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2(六)【從破局到穩局,導讀《僵局與詮釋》──日常生活到病理世界的自戀使用手冊】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哈里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文:心靈工坊
會舉辦《僵局與詮釋》導讀講座,起因於心靈工坊出版行銷對講者蘇俊濠心理師(Harris,經營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回應的一種「詮釋」。寄發新書書訊後,他回覆很高興本書再版,可為其寫篇推薦文章,但若覺得略顯單調,可以再交流。沒想到竟促成邀請 Harris 擔任首位心靈工坊的客座店長,精挑7本書並搭配店長選書思路,陪伴大家張開暢遊精神分析的心眼。本次更希望透過導讀,能重新詮釋《僵局與詮釋》這經典,突破以往閱讀的僵局,在4/23世界閱讀日的前夕,更顯意義。
治療師面對的個案百百種,若遇到嚴重的精神病患該如何工作?話鋒一轉,Harris分享在了解病人前,或許可以先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的自戀性。香港脫口秀演員黃子華曾說:「從沒有聽過一個女人讚另一個女人好看!」好像同性會見不得同性好。而有些男女在失戀以後,則用很奇特的方式讓對方記住自己,例如發很多悲情文章和IG限動,雖然沒有明指,但是暗示著與對方有關的內容,企圖勾起看到貼文的前任心裡的罪惡感;或是交往時,不允許伴侶與任何異性出門;甚至,只要是別人(以同性為主)的成就都很容易令自我不爽。這些日常的病理心態,其實就涉及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概念,分別是:嫉羨(攻擊)、摧毀式自戀、敵對、作為防衛的全能感。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回到羅森費爾德的《僵局與詮釋》,Harris 歸納本書在談的就是:嫉羨、自戀態度、全能的客體關係(把別人當作是垃圾桶,我想找你,你就得在)。書中他提出原創的「摧毀性自戀」概念,意即自體的高度理想化,當這樣的個案受到挫折、被侮辱時就會攻擊,得不到就嫉羨,反對正向及依賴的客體關係,甚至想要摧毀治療師。若是把前述所有克萊恩學派提出過的「惡」加總起來,其實就等同造成僵局的「精神病式移情」(psychotic transference)。因此羅森費爾德認為:「分析精神病患得以成功,在於了解摧毀式自戀的心理病理」,並且自白:「有時候我們從分析師犯錯的鉅細靡遺的個案紀錄中學到的,更甚於分析師暗示自己有多麼了解病患的漂亮分析報告。」
接下來,Harris給現場讀者再詮釋羅森費爾德筆下的「僵局」與「詮釋」:於前述的克萊恩傳統及相關態度下,會不會有些僵局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首先,羅森費爾德提出的「惡性自戀」概念,在今天看來其實更貼近所謂的「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psychopath-antisocial personality)。不少當代研究指出嬰兒氣質上天生有所差別,「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者彷彿天生就有更高攻擊性、缺乏對他人的依戀、好刺激、缺乏清晰的情感表達能力、無法像一般人一般通過實際關係來習得社會體驗。也許克萊恩學派遇見比較多此類嬰兒氣質的成人個案,但是,不是每個嬰兒都是像克萊恩說的如此「evil」吧?由此,我們需要把人視為某種在脈絡中的整體,考量成長環境等的影響,而不是把「邪惡、嫉羨」視為一個天生內置的應用程式。
其次,羅森費爾德提及的作法,缺少在本質上區分個案的自體狀態,及相關的技術調整。他在〈後記〉中才強調「病患健康的部份」及「厚/薄皮自戀」的技術調整,也許是全書一種不願背離克萊恩態度下,最終所用的潛意識妥協。
最後,Harris 對羅森費爾德提出的第三個再詮釋是:羅森費爾德與《僵局與詮釋》的描述,進入「二人心理學」了嗎?書中調性看來很不克萊恩,很有人味,強調同理,是否代表治療師與個案已來到更平等的「二人心理學」位置?作者曾提到:「若我們在尚未正確了解病患所想溝通的內容前,太快做詮釋,則病患會懷疑是不是我們太焦慮了。病患會感受到我們的不確定,並害怕我們無能知道及理解他的問題。這不僅讓病患覺得被拒絕,也會讓病患認為是分析師的自大防衛……」(p.56)Harris 認為這說法好像太單一(太快做詮釋→病患會焦慮→他期待治療師完全理解自己的期待落空),卻很符合克萊恩學派認為分析師要被透徹分析的要求,以便跟最嚴重的精神病患共感,但這也意味著分析師還站在「一人心理學」位置去追求著全能與全知。
此外,書中描寫個案「放假前,個案出現非常早期的嬰兒式移情(infantile transference),起因於她渴望 M 醫師碰觸她的內心,使她免於崩解。」(p.76)Harris 舉例說,如果個案與分析師關係夠好,很多時候因放假而無法碰面時就自然會有這種感覺,但羅森費爾德卻用有距離的詮釋來呈現,書中還常選用「摧毀式自戀、精神病式移情、嬰兒式精神病」這些術語指涉個案的表現太幼稚。借他女兒的說法:她父親從不談二戰自己所受的苦,面對家人,也毫不開放他的個人歷史。這顯然與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的精神仍然有別,因為這些封閉的個人歷史──對嫉羨、邪惡、過去的恨──一定會反映在他建立的理論中。所以Harris笑稱,羅森費爾德的分析還不算是二人心理學,但就書中的臨床示範,也算是擦上邊啦!
來到QA階段,現場讀者提問,以《僵局與詮釋》本書的歷程,面對「僵局」就必需要「詮釋」,但她好奇詮釋背後有效的原因,是個案他被別人理解,還是個案理解了自己?這個詮釋的主體是?
Harris 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羅森費爾德在書中有提到一個假設:我們一定要想像個案任何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都是在尋求一種溝通,想要被理解。但這對當時的克萊恩學派並非一定如此,比較像是他用這樣的規條來幫助、要求自己去理解病人的狀態。無論精神病患被他人說是器質性因素而無法被理解,但對羅森費爾德來說仍是有意義,或是說,我們得先想像成病患必然是有溝通的意義的。因此,無論是個案被他人理解,還是自己理解了自己,也許兩者都是:「我們在喚醒(個案)那個有功能的部分回來,(一起)看看是什麼。」若個案能被我們同理與接納他那些過去的承受不了的挫折,他健康的部分就能夠回頭去了解自己病理的部分。
這也將是讓治療得以推進,從破局到穩局,突破僵局的契機。
(感謝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協助校閱)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Therapeutic and Anti-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Psychotic, Borderline, and Neurotic Patients
作者: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譯者:林玉華、樊雪梅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03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794
★當代精神分析學界知名客體關係理論學者經典著作重新出版,眾人期待。
★作者以自己治療和督導的個案為陳述藍本,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嚴重精神病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