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Libra」的誕生,看網路支付工具的演進與區塊鏈代幣的未來/許世杰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Facebook已經是一個跨國運行的社群媒體巨人。不過十年時間,就已經有大量的創新商業模式與經濟活動,不斷在這個龐大的社群媒體平台上發生;但畢竟所有的資訊流動與商業模式,最後都要以「價值的儲存記錄與交換」來做為結尾,而這正是Facebook一直難以插手的地方。

raw-image

起心動念

這麼多年來,Facebook一直想推出一種真正在Internet上誕生與運行、也跟Internet一樣沒有國界限制的,同時也和智慧型手機一樣方便、不受現有全球金融基礎建設羈絆的「支付工具」。

這個支付工具不只必須能用來交易Facebook上的數位服務,還應該可以支持電子商務、甚至OMO線下零售的各種創新應用。

要實現這樣的願境,過去常用的幾種數位化支付方式是遠遠不夠的。例如類似線上遊戲公司點數的作法,Facebook曾經短暫實驗了「Facebook credit」,但很快就終止了。

因為這樣的作法很難進行跨公司、跨產業的交換,也因此很難大規模延伸到線下的使用場景。又例如「Paypal」或「Stripe」線上支付的作法,則必須高度倚賴現有銀行或信用卡帳號的限制,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難以實現。

至於「WeChat/微信模式」則更有問題,因為這種完全依賴單一app來作為支付媒介的方式,雖然在中國有效替代了線下零售場景中的小額現金支付,但出了中國卻是完全行不通的。

這也正是為什麼Facebook即使擁有比Wechat規模還大的Messenger與WhatsApp,卻不會像Line一樣想推出一個仿效WeChat模式的支付錢包。

網路支付工具的核心挑戰

更重要的是,上述三種類型的網路支付,如果要放大到Facebook這種有數十億用戶的規模,必定會涉及讓單一公司儲存與管理大量暫存資金的問題。

就各國金融監理機構的立場,為了避免系統性風險的出現,自然會希望加入許多限制;例如,會希望以準銀行、甚至銀行的標準,來看待這樣的支付機構。然而,這些重重限制,其實也會扼殺好的網路支付工具所需要的「經濟規模」與「創新空間」;台灣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個當初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各方人馬呼籲、質疑、爭論、妥協之下的產物,結果是所有依照這個條例申請設立的公司,二年多下來沒有一家能夠在市場上賺錢與擴大;更別說透過電子支付產業的蓬勃發展,支持與帶動更多的產業創新。

綜合來說,在不同的立場與角度下,社會對網路支付工具有三個面向的需求:

  • 消費者希望:申請容易、使用方便簡易、允許匿名,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或未來任何聯網裝置作為載具。
  • 商家希望:開放多元、不依賴單一錢包、交易安全、操作簡易、低手續費。
  • 政府希望:監理透明、降低集中度,不會因為單一個人或公司的失誤,造成系統性的崩解與消費者權益的損害。

過去,這三個要素要一起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近五年來,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社會實驗的成功,為網路原生支付工具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視野,也進一步引發了「LIbra」這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網路原生支付代幣」誕生。

節點來源與數量:以區塊鏈建構支付平台的核心議題

雖然本文假設讀者對區塊鏈已經有初步的認識,但既然Libra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型代幣,我們還是得先說明一下:相較於以傳統資料庫來實作網路支付工具,用區塊鏈技術來實作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簡單的說,傳統的網路支付工具只需要單一資料庫,就可以記錄每個帳號的餘額、以及買賣雙方的交易記錄;而區塊鏈則採用所謂「去中心化」或稱「分散式」的作法,將所有的帳戶餘額與交易記錄,重複存放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獨立伺服器(稱為「節點」)所構成的網路上。

正因為每個節點都是獨立運作的,所以這些節點上的資訊理論上不可能完全一致。那麼,以區塊鏈建立支付系統的核心技術問題,就是「如何讓這些獨立的節點一起判斷一筆交易是否有效」?

