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業:QGIS練習(Week 1/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題目:多期歷史地圖

要求:尋找一個興趣點 ,使用今天介紹的網路 GIS 平台進行 「疊圖分析 」。 疊圖素材是當前最近期衛星影像 (或航空照片 ), 以及至少一期歷史影像 (或地圖 )。並從中發掘有趣的變化,提出可能的解釋。

地點:台北大稻埕外國人雜居地(因為是碩士研究的主題之一)

疊圖:

raw-image

說明:
外國人雜居地是日本殖民臺澎及其周邊島嶼之時(1895-1945)所逐步界定的行政治理分區,約略包含了現今所知的大稻埕全部。可以視之為當時的使館區。這個可能在歷史課本中提過。

特別之處在於其治理/規範對象並非生活在其中的帝國人民(也就是住在大稻埕裡的日本人、韓國人,與臺灣人),而是當時在大稻埕設有商社與領事館的英、美、荷、德等殖民宗主國官民,還有其他非帝國人民。

韓國人,如前提及,是因種種原因,作為帝國屬民居住在大稻埕,且受帝國法律管轄;當然臺灣人與日本人都是。差別在於階級,有被殖民者與殖民者之分。至於殖民被殖民當中的細節暫且不談,請自行閱讀已經非常豐富的研究專書。

英美荷德不同,是日本與之竭力周旋近半世紀的強敵,也是欲逐步趕上的競爭對手。早於本土內地,領有臺灣殖民地立即面對的國際事務便是依清國與外國所訂條約及合約而居留於淡水、臺南(以上為正港)、大稻埕(視為淡水〔河〕延伸)、打狗,以及包括鵝鑾鼻等各燈塔的西方人居留與居住問題。

亦即,外國人居留權問題將自清帝國政府轄下轉移至日帝國政府。人一樣、國籍一樣、業務內容一樣,生活大概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所依循的條約不同了;誰來負責鋪路、築港、拉管線的責任與權力也不同了。這些歷史課本大概也會寫,但應該只寫一半。因政權轉移導致條約轉變,進而影響城市實體構築環境型態的例子在那段時間的世界各地頻繁地發生著。這是歷史與都市空間之間的聯繫。

這是西方人的部分;帝國人民的部分也提了。那其他非帝國人民就很有趣了。

誰是當時島上的非帝國人民?

在進行碩士研究而(不得不)大量閱讀資料時就發現,在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各主要城鎮都設有中華會館,算是延續舊帝國時期旅外的各鄉會館(如建於1877年、毀於1945空襲的臺南兩廣會館)。共和革命後,作為各鄉會館的延伸,並作為駐外領館的準備,也緩慢地在世界各地設立中華會館。

臺北的中華會館設於大稻埕一帶,1931年正式成立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據文件(所存留在腦海中的印象),中華會館原址為後來的中華民國總領事館,但文件中的地址跟美軍所標的 Chinese Consulate 位置有所出入。

若據維基百科,「館舍原本承租位於大稻埕的林本源柏記事務所商舖」,地點與美軍所標的 Chinese Consulate 位置相符(見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中的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在圖層項下第3頁)。不過,航照以及轉譯出來的地圖出版時,中國領事館應該已經遷至「宮前町90番地張月澄宅」(同上引維基百科)。翻查1940年代的台北市圖,附近也僅標示米國領事館而無中國領事館。

同時,不論是1930的臺北市地圖還是1932年台北市街圖,都僅標示位於御成町的米國領事館,而沒中華民國駐臺北總領事館,不論在港町還是宮前町。御成町米國領事館就是現在的光點台北(建於1926年),建築整體而言還完好,也已於1997年指定為(三級古蹟,文資法修法後為)市定古蹟。

總之,一點地圖上的、網路上的,還有記憶中的考察。

原址現況:
閃過空襲的港町前中國領事館(或林本源商舖),現在已經是深埋於環河快速道路下的瓦礫。因這道路而拆除的也有許多始建於清末的諸多大稻埕洋行。

raw-image

也可以看到河岸地使用方式的改變。不太懂一定要設比賽用跑道給河岸慢跑者的心態。

如果是宮前町的中國領事館,現在則是華南銀行圓山分行。原建築一樣拆除了。也不疊圖了。

延伸資料:

