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開始就開始透過生活經驗來建立自己的理論框架,這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情境所發展出來的,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兩三歲的小朋友,出生在觸控螢幕的網路環境,因此你會發現這些小朋友,看到類似的平板玻璃彩色的物體(你客廳的電視機),就會用手指去滑它一下,若他滑了滑該物體沒反應,他直覺上就覺得這玩意是壞掉了,這就是一個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內設定的就是一個彩色的螢幕應該是可以用手指頭操作的。
你不是看證據說話,實際上的情況其實是反過來的。
你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與學習先有了一個”理論框架”之後,根據你的理論框架去發現了某個證據與你的理論相符。
回過頭來談行銷,當你要做個行銷計劃的時候,你必然要先建立自己觀點的理論框架(假設),根據這個理論框架來設計目標客戶區隔、媒體計畫等等,然後你才知道要尋找那些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確認),然後對於反面證據抱持懷疑甚至視而不見的潛意識。
人只要少量的證據,就會建立特定模式,這種天份在生活上很有用,否則你可能會認得拉不拉多是狗而不確定德國狼犬是不是狗,通常我們只要見過幾種狗的種類,就能建立狗的模式,就算你未來見到不同種類的狗,也能毫無困難的辨識出它是"狗"。
所以當這個理論框架發展成為特定模式,就是一個信念,就成為俗語說的成見、偏見(因為只看過、體驗過少量證據)。
說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為甚麼我說知道你是誰、認識自己是行銷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你自己限制的你所有的行銷創意,也限制了你對消費者產生同理心的能力(感同身受)的能力,例如你本身是男性的話,要求你對於女性生產的辛勞產生同理心進而發想行銷創意是極其不容易的。
我們也常說”突破框架”,其實這個框架不是外部的東西,最關鍵的框架就是你自己的心理框架、生活框架、思考框架、想像框架。
如何突破框架?
第一步就是先確實的”知道”、”理解”自己其實是受限於框架內的。
接下來清楚自己的框架限制在哪裡? 你的過往經驗、生活的地理範圍、社會的文化影響…都劃下了界線,這是你從未思考過的,當然也從未跨出過。
你的所知所學所體驗都侷限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當然我自己也是,但我知道我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尊重所有與我有不同觀點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與我不同,事情沒有對錯,只有詮釋角度、觀察角度不同的問題。
了解自己並不特別,並不比別人聰明,將自己去中心化,才能將中心讓給他人、讓給消費者,產生同理心。
這將是成為成功行銷人的關鍵作業,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