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4/22《僵局與詮釋》導讀講座(下):分析得以成功,在於了解摧毀式自戀的心理病理(蘇俊濠 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3/04/22(六)【從破局到穩局,導讀《僵局與詮釋》──日常生活到病理世界的自戀使用手冊】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哈里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文:心靈工坊
會舉辦《僵局與詮釋》導讀講座,起因於心靈工坊出版行銷對講者蘇俊濠心理師(Harris,經營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回應的一種「詮釋」。寄發新書書訊後,他回覆很高興本書再版,可為其寫篇推薦文章,但若覺得略顯單調,可以再交流。沒想到竟促成邀請 Harris 擔任首位心靈工坊的客座店長,精挑7本書並搭配店長選書思路,陪伴大家張開暢遊精神分析的心眼。本次更希望透過導讀,能重新詮釋《僵局與詮釋》這經典,突破以往閱讀的僵局,在4/23世界閱讀日的前夕,更顯意義。
治療師面對的個案百百種,若遇到嚴重的精神病患該如何工作?話鋒一轉,Harris分享在了解病人前,或許可以先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的自戀性。香港脫口秀演員黃子華曾說:「從沒有聽過一個女人讚另一個女人好看!」好像同性會見不得同性好。而有些男女在失戀以後,則用很奇特的方式讓對方記住自己,例如發很多悲情文章和IG限動,雖然沒有明指,但是暗示著與對方有關的內容,企圖勾起看到貼文的前任心裡的罪惡感;或是交往時,不允許伴侶與任何異性出門;甚至,只要是別人(以同性為主)的成就都很容易令自我不爽。這些日常的病理心態,其實就涉及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概念,分別是:嫉羨(攻擊)、摧毀式自戀、敵對、作為防衛的全能感。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回到羅森費爾德的《僵局與詮釋》,Harris 歸納本書在談的就是:嫉羨、自戀態度、全能的客體關係(把別人當作是垃圾桶,我想找你,你就得在)。書中他提出原創的「摧毀性自戀」概念,意即自體的高度理想化,當這樣的個案受到挫折、被侮辱時就會攻擊,得不到就嫉羨,反對正向及依賴的客體關係,甚至想要摧毀治療師。若是把前述所有克萊恩學派提出過的「惡」加總起來,其實就等同造成僵局的「精神病式移情」(psychotic transference)。因此羅森費爾德認為:「分析精神病患得以成功,在於了解摧毀式自戀的心理病理」,並且自白:「有時候我們從分析師犯錯的鉅細靡遺的個案紀錄中學到的,更甚於分析師暗示自己有多麼了解病患的漂亮分析報告。
接下來,Harris給現場讀者再詮釋羅森費爾德筆下的「僵局」與「詮釋」:於前述的克萊恩傳統及相關態度下,會不會有些僵局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首先,羅森費爾德提出的「惡性自戀」概念,在今天看來其實更貼近所謂的「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psychopath-antisocial personality)。不少當代研究指出嬰兒氣質上天生有所差別,「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者彷彿天生就有更高攻擊性、缺乏對他人的依戀、好刺激、缺乏清晰的情感表達能力、無法像一般人一般通過實際關係來習得社會體驗。也許克萊恩學派遇見比較多此類嬰兒氣質的成人個案,但是,不是每個嬰兒都是像克萊恩說的如此「evil」吧?由此,我們需要把人視為某種在脈絡中的整體,考量成長環境等的影響,而不是把「邪惡、嫉羨」視為一個天生內置的應用程式。
其次,羅森費爾德提及的作法,缺少在本質上區分個案的自體狀態,及相關的技術調整。他在〈後記〉中才強調「病患健康的部份」及「厚/薄皮自戀」的技術調整,也許是全書一種不願背離克萊恩態度下,最終所用的潛意識妥協。
最後,Harris 對羅森費爾德提出的第三個再詮釋是:羅森費爾德與《僵局與詮釋》的描述,進入「二人心理學」了嗎?書中調性看來很不克萊恩,很有人味,強調同理,是否代表治療師與個案已來到更平等的「二人心理學」位置?作者曾提到:「若我們在尚未正確了解病患所想溝通的內容前,太快做詮釋,則病患會懷疑是不是我們太焦慮了。病患會感受到我們的不確定,並害怕我們無能知道及理解他的問題。這不僅讓病患覺得被拒絕,也會讓病患認為是分析師的自大防衛……」(p.56)Harris 認為這說法好像太單一(太快做詮釋→病患會焦慮→他期待治療師完全理解自己的期待落空),卻很符合克萊恩學派認為分析師要被透徹分析的要求,以便跟最嚴重的精神病患共感,但這也意味著分析師還站在「一人心理學」位置去追求著全能與全知。
此外,書中描寫個案「放假前,個案出現非常早期的嬰兒式移情(infantile transference),起因於她渴望 M 醫師碰觸她的內心,使她免於崩解。」(p.76)Harris 舉例說,如果個案與分析師關係夠好,很多時候因放假而無法碰面時就自然會有這種感覺,但羅森費爾德卻用有距離的詮釋來呈現,書中還常選用「摧毀式自戀、精神病式移情、嬰兒式精神病」這些術語指涉個案的表現太幼稚。借他女兒的說法:她父親從不談二戰自己所受的苦,面對家人,也毫不開放他的個人歷史。這顯然與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精神仍然有別,因為這些封閉的個人歷史──對嫉羨、邪惡、過去的恨──一定會反映在他建立的理論中。所以Harris笑稱,羅森費爾德的分析還不算是二人心理學,但就書中的臨床示範,也算是擦上邊啦!