區塊鏈就像民主制度,參與決策的節點數量越多,弊端發生的機會越小、但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也越久。

這也就是所謂的「節點共識問題」:如果節點們對於某筆交易的有效性可達成多數決共識,就是一筆有效的交易,反之則否。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長短,則與節點數量有關。

這很像民主制度,參與決策的節點數量越多,弊端發生的機會越小、但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也越久。

由於LIbra是為了支付而設計的,必須大規模滿足各種線上與線下的零售支付場景;這一點來說,很類似以往對國際信用卡系統的要求:每筆交易的處理時間必須少於十秒、而且整個系統每秒鐘起碼要超過同時處理1,000筆交易的效能門檻。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區塊鏈平台是作不到的;關鍵在於就目前已知的共識機制而言,如果參與驗證的節點數量太多,就很難達成這樣的效能要求。如果節點數量較少,雖然效能可以更好,但就可能發生聯合作弊、或者被駭客攻擊或綁架的情況;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意義。

Libra最大的不同

Libra除了透過減少節點、並採用BFT共識機制來來提高效能之外,它與「比特幣」(Bitcoin)或「以太坊」(Ethereum)這種第一代加密貨幣最大的不同,在於它能夠同時對多個主要的法定貨幣保持穩定的兌換匯率。

Libra為每個被賣出的代幣,都提供了完全足額的價值擔保。

因為Libra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是以支付為目的,所以價值當然必須是穩定的;而提供穩定價值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為每個被賣出的代幣,提供相對於購買價錢完全足額的價值擔保。

然而,這些用於擔保的資產本身還是會有價值波動,所以Libra除了現金存款之外,也會混合多種幣別的短期低收益政府債券來實施。除了足額擔保之外,為了避免人為炒作代幣造成價格波動,因而不利於代幣在零售支付場景的使用,所以Libra的發行並沒有所謂「貨幣政策」。

簡單的說,就是發行量完全沒有限制;有多少人想買,就發行多少。正因為是足額擔保,所以即使沒有發行量限制,也不會造成代幣貶值或擠兌的危險。更重要的是,一個沒有發行量限制的代幣,自然不會有人為的外部因素來操作或干擾價格。

然而問題來了:消費者要如何相信,LIbra的發行者會把消費者購買時支付的法幣,全數轉為對應的擔保資產、並且小心的管理?

Libra Association的角色

對於這個可能的質疑,Facebook的解答是把Libra開源、並且送給一個叫做「Libra Association」的非營利組織來管理與營運;讓「Libra Core」核心機制成為一種「許可制的公有鏈」。

此外,Facebook還邀集了眾多知名的網路公司、創投、國際發卡組織、支付公司、非營利組織、甚至知名學府來成為Libra Association的創始會員。換句話說,Facebook找來這些知名的公司或機構,來集體為Libra「價值儲備」的有效性背書保證。

另一方面,這些創始會員剛好也同時成為Libra所需的驗證節點。由於前面提到的效能理由,Libra的驗證節點目前很難超過100個,所以在Libra Association開始正式營運之前,創始會員最多也只會有100家公司或法人機構。

但正因為能參與的人少,所以Facebook也為Libra Association的創始會員資格訂下了很高的門檻。除了要有錢之外(包括1,000萬美金會費,另外還要自行負擔節點的建置與運作成本),還得有在所屬領域有足夠的代表性、聲譽、以及影響力。

例如,雖然學術機構也可以成為創始會員,但台灣也只有台大能合乎門檻資格。簡單的說,Libra由半開放式的基金會的成員來同時負責「代幣價值儲備的監督與執行」、以及「可靠且無惡意的驗證節點」這兩件對支付型代幣而言最重要的工作。

跨國運行的多幣別穩定代幣

Libra不是「貨幣」、也不是「虛擬貨幣」,甚至連準貨幣都談不上。因為它不像比特幣或以太坊那樣,獨立於現有任何法幣的發行基礎之外,而是完全由使用者以原本國家發行的法幣來購買。

所以說,它就只是「代幣」;使用者想買多少,就發行多少、也儲備多少。換言之,不論Libra的發行規模多大,都還是依賴法幣來運作,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取代法幣的能耐。

