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品是改編已故華文作家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短篇小說,雖依台灣官方規定的著作權年限,以過世日期推算,現在著作權原則為開放,但為求尊重,本人在西元2019年12月23日下午,到台北南港胡適公園的胡適墓前,以詢問並丟兩枚新台幣10元硬幣方式,徵求「授權」在方格子網站發表。
你知道台灣最有名的人是誰?說到此人,每個人都知道,而且很有名。他名叫「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是各縣市、鄉鎮市區、村里的人,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說到他;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的名字,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說到,因為他是全台灣人的代表。
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的長相,跟每個人相同。他有一雙眼,但不會注意到微小事物;有一雙耳朵,但聽得不仔細;有鼻子和嘴,但不會注意到外在變化;他的智力也不差,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強,不會想到那麼多。
他常說:「我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心那麼多呢?」
他小的時候,某天他的父親看外面快要下雨,怕淋濕屋外曬的衣服,叫他去收卻沒收。父親罵他,他抬起頭說:「我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心那麼多呢?」
他讀大學時參加登山社活動,社長問:「有帶備用口糧嗎?」他說沒有。社長說:「還不快去買!不然遇到山難怎麼辦?」他說:「我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心那麼多呢?」
大學畢業後,他到公關公司擔任活動企劃。他很會作行銷宣傳,每次辦活動能吸引不少人參加,只是從沒預留備案,更不會訂定緊急狀況的應變計畫。經理因此常罵他,他只是微笑回應:「我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心那麼多呢?」
有次他為一件重要的事,要搭高鐵去高雄,他到高鐵站對面的人行道時,接近火車發車時刻,即使行人穿越道沒亮起綠燈,他仍直接穿越,被警察攔下開罰單,他就跟警察說:「我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心那麼多呢?」
某天他參加活動受傷,打手機叫家人送醫急救。他的家人急忙去活動現場找他,卻送他到專門提供復健的中醫診所。這時的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躺在擔架上,知道送錯地方,但受傷嚴重覺得痛苦,內心在想:「還好中醫西醫都有個醫字,我不會那麼倒楣。」於是中醫師治療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經過幾天,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就沒命了。
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在死前說:「我……不……不……會那……麼……倒楣,……幹……嘛……擔……擔心那麼多呢?」他說完這句名言,就死了。
他死後,其他人認為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是個正向思考典範,尤其他一生不管面對哪種事情,都能這麼正向思考,值得學習,於是每個人都尊稱他「正向思考大師」。
他的名聲傳開後,越來越多的人學他。於是每個人都成為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同時台灣也就成為不安全的地區了。
※原改編版本:https://ginchang.wordpress.com/2015/10/25/04139/
04139.我不會那麼倒楣先生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張居隱G-in的沙龍
51會員
612內容數
圖文工作者,從事社福工作多年並考取社工師證照,也是大眾運輸迷
張居隱G-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3
在此整理出一些台灣財經相關單位,及台股上市櫃企業的圖鑑懶人包,給製作分析報告、報導財經議題、經營相關自媒體、設計廣告文宣,或進行職涯規劃的你,或以其他合法合理方式使用:

2025/04/13
在此整理出一些台灣財經相關單位,及台股上市櫃企業的圖鑑懶人包,給製作分析報告、報導財經議題、經營相關自媒體、設計廣告文宣,或進行職涯規劃的你,或以其他合法合理方式使用:

你可能也想看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但在我提中華民國政府是後來來台灣的政權後,他的說法漸漸轉為「那些退將先前對台灣有付出」。於是我開始提起台灣人從未參與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律法。但他對政治和立委非常反感:『立委就很腦殘啊,你剛剛不是看到我在看那個卡提諾狂新聞嗎,他上次說有個立委去日本考察,寫出來的心得竟然是「夭壽讚」,真的超蠢。』。

但在我提中華民國政府是後來來台灣的政權後,他的說法漸漸轉為「那些退將先前對台灣有付出」。於是我開始提起台灣人從未參與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律法。但他對政治和立委非常反感:『立委就很腦殘啊,你剛剛不是看到我在看那個卡提諾狂新聞嗎,他上次說有個立委去日本考察,寫出來的心得竟然是「夭壽讚」,真的超蠢。』。

差不多先生是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出版的新生活雜志第二期所寫的一篇雜文,我在小時候已經閱讀過這篇文章,我亦相信每一個在中國成長的人也讀過的。
而從另一角度來看,花費了那麼多年,中國人還普遍具有這種陋習的時候,那我們是否應該改變思維,應去適應並利用這個陋習呢?

差不多先生是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出版的新生活雜志第二期所寫的一篇雜文,我在小時候已經閱讀過這篇文章,我亦相信每一個在中國成長的人也讀過的。
而從另一角度來看,花費了那麼多年,中國人還普遍具有這種陋習的時候,那我們是否應該改變思維,應去適應並利用這個陋習呢?

有件神秘的事情在教室裡發生了。
當常駐國文課本的經典作品,不再跟篇章導讀、作者介紹與注釋同行,只單純以「故事」本身現身,好像更能吸引目光--酷愛漫畫的孩子讀著讀著發出忘我笑聲;平日不愛閱讀的少年開始愉快大聲朗讀,大家都沉浸其中。

有件神秘的事情在教室裡發生了。
當常駐國文課本的經典作品,不再跟篇章導讀、作者介紹與注釋同行,只單純以「故事」本身現身,好像更能吸引目光--酷愛漫畫的孩子讀著讀著發出忘我笑聲;平日不愛閱讀的少年開始愉快大聲朗讀,大家都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