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心靈的解放
受訪的人一致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往往一談起就眉飛色舞。David從前是耶和華見證人:
我覺得非常無拘無束……非常,非常自由,有啟發。……起碼精神一振……現在我不怕宗教的恐懼和箝制了……
Daphne說的代表了許多離教者的心聲:
我覺得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好解脫呀。我不必再聽信那些東西,我可以為自己想,可以獨立思考,照樣可以做一個好人。我不用為了別人信別的,就論斷他們。我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欣賞別人……
4.2 了生死
離教的人面對死亡,往往處之泰然,甚至覺得一了百了的死亡彰顯了今生今世的意義,叫人生更珍貴、更豐盛,而越發珍惜、熱愛。
2005年,朱克曼舉家搬到丹麥,住了一年,訪問了150人,大都對死亡處之泰然。受訪的美國離教者亦然。如果死了就死了,沒有來生,覺得怎樣?Penny答說:
我想一開始覺得可怕。不過現在不覺得了。我想這一來,生命就更寶貴、更重要了。這叫我想趁在世時為世界多做點事。這是惟一的機會。
Chuck答說:
我覺得這樣才好。我真的覺得死亡是人類的救星。死是好事,這一來,我們現在做的才無比重要,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你知道,說不準什麼時候要走。……我想,死亡根本不是壞事。死是救贖。
4.3 道德在我
許多人都有個刻板的錯誤觀念,以為道德源自宗教,具體的說,源自對神的信仰,不信宗教就沒有道德云云,好像是不證自明的。任何人只要認真想一想(身邊不信的人都是壞蛋嗎?),就知道與事實不符。離教的人在道德上不覺得失落,Henry說:
要是我耍了誰,當下就覺得很糟糕……主要是自己的良心。……我只是不想叫別人受苦。我覺得道德只是人道。感受得到人家的痛苦。……用不着信什麼宗教才明白我們是必須共處的社會靈長類……
朱克曼甚至認為,從宗教到世俗,道德觀反而進步了。許多受訪者也表示,離教後的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
從前信的時候,道德彷彿是一張清單:不准喝酒,不准吸毒,不准看黃色書刊,不准婚前性行為等等;要祈禱,要讀經,要上教會等等。離教後的道德,關鍵在於怎樣待人。以偷盜為例:信教的時候認為不道德,因為是神的誡命,犯了怕神懲罰。離教後認為偷盜不道德,是因為傷害了別人,影響大家不能互相信任、關懷。換言之,動機不一樣了。Chuck從前是五旬節派基督徒,說:
要是人家拿槍指着我,叫我去提款機把錢通通提出來給他──我怕他開槍,照做──我不會說自己慷慨。所以呢,我不覺得你服從上帝就可以說自己「良善」。……那些信教的人老是說「不認識神,就不懂得良善。」我聽了就受不了。我覺得剛好相反:要是你怕受永遠的懲罰才要良善,就不可能良善。
朱克曼特別指出,Rita和Nancy離教後的人生比信教時「更有道德」,而且是自在的、自然而然的。信仰並不能制止她們自暴自棄、為非作歹;不信了,反而重新做人。朱克曼問Nancy:既然不信神監察你的所作所為,幹麼要規規矩矩呢? Nancy答說:
我覺得這是人人都應該做的。……你對人好,人對你好,似乎這世界就轉得順一些。不管怎樣,我覺得這樣好一點,就算我死了沒有終極的獎賞,我仍然覺得這樣好一點。
4.4 人生意義
離教初期,有些人很不好過,例如Trent離開基督教的頭一兩年,因為從前:
就好像「我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我知道自己的目標。」感覺就安穩多了。我真的沒有這種感覺了。不過……現在沒有當初那麼糟……我進步了一點。
Trent受訪時才19歲,日後會進步更多。Scott從前是路德派基督徒,說:
人生的意義在於找到自己的目標。……我想目標是多重的,自己進步,家庭也進步,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世時為人類做點好事。
Eugene二十幾歲起就成了無神論者,受訪時已經七十二歲:
我不曉得人生有沒有意義。……我想人生的目的就是好好的活,要好心,要對人好,想法子做點有用的事。……我不會向天上什麼地方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在此地,在世上,大家就儘量和睦相處,好好過一生,儘量過得快樂吧。
前天主教徒Henry說:
我覺得,人生有意義就因為我們活在這裡,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過得更好,幫助需要的人。……大體上,我相信人生本身就是獎賞。……我擺脫了宗教,這一輩子才有了意義。我發覺人生更有趣味了。……不相信來生、「基督再臨」什麼的,我就更專注在此時此地……我不再把這個身體、這個世界當成來生的接待室。這個人生很寶貴。
Daphne從前是福音派基督徒,說:
我想人生的意義不過是人與人的關係。我不用神來愛我,因為我有朋友愛我、有家人愛我,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做個最好的人、最好的朋友,在這個世界上跟有血有肉的人相處。
Joanna從天主教徒變成不可知論者,說得言簡意賅,再好不過了:
我覺得,儘量把這個世界變成天堂,就是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