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存餘變出繁花的修補匠(bricoler):安妮.華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載於2019台北電影節專刊 導演專題)

安妮.華達第一部作品是上映於1954年的《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早於常被稱作法國新浪潮開端楚浮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和高達的《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1960),由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之母」,但創作屬性上其實更被歸類為「左岸派」,其中成員包括雷奈、莒哈絲、克里斯.馬克和賈克.德米,風格相當不同於更為影迷所熟悉的「新浪潮派」,包含高達、侯麥、夏布洛、楚浮、希維特。

剛於2019年3月29日去世的安妮.華達,在90年人生中創作多達50部劇情片與紀錄片,另外亦有攝影和裝置藝術等作品。

安妮.華達不只大量創作劇情片和紀錄片,她的手法一直都是虛構和紀實並行,在她的劇情片裡有紀錄片的寫實、順隨偶然、等待事物發生等性質;其紀錄片則有著劇情片常見的作者介入,去組織、去對被攝錄的眾事物之間關係進行配置、較明顯的敘事等。

但先於劇情片或紀錄片定義的是,這其實更關於安妮.華達與其創作的關係。絕大多數時候,所謂的作者導演,傾向於讓自己身上「作者」的部分被抽象出來。觀眾將從他一系列創作裡的共通關懷、風格一致性去歸納或還原回該作者的輪廓,無論是在政治或美學上的偏好、觀影和閱讀系譜,或者從其身世或其所在的時代找到線索來拼湊,所有材料被轉化、被延伸地匯集,共同勾勒出該作者的形象。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創作者身份,可以看成是平行的、切割開來的分身,其在現實中的遭遇不太會直接對創作做出連動。

但安妮.華達的創作取徑,則難以切割於她的日常、她的人際關係、她私密的情感與喜好。華達將她的想像力、創造力、重新發動一個自成一格的獨立世界(即創作渴望),注入生活之中,再將生活作為創作的據地,或甚至,創作與生活同時進行並相絞纏,生活被創作狀態的純粹、理想性給滲透,創作也和入了大量的日常的節奏與氣質。華達的作品,提示了如李維.史陀提出的「修補術」(bricolage)──指通過使用事件的存餘物和碎屑來進行建構,相對於工程師依據「概念」行事,修補匠(bricoler)是靠「記號」來工作。

安妮.華達的作品有輕鬆、隨意、即興的氣質,滿載著鍾愛的小東西、小動物,她的習慣、她的惦記和小確幸、她的愛人與朋友以及無法遏抑的對他們的感情,還有她喜歡的到處走、到處看、時時拋出的凝視與問疑;但同時,她亦是固執和堅定的,關於時代、女權、愛情的曖昧與兩面性、人的存在、生命中事物的排序,她無畏也強力地做出主張。華達在最輕巧閑意時,仍帶著從珍愛這些事物而來的嚴肅,在最叛逆、最具主張性時,仍是以一種平視而家常的身段去經營。

華達不曾隨著創作資歷的更資深,而讓作品服膺於通常認為的電影框架,她亦非打造一個高遠而幽閉的風格碉堡,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充滿赤子情懷、熱情、自由。當安妮.華達把自己的日常結合進創作裡,那首先是一個為創作的本能和熟練所浸染的日常,她展現了一位藝術家如何徹底地讓生活、生命本身,就是整幀創作進程,而作品其實就是將這龐大的流動採集進景框。

而反過來,這也正是華達的創作信仰,無論虛構或紀實,她都認為自己的攝影機不是在圈起一個故事,而是讓攝錄下的影像,提點出景框外正流動的、更豐富的生命。華達既是創作她放進框架裡的故事,也是藉著創作,在創造框架所無法承裝、可卻是真實躍動的生命。

安妮.華達的電影以市集、街巷和小村落為基調所展開,這指的不是題材,而是尺度感。在這些不同題材、不同設定的電影裡,人與時間、人與空間、人與他人、人與自己,俱是在某個令人放鬆、安心的尺度裡。在那裡,人物被邀請進行探索,他們會在此安全感裡,慢慢釋放更幽微細膩的一面,然後這些變化,反過來賦予乍看簡單的電影,有其被獨一無二深究的契機。

華達由此創造了她電影中的時間。即是一個又一個被放大、被珍重對待的當下,人的當下、物的當下、地方的當下。這位作者似乎深信著,人只要對眼前的時刻有足夠耙梳,不僅能重新喚醒過去歷歷,甚至能與之和解,而未來,恰恰是關於此刻的釐清,所將找出的新的見解。

在華達的劇情片裡,她並不迷信人物要有真正跨出新步伐的所謂成長,而多是在一整路的旅程之後,終於理清了出發點的千頭萬緒。從某個角度而言,生命或者可以視為某個巨大而千絲萬縷的一刻,我們早已擁有所有材料,剩下的就是確實地活在其中,以瞭解這所有的事情。而華達的紀錄片,則更是以特定的行動,阻止時間的不斷更迭連綿。這些紀錄片中,不再是歲月以其格式覆下,而人只能在裡頭一格一格地填上自己的活動,而是反過來的,當你去做、去把生命和關注投入,則你將會在整個區間裡定義出時間。這將會是你的時間、你與你攜手或面對的對象,一同打造的時間。

