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英國客體關係學派、身分心理學、自體心理學、新精神分析理論

更新於 2019/08/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這篇 Review paper 必須與上一篇提到的 強迫性重複 ,一起進行探討,算是延伸性的issue。
根據 Sigmund Freud 的論調,驅樂避苦 是人的本能,但現實裡我們卻是不斷重複那些傷害的經驗。從 Melanie Klein 理論跟這篇要談的英國客體關係學者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中知道,「因為我們在感情裡面索求的從來不是『愛』或『快樂』本身,而是尋求『客體』。這個客體可能會讓你痛苦(負面安撫),但有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所以我們會飛蛾撲火、把受虐當成愉快。
實際例子(有圖有真相)。最近身邊,有一位女孩,離開上一段感情幾百年了,卻遲遲無法展開新戀情...原來,她一個人忙碌久了,竟也忘記自己是多麼值得。於是乎,她開始進行喜歡自己的計劃,但這計畫在某一天被咱給發現了!!! 咱還特地為此打了通越洋的電話,雖然沒說得很清楚,但也算是及時解決了她的多年心事,其大意用文字修飾一下就是...一直以來,妳之所以無法愛上一個對的人,並不全然是因為心裡還卡著一個人,而是因為隨著年齡的更迭、工作與生活的疲累,讓妳忘記了自己有多麼值得。
不要抱怨戀愛不順遂,戀愛本身就是幸福,你愛一個人,對方也接受你,這是幸福之一。
扯遠了,回到正題Review paper 推薦的《雙面誘惑》,其描述一個表現差強人意的戲劇系女孩約瑟芬,有一個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妹妹,也因為這樣母親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約瑟芬其實也要被照顧、被在乎。約瑟芬透過傷害自己讓母親在乎,透過在現實生活中去扮演浪蕩女「卡蜜兒」來獲得導演對他的青睞、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師。其實,那些她對愛的渴求、對於被關注的期待、為了戲的犧牲與改變,都是因為她想要被看見、被珍惜。
有時候你將一個人推開,是因為你無法接受或相信他對你的好是『真的』
「發瘋並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嚥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蘇珊娜《女生向前走》
Review paper 推薦的《女生向前走》,主角蘇珊娜因為自傷、大量吞安眠藥、和朋友的父親發生關係被診斷出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進精神病院,試圖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殺、被病友背叛等等的過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見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裡面的也不見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長期住院、語言刻薄的Lisa所說的:「我有說錯什麼嗎?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誠實而已,不像他們一樣虛偽!」蘇珊娜反擊,對她來說,她寧可選擇虛偽但是情緒起伏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願意真實與殘酷地與Lisa一起度過餘生。
「世上一觸即發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那些事情都等著被引爆,等著我們去引爆。你知道嗎?那些都等著我們去引爆。不禁讓我覺得奇怪,這我他媽的摸不找頭腦⋯⋯為什麼沒有人來引爆我的炸彈?為什麼大家都忽略我?為什麼沒有人勇敢的說出我的真面目,說我是個該死的婊子,說我父母希望我死?」──Lisa《女生向前走》
「因為你早就死了,Lisa!沒有人在乎你死不死,因為你早就死了。你的心早就冷了!所以你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療養院),你才不自由。你需要這裡,你就回來才會覺得自己活著,真可悲。」
當妳恨一個人,妳恨的是在他身上看見屬於自己的某個部分。那些不屬於我們自己部分的東西,不會困擾我們——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
看到這裡,我們要談一個問題,就是那些總是不滿意自己身邊遇到對象的人,其實真正不滿意的,是自己。她們將一部分壞的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藉由挑剔、怨恨那個不好的自己,來和這個世界建立一些連結和控制……其實,這就是上一篇我們提到Melanie Klein 最著名的觀點——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把不好的、不能接受的自己,排除在外,並且投射在別人身上
雖然本篇咱應該是要來探討 英國客體關係學派、身分心理學、自體心理學、新精神分析理論 的這些心得,但咱總結一番後,得出一個結論...
Sigmund Freud 假設,那些失去親人者的反應,不僅僅只是一般的哀悼反應,而變得憂鬱的人,可能是「他知道已失去誰,但並不知道,他自己內在裡失去了什麼。…憂鬱者因為某些不知名的失落,將導致類似的內在工作(internal work)…哀悼者,是覺得世界變得乏善可陳且空洞;但憂鬱者,則是他自己的自我變得如此。」對於原本是外在客體的失去,何以變成當事人的自責?這涉及了一個很重要的思考轉折:「因此我們發現了解釋臨床現象的鎖匙:我們認為這些自責原本是,責備他所愛的客體對象,但後來卻不再如此,而轉變成個案責備自己的自我…以此方式,客體的失去(object-loss)被轉型成自我的失去(ego-loss)」。
回到 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說過的,咱再把它翻譯一下,其實就是, 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追求快樂、降低壓力,而是為了和別人建立連結!!!