順道一提,1945年6月所拍攝的航照圖中同一個地理位置出現了坑坑疤疤的影像。顯然4月所拍的航照就是為了標定5月的轟炸目標,並在6月確認戰果。不過這港町、有樂町一帶並未受到嚴重破壞,只是許多房子的屋頂沒了(所以畫面上多了影子)。大抵是這既屬使館區,也非關鍵軍事目標而算是只被流彈波及。

raw-image

同一張航照圖往東平移就可以看到觸目驚心的彈著軌跡,就像被蝸牛自南往北花了3個小時慢慢啃光臺北地表上的所有物體那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aboratorium Pakakeri
123會員
17內容數
Laboratorium Pakakeri的其他內容
2024/02/20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2024/02/20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2023/12/15
注意各層平面應有之各項資訊,好協助評圖老師給予更適當之建議;鄰房建議呈現以協助設計內容之自我檢討,亦協助讀者/評圖老師更能理解你作品的設計意圖
Thumbnail
2023/12/15
注意各層平面應有之各項資訊,好協助評圖老師給予更適當之建議;鄰房建議呈現以協助設計內容之自我檢討,亦協助讀者/評圖老師更能理解你作品的設計意圖
Thumbnail
2023/10/27
孤獨常伴隨懼怕,然而這即自由的根本
Thumbnail
2023/10/27
孤獨常伴隨懼怕,然而這即自由的根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綜觀中華文化歷代以來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有當代政治典藏與歷史文物機關、最出名的就是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至今年一百一十二年以來、國史館就是如此機關。來此參觀,更見到至今十五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在國政典藏與歷史文物展示,甚至擴及各個層面展覽。 國史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二號 (台北
Thumbnail
綜觀中華文化歷代以來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有當代政治典藏與歷史文物機關、最出名的就是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至今年一百一十二年以來、國史館就是如此機關。來此參觀,更見到至今十五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在國政典藏與歷史文物展示,甚至擴及各個層面展覽。 國史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二號 (台北
Thumbnail
五月多雨的台北,百年建築矗立在沐浴過後的館前路。 曾經這裡是最紛擾的十字, 因為疫情,不得停下, 等待八月的太陽和頻繁遊盪過身的無常。
Thumbnail
五月多雨的台北,百年建築矗立在沐浴過後的館前路。 曾經這裡是最紛擾的十字, 因為疫情,不得停下, 等待八月的太陽和頻繁遊盪過身的無常。
Thumbnail
這次的故事,聚焦在你我所生長在的土地——台灣。 本書從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最後再從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重新檢視我們的法律是否和我們的思想同樣地與時俱進。
Thumbnail
這次的故事,聚焦在你我所生長在的土地——台灣。 本書從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最後再從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重新檢視我們的法律是否和我們的思想同樣地與時俱進。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城門,曾經是入城及出城必經之過道。
Thumbnail
城門,曾經是入城及出城必經之過道。
Thumbnail
本文寫作時間於2016/2/9號,重新上架於方格子,時隔五年覺得觀點還是一致。 台灣人長久以來一直有很大的問題在於國家認同,到底我們是不是中國人?(白狼黨)還是台灣人(蔡教授)?,甚至還有人認為我們是日本人(李杯杯),更還有人認為我們是美國軍政府管轄的一個區(台灣民政府)。其實你想想看這不是很奇
Thumbnail
本文寫作時間於2016/2/9號,重新上架於方格子,時隔五年覺得觀點還是一致。 台灣人長久以來一直有很大的問題在於國家認同,到底我們是不是中國人?(白狼黨)還是台灣人(蔡教授)?,甚至還有人認為我們是日本人(李杯杯),更還有人認為我們是美國軍政府管轄的一個區(台灣民政府)。其實你想想看這不是很奇
Thumbnail
台灣這個由兩千三百五十萬人所組織的政治共同體,他的國際法地位怎麼演變、現在的國際法地位又是如何,我認為他是由不同的政治共同體隨著時間不斷疊加、彼此交織而成。
Thumbnail
台灣這個由兩千三百五十萬人所組織的政治共同體,他的國際法地位怎麼演變、現在的國際法地位又是如何,我認為他是由不同的政治共同體隨著時間不斷疊加、彼此交織而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