講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Libra與先前我介紹過的「品牌代幣」幾乎完全是同一件事,只是規模更大、而且還是跨國多幣別運行,所以無法依賴單一品牌公司的信譽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持有Libra可以享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便利,同時享有持有美元等強勢貨幣的好處。

而跨國運行的特性,則是Libra最大的重點。舉例來說,假設某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商人用當地的100萬元買入Libra,但幾個月後該國法幣因為金融危機而大跌;此時因為跨國運行的特性,這個商人手上的Libra反而是保值的。

這種特性預期會讓Libra在不少國家受到歡迎。因為持有Libra可以像持有當地法幣般,享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便利,又可以享有持有美元等強勢貨幣的好處。

對經常在多個國家從事跨國電子商務的用戶而言,直接持有Libra也比混合持有本國貨幣與多種外幣便利;除了日常生活可用之外,也可以用於跨境交易,還可以減少在本國與外國貨幣之間頻繁兌換所造成的手續費損失。

潛在的危機:隱私與反洗錢的兩難

但是,這種「跨國使用零阻力」的便利,也可能因為踩到了不少國家的紅線,而成為Libra短期內最大的潛在危機。

如同前面所說的,由於Libra不是貨幣,所以各國政府從財政與總體經濟面沒有反對Libra的理由;但它會影響各國政府對跨國匯款的管理,尤其是影響反洗錢策略,因此有可能成為某些國家(例如台灣)對Libra持有戒心的主要原因。

由於Libra繼承了區塊鏈開放與開源的特性,消費者只要有帳號的連結網址、私鑰、以及交易密碼就可以購買,不見得需要透過Facebook旗下相關的帳號,也可以使用Libra代幣。

這意味著,消費者其實可以匿名使用已經購買的Libra;然而因為Libra可以在甲地購買、跨國移轉到乙地、然後再兌換回乙地的法幣,而且整個程序幾乎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所以,如果允許匿名帳號來進行法幣買賣,那麼目前傳統銀行所做的反洗錢措施就會完全失效。

如果要找個魚與熊掌兼顧的方式,就是限制使用者在購買Libra、或者將它兌換回法幣時,必須是是實名制、而且只能透過有授權的交易所進行;如此一來,與隱私有關的個資只會留在交易所,而平常的流動則可以是匿名的。

只要交易所做好個資的管理與保護、並且配合金融監理機關做好異常交易的監控,其實是可以兼顧消費者隱私,以及反恐反洗錢需求的。

智慧合約:零售與電商創新的新戰場

本文一開頭我們提到過,Facebook的野心是打造一個網路原生、數位原生、低手續費、而且更有利於商務創新的金融支付平台;而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則是「Move」這個專為Libra打造的全新程式語言。

如果說Libra代幣代表了未來一種可跨國運作、有足額擔保的數位資產,那麼Move 就是用來描述這些數位資產如何進行交易的遊戲規則,也就是一般常說的「智慧合約」。

Libra有機會同時解決所有交易面臨的成本、安全、效能、彈性四大問題。

這二者加起來,就可以同時解決所有交易都會面臨的「成本」、「安全」、「效能」、以及「彈性」這四大問題;對於許多勇於創新的新興品牌或小型電商,這是非常有利的工具。

也正因為有太多人期待從Libra上打造的全新基礎建設,去展開新的創新服務與新的遊戲規則,所以我們預期Libra不會得不到支持。既有的業者就像賽局理論上的囚犯一樣,要不要加入這個「戰場」,都是個兩難的選擇。

對區塊鏈產業的影響

對區塊鏈產業而言,Libra的出現有兩個面向的影響:對於原有「幣圈」的業者,尤其是眾多把「支付代幣」與「投資代幣」混為一談的ICO而言,Libra的出現無疑正式宣告了他們的死亡。

其實,多數的ICO是把股票、公司債、以及提貨券的概念混在同一個代幣機制之中,這原本就是非常有問題的設計;任何一個有起碼財務會計專業的經理人都知道,公司的可用資金應該有長期與短期的分別。