So...我們通常會按照最早的關係建立模式,去和新的對象建立關係。小時候總是扮演「順從兒童」,在人際關係裡或戀愛中也會「複製」這樣的角色,對伴侶的打罵支配逆來順受;小時候總是害怕犯錯被父母責打的人,在人際關係與戀愛裡也經常戰戰兢兢;而那些「習慣」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和照顧的孩子,也會在後來的戀情中,重複去找「忽略他」的另一半,然後持續地討愛。我們傾向將自己的內在客體投射到新的人際關係中,你之所以會選擇這個新對象,是因為他和你過去壞的、讓你感到挫折的人(舊客體)相似。可是,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你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和新伴侶互動,這種穩定熟悉的互動方式讓你感到心安。於是你不知不覺地活在舊的期待中不斷循環,重複愛上、離開、又愛上同一種人,而這種理論不儘是在愛情裡,工作、人際關係也大都是如此。
總結: 在客體、自體心理學或是新精神分析理論裡,探究其演化的過程,都脫不了Sigmund Freud 與 Melanie Klein theory,這些大師探究了人為何會有那些行為或是解釋給予一個合理化以方便對症下藥,這些問題,其實或多或少每個人皆會有,僅是其嚴重程度究竟有多重。在上一篇文末提到, 嘗試去做不一樣的事,打破過去經驗的一切作法 歸納一下,說穿了就是咱的至理名言...
逐夢築夢 每日一點一滴不斷推進。 (1999 - 2011 by Joker)
在打破的過程中,抑或是治療這些心理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是害怕改變的動物,但其實不用害怕改變,改變是可以一步一步來的,具體上其第一步就是... 「你想要什麼?」(Want)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 Albert Einstein
「你在幹嘛?」(Doing) 你現在在做些什麼?現在你為自己做的事情(工作、交朋友、建立關係、認識自己),真的有助於你走向目標嗎?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Evaluation) 檢視「你想要的」與「你在做的」,然後問自己「現在正在做的這些事情,一直不變持續做下去的話,是否能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以後,可以怎麼做?」(Planing) 比對過「目標」和「現狀」之後,就可以開始著手重新擬定計畫,不論是讀書、事業、或感情,都可以重新找到更好的起點。
改變不會因為領悟而產生!
羅納德·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1889年-1964年)英國心理學家,1889年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費爾貝恩就讀於愛丁堡大學,攻讀了3年神學和希臘文。在巴勒斯坦戰役中服務於Allenby將軍,回國後接受醫學訓練。他還教心理學和實踐分析。由於他的著作,他成為英國心理分析學會會員。費爾貝恩一直都留在愛丁堡,雖然有點與世隔離,但是對於英國客體關係學派還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費爾貝恩是中間團體(現在稱為獨立團體)心理分析學的理論構建者之一。獨立團體包括那些既不認同梅蘭妮·克萊因也不認同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析家。他們更關心人際關係,而不是個體內部的「驅力」。費爾貝恩的作品包括:《人格的心理分析研究》(1952)、《從本能到自我:羅納德·費爾貝恩研究論文選集》(1994)。還有一本關於他的傳記:《費爾貝恩的Journey into the Interior》(約翰·薩瑟蘭,1989),對其作品的研究:《費爾貝恩和客體關係的起源》(James Grotstein、R. B. Rinsley,1994),和編輯研究,《費爾貝恩 Then and Now》(Neil J. Skolnik,David E. Scharff,1998).羅納德·費爾貝恩是英國政治家御用大律師尼古拉斯·費爾貝恩(1933年12月24日– 1995年2月19日)的父親。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130內容數
    獨立遊戲開發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佳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個佔據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 《鋼琴教師》(La Pianiste)描述一位將近 40歲的女鋼琴老師 Erika與男學生 Klemmer的師生戀,整部片描述 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
    從2014過年前開始挑戰至今的心理學論文,總算是可以說略懂,並且開始動筆整理出這一系列的筆記當心路歷程... 對於一個心理有病、工作狂、把工作當樂趣與生活的人來說 要咱去探討工作的意義 、 遊戲的意義、教育與遊戲等的issue 真的是直接 Kill Me Heal Me ... 為了迅速的了解心理學
    當翻開書,印入眼簾的第一句話就是。。。   信的人必有神蹟 跟隨祂!!   震撼力十足! 此書,是本關於講述神改造人生命的一本書。   透過旅程去反轉生命的過程,認識祂瞭解祂。   書中教導許多方式,有安撫及療傷心靈的方式,也有讓我們去了解生命的真諦的方式   不過,最主要的主題   就是環繞生命
    真是一部思想與心靈的衝擊電影 深度真夠深 要花很多腦子跟思考來看這一部 劇情主要是敘述 Che Guevara 年輕時所寫的日記 也是他世界革命思想的萌芽... “我們真正的使命,其實就是永無止境地徘徊在全世界各地的公路或水路上。我們永遠是好奇的,我們永遠要調查
