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善敗,才能常勝!

〈推薦序〉善敗,才能常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何奕達

這是一本創業者的筆記本,是銘元把自己走過的路,一步一腳印地攤在陽光下。這對無論創業與否的大家,都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往往只在媒體跟口耳之間聽到成功的經驗,卻不知道所有的成功,背後都有無數的決斷與思考,甚或是大量的錯誤跟修正累積而來的。如他所說,這本書,是一個經驗分享的平台 —— 看看一個創業者,如何看到機會、面對挑戰、克服難題,又如何面對挫折,甚至壯士斷腕。

其實很多經營的決策,最終仍是回歸財務理論的基礎:風險與報酬。每個機會都需要有投入(投資),也有其風險與報酬。理論上,低風險低報酬,高風險則理應有高報酬。無論創業或是經營,就是在管理風險 VS. 報酬。如何在可控制的風險承受範圍之內取得相對 高的報酬,是每個經營者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每個決策,都有風險,但不決策,則會讓組織裹足不前,這也是風險。不勇敢試, 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成功還是失敗。

創業如此,企業經營亦然。

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很困難,但其實我們經常看到的反而是複製別人的失敗。每個人或其事業成功的因素各有不同,失敗的原因卻往往大同小異、有前例可循。領導人的每個決策未必能總是趨吉,多聽多看多學習以避凶,是一個創業者或是經理人的必要職責。這本書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銘元鉅細彌遺、毫無保留地分享每個關鍵決策前的心路歷程與理性分析過程,以及嘗試後帶來的學習與教訓。

也許你的產業未必與瘦身健康相關,然而,商業模式抉擇、通路評估、財務管控或廣告投放等,卻是每個事業都需面臨的課題。建議創業新手把這本書作為貼近現實運作的教戰守則,跟著銘元的思路和架構,可幫助全面檢視現況與找出管理不足或思慮不周之處。已創業一段期間的人或負責營運新事業的經理人來看這本書,則似與一位誠懇且務實的創業家老友對話、激盪,時而讓你心有戚戚焉,時而當頭棒喝。

在我的職涯中,曾經近距離接觸不少創業團隊。在這裡給兩個建議:一是畢業後別馬上投入創業;二是無論你的專長 何,「基礎的財務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具。

銘元是一個內斂、懂得自我要求與期許,不會躲在舒適圈裡的年輕人。剛出社會的他,想法或許很多,但他選擇先到業界磨練學習幾年,而那些實務經驗和人脈累積為他日後的創業奠下穩固基石。

太多年輕創業者懷抱著理想的浪漫多於理性的管控紀律,尤其忽視現金流的重要性。銘元有財務投資工作的專業訓練,自然對數字的敏感度比一般人更高,相信這亦是他創業這幾年腳步依然穩健、敢於用籌碼「善敗」的關鍵。一般創業者恐怕已經來不及補足像銘元一樣有專業財務工作的訓練,但對於財務相關的基本常識還是必須具備,本書對於財務管理基礎、關鍵管理指標亦有清楚且簡單易懂的說明,建議好好研讀並確實套用至日常管理。

祝福各位讀者不僅「善敗」,更能透過風險管理,最終能夠

「常勝」。

(本文作者現為永豐餘董事長)



章節目錄|

〈系列緣起〉今日沙漠,明日汪洋。自我進化的生存之道!

【推薦序】何奕達簡榮宗 【自序】謝銘元

【Part1】 iFit 商業模式演變:內容、社群、品牌電商

【Part2】加碼拚成長之前,先建構「成長性體質」

【Part3】一步到位很好,但不是只有這個方法! 用理性決策取代激情擴張

【Part4】從既有優勢延伸動能!創新,試誤,裂變!

【Part5】賺錢很重要,但這些事不知道,很難賺錢!

avatar-img
法意出版的沙龍
6會員
42內容數
10年間曾4度創業,旗下事業皆維持良好運營體質的謝銘元,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如果不可能避免失敗,那何不時時想著失敗,做個『善敗』的經營者?」不過,「善敗」可不是不學習、不努力、不管理,而是必須對於商業趨勢、自身的企業體質、潛在機會與風險有更完整的掌握,才能將失敗控制在可承受範圍,掌握下一個成長契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法意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iFit 愛瘦身」以及「ECFIT 雲端 CRM」共同創辦人謝銘元,最 近打算出版一套「在地商業智慧」的書籍(這本《善敗》是其中一本),情商我寫推薦序文。 我覺得很開心。一方面因為銘元是我很欣賞的年輕創業家,認真、勤奮(他之前經常半夜還在跟我用 FB 討論事情);另一方面, 我認為台灣的
從小到大,我們其實都在避免失敗,小至兒時與同儕玩遊戲, 連猜拳都不想輸(直到自己成了父母,才發現這似乎是人的天性), 大到學業、事業,我們兢兢業業,就像在踩地雷,深怕踏上名為「失敗」的座標。 然而,投身事業經營後我漸漸理解,越害怕失敗、越期望遠離失敗,也讓我們越不了解失敗的本質,甚至因為努力過程無法
「iFit 愛瘦身」以及「ECFIT 雲端 CRM」共同創辦人謝銘元,最 近打算出版一套「在地商業智慧」的書籍(這本《善敗》是其中一本),情商我寫推薦序文。 我覺得很開心。一方面因為銘元是我很欣賞的年輕創業家,認真、勤奮(他之前經常半夜還在跟我用 FB 討論事情);另一方面, 我認為台灣的
從小到大,我們其實都在避免失敗,小至兒時與同儕玩遊戲, 連猜拳都不想輸(直到自己成了父母,才發現這似乎是人的天性), 大到學業、事業,我們兢兢業業,就像在踩地雷,深怕踏上名為「失敗」的座標。 然而,投身事業經營後我漸漸理解,越害怕失敗、越期望遠離失敗,也讓我們越不了解失敗的本質,甚至因為努力過程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