安妮.華達相信遺落、邊緣、弱勢,相信情感、勞動、遊戲、記憶與夢。這一方面回應了電影舒服的尺度感,另一方面則為電影打開了由下而上(bottom-up,相較於由上而下top-down)之可能性湧動的開闊感,這份寬廣且從銀幕上延續到銀幕下。華達並不只是作為一個景框外的作者在調度她想的材料,她是真的走進鏡頭裡的那個世界,或者也可以相反地說,她始終致力於將鏡頭所正對著的世界,連上她作為操掌攝影機的人所在的世界。華達認為自己就屬於她相信的那些事物,她的創作也可以看為她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她想要走進去、待下來的天地。

而除了電影的謙遜、慷慨,這個創作狀態更界定出一種新的虛實關係。華達的電影並不是那種聰明、繁複、層層疊疊如謎如迷宮的後設狀態,但幾乎絕大多數的她的作品,都帶有虛實相絞的特質。這種極少見的平易近人的虛實間錯,來自於華達有一種活在夢中、在遊戲中的傾向,對著最凡常的日常,將之勾勒出一整個輪廓,轉化成如同書頁上的一章。

安妮.華達的電影絕非可愛老奶奶的溫馨作品,它們提示的,既是另一種創作之於生活的融入與介入,也是當面對生活的寬容與好奇、不停走上前去探尋、甚至去逗弄,以致於生活反過來雕塑出創作,甚至雕塑出創作者的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poria
166會員
38內容數
<p>【每場戲都有個命運的機關】系列的寫作以電影或小說某一場戲為起始點,由此追究人的精神狀態、它們醞釀由怎樣的處境深河、為如何形貌的命運所盤旋……,以揭發其所來自與將發動的,所有可能的故事。</p>
aporia的其他內容
2024/08/31
在類型片裡角色能發揮的空間多半是非常有限的,但黃晸珉卻發展出某種結構性的表演,由他經手的人物,似乎不動聲色、安其位地將角色功能最大化,卻也同時在不妨礙情節推進的情況下,找出更多與最大可能性,去讓此一人物擁有一個足以和電影整體框架對話的結構(而不只是通常說的人性或血肉)
Thumbnail
2024/08/31
在類型片裡角色能發揮的空間多半是非常有限的,但黃晸珉卻發展出某種結構性的表演,由他經手的人物,似乎不動聲色、安其位地將角色功能最大化,卻也同時在不妨礙情節推進的情況下,找出更多與最大可能性,去讓此一人物擁有一個足以和電影整體框架對話的結構(而不只是通常說的人性或血肉)
Thumbnail
2024/05/17
Justine Triet 曾在 2019 年同樣有 Sandra Hüller 演出的《寂寞診療室》(Sibyl)中,將心理分析、寫作和一樁難纏情事共冶一爐地帶出書寫與虛構之於真實的關係,2023 年的《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將這份關注繼續做了更大的推進
Thumbnail
2024/05/17
Justine Triet 曾在 2019 年同樣有 Sandra Hüller 演出的《寂寞診療室》(Sibyl)中,將心理分析、寫作和一樁難纏情事共冶一爐地帶出書寫與虛構之於真實的關係,2023 年的《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將這份關注繼續做了更大的推進
Thumbnail
2024/03/12
2024/03/1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的原創作品多半是擷取某個停滯的狀態, 這次想嘗試的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敘事和時間流動的表現。」 2023年個展,安品自他譯者身份經手的作品──高橋葉介《夢幻紳士・幻想篇》之中借用台詞,作為自己新系列的名稱。
Thumbnail
「一直以來自己的原創作品多半是擷取某個停滯的狀態, 這次想嘗試的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敘事和時間流動的表現。」 2023年個展,安品自他譯者身份經手的作品──高橋葉介《夢幻紳士・幻想篇》之中借用台詞,作為自己新系列的名稱。
Thumbnail
面對法國文學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蓬勃生態,個人計畫撰寫指標性作品的導引書評,不僅需要對內深入閱讀原文文本,更要向外連結國家文化現象與國際產業動態,理出一條法國文學生存大道,希冀作為一種通向華文世界的媒介,作為跨國界、跨文化的溝通、借鏡、流通的橋樑。
Thumbnail
面對法國文學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蓬勃生態,個人計畫撰寫指標性作品的導引書評,不僅需要對內深入閱讀原文文本,更要向外連結國家文化現象與國際產業動態,理出一條法國文學生存大道,希冀作為一種通向華文世界的媒介,作為跨國界、跨文化的溝通、借鏡、流通的橋樑。
Thumbnail