    此書。是本奇特的書!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對於兩種屬性不同的選擇時,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   除非有東西可比較,否則大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要什麼。。。   在兩種屬性中,在二選一時,我們難以從中選擇,但若透過第三個且很接近原先的任一選擇時   我們就可以做出選擇,但那往往都是個陷阱。。。   「
    server OS: CentOS 6.5   ========= LAMP 安裝 =============   1.更新系統到最新版本: yum updata -y 2.安裝Apache網頁伺服器: yum install httpd -y     service httpd start
    「那個佔據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 《鋼琴教師》(La Pianiste)描述一位將近 40歲的女鋼琴老師 Erika與男學生 Klemmer的師生戀,整部片描述 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
    從2014過年前開始挑戰至今的心理學論文,總算是可以說略懂,並且開始動筆整理出這一系列的筆記當心路歷程... 對於一個心理有病、工作狂、把工作當樂趣與生活的人來說 要咱去探討工作的意義 、 遊戲的意義、教育與遊戲等的issue 真的是直接 Kill Me Heal Me ... 為了迅速的了解心理學
    當翻開書,印入眼簾的第一句話就是。。。   信的人必有神蹟 跟隨祂!!   震撼力十足! 此書,是本關於講述神改造人生命的一本書。   透過旅程去反轉生命的過程,認識祂瞭解祂。   書中教導許多方式,有安撫及療傷心靈的方式,也有讓我們去了解生命的真諦的方式   不過,最主要的主題   就是環繞生命
    真是一部思想與心靈的衝擊電影 深度真夠深 要花很多腦子跟思考來看這一部 劇情主要是敘述 Che Guevara 年輕時所寫的日記 也是他世界革命思想的萌芽... “我們真正的使命,其實就是永無止境地徘徊在全世界各地的公路或水路上。我們永遠是好奇的,我們永遠要調查
    此書。是本奇特的書!     書中一開始就提到對於兩種屬性不同的選擇時,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   除非有東西可比較,否則大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要什麼。。。   在兩種屬性中,在二選一時,我們難以從中選擇,但若透過第三個且很接近原先的任一選擇時   我們就可以做出選擇,但那往往都是個陷阱。。。   「
    server OS: CentOS 6.5   ========= LAMP 安裝 =============   1.更新系統到最新版本: yum updata -y 2.安裝Apache網頁伺服器: yum install httpd -y     service httpd start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被別人硬拖去逛家樂福時偶然看到的,它就擺在8折的櫃子上,心理學出的書有幾千本甚至更多,但一樣類型的非常多,有時候都不知道誰抄誰的,當初我看封面還以為這本也一樣,但當我拿起來打算翻個幾頁時,沒想到竟然是用漫畫做的,我在之前根本沒想過還有這種寫法@@ 就興沖沖的把它買回家了
    Thumbnail
    作者: 戴夫‧葛洛斯曼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Dave Grossman 譯者: 黃致豪 因為想找些關於暴力電玩的影響而看這本書。書中有舉兩個例子還滿值得思考的,1.暴力電玩會讓同情機制消除,像老鼠實驗一樣,孩子會習慣對人形採取傷害行為而無同理心。2.玩電玩會使得大腦機制衰退至原始反應而無
    Thumbnail
    60個突破關係困境技巧, 從內到外提升自信, 輕鬆擺脫社交恐懼症。
    Thumbnail
    我們在早期似乎就默默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是場不可控的安排,關於我怎麼來與我怎麼離開人世,都不是我們單憑自己的認知能夠知曉。若放大到整體人類的觀點來看,人類同樣也對於自己何時立足於這世上的切確點不復記憶。我們所能擁有的,是對集體內在經驗所創造的故事,即神話,來填補人類未知卻又極欲知的空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被別人硬拖去逛家樂福時偶然看到的,它就擺在8折的櫃子上,心理學出的書有幾千本甚至更多,但一樣類型的非常多,有時候都不知道誰抄誰的,當初我看封面還以為這本也一樣,但當我拿起來打算翻個幾頁時,沒想到竟然是用漫畫做的,我在之前根本沒想過還有這種寫法@@ 就興沖沖的把它買回家了
    Thumbnail
    作者: 戴夫‧葛洛斯曼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Dave Grossman 譯者: 黃致豪 因為想找些關於暴力電玩的影響而看這本書。書中有舉兩個例子還滿值得思考的,1.暴力電玩會讓同情機制消除,像老鼠實驗一樣,孩子會習慣對人形採取傷害行為而無同理心。2.玩電玩會使得大腦機制衰退至原始反應而無
    Thumbnail
    60個突破關係困境技巧, 從內到外提升自信, 輕鬆擺脫社交恐懼症。
    Thumbnail
    我們在早期似乎就默默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是場不可控的安排,關於我怎麼來與我怎麼離開人世,都不是我們單憑自己的認知能夠知曉。若放大到整體人類的觀點來看,人類同樣也對於自己何時立足於這世上的切確點不復記憶。我們所能擁有的,是對集體內在經驗所創造的故事,即神話,來填補人類未知卻又極欲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