民國50年代左右,相傳最初是退伍榮民因經濟因素而興建的居所。就在捷運終點站的附近。 淡水水上人家的建築特色是將房屋架高於河面上,以木樁或石塊為基底,並以木板或竹子搭建而成。由於建築構造特殊,在淡水河漲
地震後,看到了一段影片,海水快速倒退,港口裡的船,被拉往大海,有些人擔心那是海嘯的前兆,讓我想起了以前,曾做過一個夢,夢裡的我走出陽台,發現前方汪洋一片,而建築物完全被海水淹沒,應該是發生了海水倒灌,有時候,夢會讓我不安,就在於我不確定那是否會成真,必竟,我不希望看到不好的事發生 這幾年,不管是過
不是只有地震就會發生海嘯!! #海嘯 如果用另外一個詞稱呼會更加精準 #潮汐浪 潮汐浪意味著海浪週期時間更長。 其型態更像是潮汐一般而非高高隆起的一堵牆 像是潮汐又是如何造成災害呢? 他就像是漲潮一樣水位平均上升,覆蓋面積自極大。 中彰的潮汐落差約6公尺,潮間帶距離好幾公里。
Thumbnail
地球海平面上升威脅著馬爾地夫、威尼斯等地區,但更危急的是科技浪潮帶來的生活劇變,對人們造成痛苦和怨恨。科技發展帶來便利和繁榮,但對無法跟上時代的人造成排斥和孤立。在AI時代,人類將面臨怎樣的審判?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水上村的美麗與哀愁 「歡迎來到『東方威尼斯』。現在有差不多四萬人住在這,這是世界最大的水上聚落,1300 年前就有人囉!這裡當然有水、有電,村落有醫院、有學校、有消防局、有清真寺、有商店、有餐廳,生活機能完全沒問題,有什麼事情要去市區的話,坐艘水上計程車,又快又方便,這裡居住完全沒問題,很棒喔
富潮,古名埠漕,這城市因氣候與地形關係一年之中將近有3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下雨,於是有了「水都」這個別名,而它依山傍水的獨厚地理優勢,讓它在早年就是各國重點城市的航運匯集地,也因此商業活動與金融業都蓬勃發展。 除了經濟發展以外也重視城市的文化素質的提昇,於是早早就開啓了城市藝術發展計劃,而如今這個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淡水水上人家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是淡水河口的一處特殊景觀。水上人家由木造干欄式建築組成,建於民國50年代左右,相傳最初是退伍榮民因經濟因素而興建的居所。就在捷運終點站的附近。 淡水水上人家的建築特色是將房屋架高於河面上,以木樁或石塊為基底,並以木板或竹子搭建而成。由於建築構造特殊,在淡水河漲
地震後,看到了一段影片,海水快速倒退,港口裡的船,被拉往大海,有些人擔心那是海嘯的前兆,讓我想起了以前,曾做過一個夢,夢裡的我走出陽台,發現前方汪洋一片,而建築物完全被海水淹沒,應該是發生了海水倒灌,有時候,夢會讓我不安,就在於我不確定那是否會成真,必竟,我不希望看到不好的事發生 這幾年,不管是過
不是只有地震就會發生海嘯!! #海嘯 如果用另外一個詞稱呼會更加精準 #潮汐浪 潮汐浪意味著海浪週期時間更長。 其型態更像是潮汐一般而非高高隆起的一堵牆 像是潮汐又是如何造成災害呢? 他就像是漲潮一樣水位平均上升,覆蓋面積自極大。 中彰的潮汐落差約6公尺,潮間帶距離好幾公里。
Thumbnail
地球海平面上升威脅著馬爾地夫、威尼斯等地區,但更危急的是科技浪潮帶來的生活劇變,對人們造成痛苦和怨恨。科技發展帶來便利和繁榮,但對無法跟上時代的人造成排斥和孤立。在AI時代,人類將面臨怎樣的審判?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