「一切好的文藝都是傳記性的,事實不過是原料,我對創作苛求,對原料愛好, 是偏嗜其特有的韻味,也就是人生味。」 民國時期,張愛玲取樣真人實事再創作的手法,同樣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王安琪的創作裡,人間百態在她眼中成像後,透過詼諧手法,高話淡說,回應時事風向,輕巧挑起頑固癥結。
Thumbnail
「一切好的文藝都是傳記性的,事實不過是原料,我對創作苛求,對原料愛好, 是偏嗜其特有的韻味,也就是人生味。」 民國時期,張愛玲取樣真人實事再創作的手法,同樣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王安琪的創作裡,人間百態在她眼中成像後,透過詼諧手法,高話淡說,回應時事風向,輕巧挑起頑固癥結。
Thumbnail
江心靜從文學跨界藝術七年,在大墩文中心舉辦個展並榮獲全國美展水墨類入選的肯定。 從文學、哲學到藝術,心靜一次又一次蛻變,在角色轉變同時,始終不變是對於真理的「詩意」提問。自小承襲傳統文脈,青年完成單車環球遊歷,中年研修技術哲學與當代水墨,生命交互激盪演繹成為探索記憶維度的「思網系列」作品。
Thumbnail
江心靜從文學跨界藝術七年,在大墩文中心舉辦個展並榮獲全國美展水墨類入選的肯定。 從文學、哲學到藝術,心靜一次又一次蛻變,在角色轉變同時,始終不變是對於真理的「詩意」提問。自小承襲傳統文脈,青年完成單車環球遊歷,中年研修技術哲學與當代水墨,生命交互激盪演繹成為探索記憶維度的「思網系列」作品。
Thumbnail
而小說是一幅畫 ── 光線,靜物,顏色。一切明暗,同時存在。或許以畫來比喻小說很怪,可對我來說就是這樣。它能被直覺的觀賞、路過,以及保持沉默。我無法確定那些讀它的人,會不會產生一種一個人坐在美術館大廳長椅的感受。那種漫長的安靜的坐,路人只能望其項背。
Thumbnail
而小說是一幅畫 ── 光線,靜物,顏色。一切明暗,同時存在。或許以畫來比喻小說很怪,可對我來說就是這樣。它能被直覺的觀賞、路過,以及保持沉默。我無法確定那些讀它的人,會不會產生一種一個人坐在美術館大廳長椅的感受。那種漫長的安靜的坐,路人只能望其項背。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Thumbnail
你可能喜歡看小說,也可能是喜歡看電影,或是喜歡哲學,更可能……前面的你都不喜歡,你只喜歡看動漫。但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藝術無關乎你看的是什麼,而是永遠關乎你怎麼聯繫、重構你所看、所經歷的事物。
Thumbnail
故事有很多不同生成的方式,詞彙也是。 在有些語言的體系裡,單詞與物體會被分為陰性跟陽性;而在我們生活的場景裡,會隨著情緒的帶動將詞彙變成一把短刃,亦或是一杯在冷氣團發威時喝到的熱茶。我們將之串聯形成一篇故事,傳遞出其中的想望;將那些鏽蝕的記憶還有打磨過後的想法,以一個新的形態讓他者去感受其脈絡並參
Thumbnail
故事有很多不同生成的方式,詞彙也是。 在有些語言的體系裡,單詞與物體會被分為陰性跟陽性;而在我們生活的場景裡,會隨著情緒的帶動將詞彙變成一把短刃,亦或是一杯在冷氣團發威時喝到的熱茶。我們將之串聯形成一篇故事,傳遞出其中的想望;將那些鏽蝕的記憶還有打磨過後的想法,以一個新的形態讓他者去感受其脈絡並參
Thumbnail
當我跟朋友說,想要寫《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的文章時。 他很震驚地說:「那很難欸(゚д゚)」 我心想,確實真的是很難,但再困難絕對也沒比黃亞歷導演決定要拍以「風車詩社」為主題的紀錄片時所面臨的難題更難吧。
Thumbnail
當我跟朋友說,想要寫《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的文章時。 他很震驚地說:「那很難欸(゚д゚)」 我心想,確實真的是很難,但再困難絕對也沒比黃亞歷導演決定要拍以「風車詩社」為主題的紀錄片時所面臨的難題更難吧。
Thumbnail
    作為安妮華達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在她過世後首次上映具有特別的意義,尤其當這部電影的內容幾乎重新梳理了安妮華達一路以來的創作觀念、脈絡,乃至生活上的各個面向。也因此,這部電影多了告別與緬懷的層面,再也無法單純只從電影的內容來看,觀看電影的情緒與感動無法分割於我們對安妮華達的想念與感懷。
Thumbnail
    作為安妮華達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在她過世後首次上映具有特別的意義,尤其當這部電影的內容幾乎重新梳理了安妮華達一路以來的創作觀念、脈絡,乃至生活上的各個面向。也因此,這部電影多了告別與緬懷的層面,再也無法單純只從電影的內容來看,觀看電影的情緒與感動無法分割於我們對安妮華達的想念與感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