最長期的是股東投資的「股本」,其次是借來的「公司債」,最短的是跟客戶的「預收貨款」;而任何一家認真營運的公司,除非一開始就有不良的企圖,否則都不會主動把這三種資金混在一個籃子裡。

但多數的ICO代幣設計,卻同時是投資憑證、也是提貨憑證;這意味著公司的ICO越成功,財務的結構就越不健康、代幣持有者也越沒有保障。

當然,在瘋狂的金錢遊戲之下,質疑的聲量會被淹沒。當市場上充斥著一開始就意圖不良的代幣時,正派的經營者就只好先迴避這個市場;而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也讓區塊鏈代幣幾乎與詐騙畫上等號。

Libra的出現,有望讓「品牌代幣/支付型代幣」的概念快速回到主流,並且讓區塊鏈應用進入良性競爭的循環;對於一些致力於新型高效能公鏈平台研發的「鏈圈」業者而言,這會是天上掉下來的利多。

因為一定會有許多大型通路品牌或網路平台一方面認同Libra的概念,但又不願意加入Libra的陣營;而本身又太過「傳產」、沒有足夠的科技能力,所以只好尋求與既有公鏈平台的策略合作;利用已有的公鏈平台,來快速發行自己的支付型品牌代幣。

所以,不論Libra到底能多成功,這隻重量級的鯰魚所能引起的效應,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了。

One More Thing…

講完了嗎? 不,故事才正要開始。

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包括Libra在內的各種「品牌代幣」應用,都還是「P2P掃碼轉帳」,而不是「營業場所支付」。就抽象的金流而言,這兩者沒有什麼不同;但對零售服務業的現場管理而言,這兩者天差地遠。

在人員繁雜與工作忙碌的營業現場,店員或工讀生不可能拿著公司或老闆的手機來作為「即時確認」的工具;而如果各種POS要和越來越多的品牌代幣整合,也會是很大的工程。而這也正是「TaiwanPay」這種低費率轉帳支付工具一直無法有效推展的原因。

所以,小型商店或微型攤販需要輕量化設備,來與代幣支付平台結合,讓不管是工讀生或老阿公阿嬤都不經訓練即可使用。而連鎖品牌的POS則需要簡便、而且可以規模化的系統整合方式,才有辦法全面性的收取代幣支付。

至於方興未艾的各種販賣機與無人服務設備,則更需要有兼具彈性與成本的IoT模組,來作為快速演進中的機器設備、以及各種代幣支付平台之間的橋樑。當Facebook的Libra帶動其他或競爭或合作的品牌代幣、快速推向全世界十幾個市場與二十幾億人口時,也就代表了無比龐大的市場機會。

對於本來就擅長硬體與國際貿易,也有足夠的軟體研發能力、只是不擅長定義價值主張的台灣系統廠商而言,這些市場規模有數千萬台、甚至上億台的各種智慧型末端設備,更是千載難逢的新大陸。

raw-image

這張圖的標題是「運用物聯網與區塊鏈實作的智慧零售系統」(Using IoT and BlockChain to Implement Intelligent Retailing),也是今(2019)年6月27日我即將在上海財經大學「第五屆亞洲數字金融創新大會」其中一場的演講主題。

這張圖我其實改了好幾年,這場演講背後的思維也準備了半年以上;而就在出發前夕,Libra的白皮書完全呼應了我本來的看法,所以剛好用這篇文章與這張圖來代表過去五年的總結,同時也作為下一個五年的起點。

