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木舌這件事是硬傷,短期之內基本沒救,但這杯衣索匹亞,barista說是什麼風味,我還真的喝出什麼味道了,中高溫的桃子香味到中低溫的水蜜桃甜感,清楚的層層轉變展現,嚥喉之後,有種溫和的回甜感。
仔細分辨下去,有極淡的澀感與苦感,不過並不過份,反而為整杯增添些風味起伏,放涼之後,酸感全面展開。
回家之後,自己用syphone出杯(對,最近又在學syphone,喝過就回不去了),我syphon的手法主要師承
季節香林老師的手法,低溫萃取60秒關火,
豐厚度更足,或許是賽風的油脂特性關係,層次比較不明顯,但溫潤的特性一樣清楚。
或許用syphon方式比較的對照有點失真,明日補上手沖感想再來比較更為精準。
週末兩次拜訪,第一天,客人不多、收音機配合我的出現,短暫罷工,聽著雨水在鐵皮屋頂上的珠玉敲擊,整間店低眉斂目,我得以多聊了幾句。
第二次拜訪Moonshine ,幸運的坐在同一個座位,也是最後一個座位,通常也是一般咖啡店最不被選擇的座位-barista正前方,新客、熟客、執業者往來交錯,幾乎無法辨識誰是誰,FUNK音樂帶動全店快步調節奏,飛揚跳脫自成一個微妙的社交圈,自己好像從56K跳到4G般的炫目迷離,卻又有一種MUD骨灰玩家進入LOL戰場的不適應。
這樣說或許會覺得非常奇怪,光隨便進去魚尾美人店,起碼就有焦糖拿鐵、巧克力拿鐵、太妃核果拿鐵,義大利女神莎莎也有一堆臻果拿鐵、抹茶拿鐵、橘皮拿鐵,論數量,怎麼也算不到Moonshine Coffee吧?
不過我認為啊,那一堆所謂的各類風味義式咖啡,都只能算是糖漿風味,店家哪用管咖啡良窳,總之糖漿倒上去就對了,如果有什麼是一杯糖漿搞不定的,那就是再來第二杯糖漿。
我認可的義式基底延伸飲品,只能以Espresso和牛奶兩種為主來決勝負,偷渡一點巧克力和肉桂粉已經算是放水,再加入什麼亂七八糟的,麻煩右轉出門去喝手搖飲就好。
Moonshine的義式,可以選淺中深三種焙度,佐以澳洲特有的咖啡文化衍生出的品項-Long Black、Flat White、Piccolo Latte、Macchiato、babycino,也讓我在這次探訪中,一償之前難以瞭解澳洲咖啡文化的夙願。
在仁愛圓環嘗試另一種咖啡文化,難得的經驗,依照我這偏執的個性,應該會去全部試過一輪才甘休。
PS:用手沖出杯一次,香感和甜感以及後韻甘苦幾乎類似於店家,可判斷應該是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