來到QA階段,現場讀者提問,以《僵局與詮釋》本書的歷程,面對「僵局」就必需要「詮釋」,但她好奇詮釋背後有效的原因,是個案他被別人理解,還是個案理解了自己?這個詮釋的主體是?
Harris 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羅森費爾德在書中有提到一個假設:我們一定要想像個案任何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都是在尋求一種溝通,想要被理解。但這對當時的克萊恩學派並非一定如此,比較像是他用這樣的規條來幫助、要求自己去理解病人的狀態。無論精神病患被他人說是器質性因素而無法被理解,但對羅森費爾德來說仍是有意義,或是說,我們得先想像成病患必然是有溝通的意義的。因此,無論是個案被他人理解,還是自己理解了自己,也許兩者都是:「我們在喚醒(個案)那個有功能的部分回來,(一起)看看是什麼。」若個案能被我們同理與接納他那些過去的承受不了的挫折,他健康的部分就能夠回頭去了解自己病理的部分。
這也將是讓治療得以推進,從破局到穩局,突破僵局的契機。
(感謝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協助校閱)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Therapeutic and Anti-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Psychotic, Borderline, and Neurotic Patients
作者: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譯者:林玉華、樊雪梅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03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794
★當代精神分析學界知名客體關係理論學者經典著作重新出版,眾人期待。
★作者以自己治療和督導的個案為陳述藍本,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嚴重精神病患的可能性。
也可以到 #獨立書店 洽詢喔!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 https://reurl.cc/jlW5Ky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書店地圖 https://reurl.cc/MROdE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本次選書從《僵局與詮釋》作為起點,那是我實習受訓時為了解困難個案並與他們工作的重要參考之一,我另外挑選了六本作為值得沿路閱讀的方向,從學派大師到學派間的對話、再到治療師與案主之間的情感共振。在治療技術層面,那是從嚴格到彈性的變遷,而彈性非但不代表不嚴謹,卻是體現了精神分析是多麼謹慎地看待「人」本身。
3/11下午,紀州庵文學森林來了三位ACG作品,也有許多男生前來和他們拍照,為什麼呢?喔~~原來是因為下午有個《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一開始,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表示,心靈工坊給既有讀者的印象都是心理專業出版社,比較嚴肅,當《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初任教職,卡爾‧羅傑斯與一群心理學系學生擠在一塊,當時,他約三十八、九歲的年紀。錄音帶剛問世不久,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一場心理治療晤談的錄音,只見他不時停下來,重複回放治療的片段,指出晤談不妥的地方,或詳細說明案主在什麼時候有了重大進展。   那是羅傑斯出現在《存在之道》中的一幀身影,當然,他還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本次選書從《僵局與詮釋》作為起點,那是我實習受訓時為了解困難個案並與他們工作的重要參考之一,我另外挑選了六本作為值得沿路閱讀的方向,從學派大師到學派間的對話、再到治療師與案主之間的情感共振。在治療技術層面,那是從嚴格到彈性的變遷,而彈性非但不代表不嚴謹,卻是體現了精神分析是多麼謹慎地看待「人」本身。
3/11下午,紀州庵文學森林來了三位ACG作品,也有許多男生前來和他們拍照,為什麼呢?喔~~原來是因為下午有個《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一開始,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表示,心靈工坊給既有讀者的印象都是心理專業出版社,比較嚴肅,當《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初任教職,卡爾‧羅傑斯與一群心理學系學生擠在一塊,當時,他約三十八、九歲的年紀。錄音帶剛問世不久,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一場心理治療晤談的錄音,只見他不時停下來,重複回放治療的片段,指出晤談不妥的地方,或詳細說明案主在什麼時候有了重大進展。   那是羅傑斯出現在《存在之道》中的一幀身影,當然,他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2024 年的大家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 讓我們回顧一下,要學會愛的藝術,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每個人都得致力於「專注、紀律、耐心、無上關注」的實踐精神──這算是十分個人的修行,因為,就算有人能拿著鞭子助你專注,但誰又能真的替你專注呢?如沒有外在的規條就沒有紀律的話,那不就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2024 年的大家好,我是 Harris 蘇俊濠心理師。 讓我們回顧一下,要學會愛的藝術,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每個人都得致力於「專注、紀律、耐心、無上關注」的實踐精神──這算是十分個人的修行,因為,就算有人能拿著鞭子助你專注,但誰又能真的替你專注呢?如沒有外在的規條就沒有紀律的話,那不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