我們已經登上灘頭,但這片新大陸太大了,需要更多好手,要一起來拓展你的新領地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簡單地說,區塊鏈是加密貨幣的支柱。作為比特幣提案的一部分,該術語於 2008 年 10 月首次曝光。旨在創建不涉及銀行的點對點交易,本質上是一場革命的藍圖。區塊鏈解決了古老的信任問題,允許彼此不認識、居住在不同國家、受不同法律約束且彼此之間沒有具有法律約束協議的個人和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交互。
Thumbnail
簡單地說,區塊鏈是加密貨幣的支柱。作為比特幣提案的一部分,該術語於 2008 年 10 月首次曝光。旨在創建不涉及銀行的點對點交易,本質上是一場革命的藍圖。區塊鏈解決了古老的信任問題,允許彼此不認識、居住在不同國家、受不同法律約束且彼此之間沒有具有法律約束協議的個人和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交互。
Thumbnail
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 介紹Web3.0的核心技術理念和目前現實的運用。
Thumbnail
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 介紹Web3.0的核心技術理念和目前現實的運用。
Thumbnail
「FTX破產」引發連鎖效應!Bitfront、BlockFi、AAX接連崩潰...
Thumbnail
「FTX破產」引發連鎖效應!Bitfront、BlockFi、AAX接連崩潰...
Thumbnail
實現Web3.0的核心技術,不論是加密貨幣、NFT、元宇宙,其最核心的部分為區塊鏈。 如果沒有區塊鏈的技術支持,你所看到任何號稱是加密貨幣、NFT的東西都是假的。 區塊鏈最早起源於自2008年中本聰的實驗項目《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直到現在該實驗項目依然持續進行中。
Thumbnail
實現Web3.0的核心技術,不論是加密貨幣、NFT、元宇宙,其最核心的部分為區塊鏈。 如果沒有區塊鏈的技術支持,你所看到任何號稱是加密貨幣、NFT的東西都是假的。 區塊鏈最早起源於自2008年中本聰的實驗項目《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直到現在該實驗項目依然持續進行中。
Thumbnail
技術的純粹與世界的不完美:WEB3 →WEB2 的落地開發 https://revteltech.pse.is/4desxk 打造自己的 NFT 電商:一些思考及觀察 https://revteltech.pse.is/4e7mpn 背景介紹:替既有商圈點數加上加密貨幣性質增加流通性 …
Thumbnail
技術的純粹與世界的不完美:WEB3 →WEB2 的落地開發 https://revteltech.pse.is/4desxk 打造自己的 NFT 電商:一些思考及觀察 https://revteltech.pse.is/4e7mpn 背景介紹:替既有商圈點數加上加密貨幣性質增加流通性 …
Thumbnail
若以錢(Money)的歷史洪流中,我們正處於指數型成長的爆發點上,我們眼前有數條將「錢」現代化的道路。例如將錢「代碼化」(Tokenized)絕對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徑,除非地球經歷毀滅型(extinction event)事件。
Thumbnail
若以錢(Money)的歷史洪流中,我們正處於指數型成長的爆發點上,我們眼前有數條將「錢」現代化的道路。例如將錢「代碼化」(Tokenized)絕對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徑,除非地球經歷毀滅型(extinction event)事件。
Thumbnail
在臉書Libra幣發起後,引發各種有趣的發展,一開始的蓄勢待發,各界看好,直到Mastercard、Visa、PayPal 等主要合作夥伴相繼退出之後, Libra 深深受到打擊,為什麼這些合作夥伴會選擇叛逃?為什麼有人想要抵制 Libra 幣?而臉書為何又還是不願意放棄這項計畫?
Thumbnail
在臉書Libra幣發起後,引發各種有趣的發展,一開始的蓄勢待發,各界看好,直到Mastercard、Visa、PayPal 等主要合作夥伴相繼退出之後, Libra 深深受到打擊,為什麼這些合作夥伴會選擇叛逃?為什麼有人想要抵制 Libra 幣?而臉書為何又還是不願意放棄這項計畫?
Thumbnail
筆者認為,讓Facebook掌管一個跨越全球金融體系的交易系統,對於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危險的事。主管機關必須趕快行動、中止Libra計畫,在火燒起來之前趕快將它撲滅。或者問另外一個問題:「你願意把自己的身家託付給Facebook這樣的公司嗎?」
Thumbnail
筆者認為,讓Facebook掌管一個跨越全球金融體系的交易系統,對於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危險的事。主管機關必須趕快行動、中止Libra計畫,在火燒起來之前趕快將它撲滅。或者問另外一個問題:「你願意把自己的身家託付給Facebook這樣的公司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