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關心文字的讀者們都有關心北大學生宿舍「是在哈樓」名稱遙遙領先這件事情。我得知這件事之後,一邊覺得十分有大學生的活力、一邊也在想「若我是校方,有什麼方式能讓這件事情完美落幕?」
首先,如果票選活動為參考使用,北大校方有最後裁量權的話,是在哈樓真的被使用的機率大概較小,但是完全無視學生意見也說不過去;再者,如果採用了第二、三名的名稱,似乎也忽略了學生的活潑創造力和敢於挑戰的動能。(如果真的用了的話,我絕對會深深佩服校方的大膽和前衛作風)
於是我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保留取名的意涵、流行事件的典故始末,同時提出信達雅的莊重新名稱呢?
以下是我的提案:
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是在哈樓」裡唯一有獨立字義的「哈」拆解出來。
哈這個字的字型是「口人一口」,很自然的能夠延伸成「一人說一句」,跟時下網路時代年輕人大家都能自由發表意見的現象也很接近。
然後,我從「口」這個概念進一步閃現的直覺是「眾口鑠金」這個成語,它的解釋本指眾人說法一致,力量足以銷熔金石。後引申指人多口雜,足以混淆是非——雖然不是太好的成語,但是「眾」這個概念我很喜歡,因此就進一步的想下去:
「眾聲喧嘩如何?」
大家勇於發表各式各樣的意見的樣子。
全球頂尖的設計公司IDEO在腦力激盪會議的第一條,就是暫緩評論(Defer Judgment),不急於對他人觀點發表是非對錯的評論,以保持提案者的積極性。
好像好多了。那麼一人一句還能用哪個方式來述說呢?
我認為是「言論自由」。
台灣是塊民主的土地,擁有活潑的新世代和無所顧忌的突破能量,人民基於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能夠盡情地對公眾之事發表意見——這個事件正是活生生的言論自由實踐現場。
綜合以上這兩個思考方向,我如果是北大校方,會給這棟學生宿舍一個新名字:「眾言樓」。
肯定孩子們的眾聲喧嘩,讚美這座島的言論自由。
然後在宿舍的哪個地方,或許我們還能立一塊告示牌,講講這棟樓落成時候的故事,讓幾十年後的學子們都知道,好久好久以前的學長姐生活在這裡,時不時會搞笑地冒出一句看似戲謔、卻隱含著希望你能夠對生活無比認真而來的問話:
「是在哈囉?」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
我是文案》粉絲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