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北循環城市專題(終)]循環城市v.s.白皮書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循環城市是新世界的潮流,各國政府都應該實施在生活中,但理想跟現實總是有所差距,台北的白皮書就是一個例子,應當將城市推向世界前端的計畫,充斥著看似高尚卻沒有太大價值的目標!它們不是在訂定計畫前就已經開始實施,就是實行效率和意願低落。


如文章中介紹的垃圾減量為例,白皮書中提到的隨袋徵收從民國87年已開始實施,雖有效減少雙北的垃圾量也提高了人們的意識,但並不是新的想法;二手傢俱的部分看起來也只是一次性的拍賣,沒有傳承的效果,官方拍賣網更是公務員的垃圾處理所,沒有經過專業維修或評鑑純粹將用完的東西放網站上,太小看平民百姓的眼光了吧!只差那幾百塊要買那麼沒保障的東西根本荒謬。延慧書庫平台反倒不那麼制式化和沒用,可惜的是規模小,政府可以考慮跟更多民間組織合作推動這個書庫,如果能做電子記錄會更好,向圖書館那樣只是書可以拿走,筆者覺得可以用交換的,將家中不要的書拿去換別人不要的書。


再來是食用地景,它的疑慮在文章中已提及。就是因為親自嘗試過,筆者深信在技術和知識進步之前,台北市很難達到想要的都市農耕計畫。況且人民的時間和精力照機會成本,可以在其他產業發揮更大效益,不用執著於自給食物的方面。


八個方面中,最不顯官方客套就是水資源的部分。這是一個台北市政府可以改善且需要儘速達成的方向。有效率的一次性將道路換成所提到的高孔隙率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是白皮書中最可行的方案,比起紙上談兵和各式各樣的數據,從人們看得到的地方下手將化解人們對循環城市的迷惘,是短期內能做到的循環城市目標。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台北市的白皮書明顯不足,還有計劃缺乏後續追查的弊端,若真要推動循環城市,可以先從台北市的一個區域開始實施,再慢慢擴張到整個台北,比擬定一個若有若無的計畫還實用的多。也可以從現在起確保每個公共建設都有將永續利用放入考量,先確定沒有蓋出什麼新的問題再設法解決之前的疑慮。

責任編輯:張安時 核稿編輯:吳宇翔

前往粉專了解更多

閱讀更多:

[永續建築專題]未來新型態建築、城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五)

我在德國之所見 環保不僅是環保

Drink BETTER! 訪台大杯特團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80會員
323內容數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2025/04/30
為使劇場資源達到有效利用及響應淨零目標,英國劇場攜手環保專家制定了「劇院綠皮書」,希望業者在製作新劇作時,至少一半的戲服與配件來自過往舊劇目內使用過的道具,落實循環再利用。
Thumbnail
2025/04/30
為使劇場資源達到有效利用及響應淨零目標,英國劇場攜手環保專家制定了「劇院綠皮書」,希望業者在製作新劇作時,至少一半的戲服與配件來自過往舊劇目內使用過的道具,落實循環再利用。
Thumbnail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7
身為一個結合全台學生力量的環保組織,高循的成員們始終堅信高中生能為台灣做點不一樣的;我們發跡於社會,也想回饋於社會,高循持續在網路發布循環及永續議題等相關科普文章,高循相信:「那怕只有一點火星,只要持續累積,星火終究可以燎原。」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2025/04/26
你曾造訪過長榮大學嗎?你知道「竹子」也能當作建材嗎?現代建築設計除了要具巧思外,也傳遞著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就是長榮大學的長榮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將現代與古典元素融於一體的建築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詳述了柯文哲在台北市的地方建設成就,包括全區鉛管更新、人行道電箱移除、西區門戶計畫與東區門戶計畫、市場改建、社會住宅公宅興建以及捷運建設。這些工作不僅改變了台北市的面貌,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詳述了柯文哲在台北市的地方建設成就,包括全區鉛管更新、人行道電箱移除、西區門戶計畫與東區門戶計畫、市場改建、社會住宅公宅興建以及捷運建設。這些工作不僅改變了台北市的面貌,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智慧城市」已經在台灣堆動不少時間,但是成效如何?是否有符合大眾市場、產業端是否跟得上?都是關鍵的問題。 智慧城市指的是運用數據、通訊及科技,來改善城市問題。但放眼看過去,每個城市都還是不是那麼智慧。簡單講:在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等工具,雙北以外的實際落實應該少之
Thumbnail
「#智慧城市」已經在台灣堆動不少時間,但是成效如何?是否有符合大眾市場、產業端是否跟得上?都是關鍵的問題。 智慧城市指的是運用數據、通訊及科技,來改善城市問題。但放眼看過去,每個城市都還是不是那麼智慧。簡單講:在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等工具,雙北以外的實際落實應該少之
Thumbnail
台灣社會近年來都市更新話題一直是個很熱門話題。都市更新話題不斷被炒作與討論,都市中老舊房屋比比皆是、國內都市更新制度儘管未臻完善,但對住戶而言已算有利。重點是如何老屋再利用或是翻新蓋大樓成為一大問題,再生願景館便是一棟老屋再利用博物館。 都市再生願景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
Thumbnail
台灣社會近年來都市更新話題一直是個很熱門話題。都市更新話題不斷被炒作與討論,都市中老舊房屋比比皆是、國內都市更新制度儘管未臻完善,但對住戶而言已算有利。重點是如何老屋再利用或是翻新蓋大樓成為一大問題,再生願景館便是一棟老屋再利用博物館。 都市再生願景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三位台北市長候選人對於「氣候治理,淨零台北」的政見,而今天,將來看三位候選人如何回覆三位市民代表的提問(三位雜誌編輯將代表市民對每一個候選人提出不同的問題)。 #提問部分無立場僅為筆記整理 #文末為筆者論點謹慎食用 #提問部分正文開始 #陳時中 Q1.1 您將與北北基桃的候選人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三位台北市長候選人對於「氣候治理,淨零台北」的政見,而今天,將來看三位候選人如何回覆三位市民代表的提問(三位雜誌編輯將代表市民對每一個候選人提出不同的問題)。 #提問部分無立場僅為筆記整理 #文末為筆者論點謹慎食用 #提問部分正文開始 #陳時中 Q1.1 您將與北北基桃的候選人
Thumbnail
「臺北的未來——THE FUTURE IS NOW」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主軸以「市民」為核心,打破只有單向展示的靜態框架,藉由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和溝通,成為一個啟動策劃城市治理與共融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個體到平臺、從個人意見到城市議題、從行動方案到創新機制,讓開放城市的理想得以成真。
Thumbnail
「臺北的未來——THE FUTURE IS NOW」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主軸以「市民」為核心,打破只有單向展示的靜態框架,藉由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和溝通,成為一個啟動策劃城市治理與共融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個體到平臺、從個人意見到城市議題、從行動方案到創新機制,讓開放城市的理想得以成真。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Thumbnail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