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往日新聞,
家暴、幼教問題頻傳,造成廣大社會輿論,更引出打抱不平者的「正義伸張」。
在有家暴或虐待動物的情事發生後,常常會出現有人放話說要以暴力對付施暴者,
例如先前的肉圓加辣事件,即有人帶領包圍施暴者的住處。
有鑒於許多人對於私刑正義的不瞭解,本篇文章就要來淺談所謂的私刑正義

從法律的角度出發,私刑是一種以暴制暴逞兇鬥狠的行為,一旦此風流行,將使人類社會文明大退步,又干擾檢警調查、蒐集證據,不利於偵查辦案、無助於實踐正義,更是須被法律追訴的違法行為。
從社會角度而言,「人心」是極容易被煽動的,私刑容易成為暴力氾濫的溫床而被趁勢利用,若將刑罰訴諸民粹主義,將對社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妖魔化他者的仇恨對立、缺乏理性思辨的去脈絡化思維、並且弱化政府責任。
腥羶色與標籤化的犯罪新聞,容易造成閱聽者的誤解與仇恨,加上民眾內心還是藏有復仇的心理,很多台灣人還存在一種美夢,像包青天那樣,抓到一個人把他開鍘打死,然而站在法律人的立場,並不是把所有犯罪都處死刑就沒事了,犯罪與刑罰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簡單,它需要司法的專業刑事系統去調查審判,而這個系統不應該是封閉與高傲的。像是目前當局就已試著在司法改革,讓社會更參與也更了解司法,同時也使法律文字不再艱深晦澀難懂。雖然腳步緩慢,卻也不能苛責,改變一個體制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
法律沒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也存在持續修正改進的空間,但作為一個法治社會,法律是必須存在、維持社會秩序的規範,無可避免要阻止私刑的產生。除了司法改革之外,民眾也要學習養成理性思維、法學素養,才能阻止充滿仇恨的情緒化暴力行為。
責任編輯:廖羿杰 核稿編輯:鄒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