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者如何從『建立人脈⇀經營人脈⇀到如何藉此影響他人的貢獻所創造的價值』
https://www.facebook.com/seeyou0914/
書籍:給予(Give and Take):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作者: 亞當‧格蘭特
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多是給予者,那高居頂端的又是誰呢?,是索取者或互利者?
👉其實還是給予者。
書中舉了很多不同領域與角色的實例來說明,
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是,他們貢獻的力道如何做到可以洽到時機而又能利他利己。
讀完本書的感想是,我覺得成為成功的給予者最難的一部分是,不要讓自己的給予成為理所當然,而成為了濫好人,付出卻貢獻過了頭,犧牲了自己,但如何辨認我們的貢獻是建築在對的人事物上呢?這點是門大學問,必須有獨到的眼光與經驗進行篩選。我們必須勇敢說不,不要成為易操縱與被情緒勒索的濫好人。
以下是我讀後分享: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索取者、給予者、互利者的差異
✪索取者
‧累積人脈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認識有權勢的人。
‧建立人脈時,會儘可能從一塊有限的大餅中攝取最多價值。
‧說話快、音量高、自信滿滿、語氣肯定團隊中的成員認為他們能力好,
但實際上他們能力沒有勝過別人。
他們之所以有影響力是因為他們言行舉止讓人覺得他們很強,即使他們的能力不一定好。
✪互利者:累積人脈為了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
✪給予者:
‧建立人脈時,會把餅做大,如此所有人都能分到更大塊的餅
‧較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給予者重視他人的觀點與利益
🔖『主要人脈的信任+次要人脈的資訊+喚醒休眠人脈』
✪主要人脈
‧是親近的朋友和同事,一些我們信得過的人。
‧提供強而有力的關係。
‧通常與我們處在差不多的社交圈,知道的機會也相差無幾。
✪次要人脈
‧是我們認識的其他人,關係較不緊密。
‧提供良好的中介橋梁,是取得新資訊的高效管道。
次要人脈可能讓我們深入不同的人脈網絡,幫助我們找到更多淺在機會。
✪休眠人脈跟次要人脈一樣,能帶來嶄新的資訊,卻又少了與次要人脈交涉的尷尬。
重新聯絡休眠的人脈跟從頭建立新人脈不同,因為跟舊識重新搭上線時,他們心裡仍保有從前的信任感。
喚醒休眠人脈的溝通時間較短,因為雙方過去已有共同的經驗,不需要投注大量精力從頭經營這些休眠人脈,
光這點便勝過經營次要人脈。
🔖『五分鐘法則』,我們應該願意花五分鐘以內的時間幫助任何一個人。
書中提到亞當·霍金夫的五分鐘法則的概念,這說明了給予者如何藉此影響他人的貢獻所創造的價值。
亞當·霍金夫推廣『創造價值』的互動模式等於把給予行為從零和賽局中的損失轉變成雙贏局勢中的受惠,
累積人脈是為了『創造更多貢獻的機會』。
每當亞當·霍金夫慷慨分享自己的專業和人脈,便等於是投注資拐力人脈網絡中的成員成為給予者;
而當他真的有求於人時,通常也歐是為了想幫別人,這往往讓他廣大的人脈中的成員願意一起創造價值,而非交換價值。因此霍金夫和其他人都更有機會被自己沒幫過,甚至沒見過面的人幫忙。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羅博特·派特能說過『我願意幫你,不求回報,因為我相信未來也會有人這樣幫我。』
🔖責任認知偏誤:會高估自己對感情關係的貢獻,會放大自己的貢獻比例。
尤其是索取者,因為他們都想在自己及別人心中留下正面形象。
🔖造成錯誤決策的其中一項原因:沈默成本謬誤
造成錯誤決策的三要素:
❶預期後悔,如果不再給一次機會,以後我會不會後悔?
❷計畫完成後,如果繼續投資,我就可以完成原先的計劃
❸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自尊威脅:如果我現在抽手,是不是很蠢?為了避免自尊受損,會自己加碼投資來維護自尊。
☆給予者較能承認自己的錯誤,故較能減少沈默成本的形成他們著重的是保護他人及隸屬的組織,因此比較願意承認早先犯下的錯誤並減少投資。
人在替他人下決定時,較能做出更精準而富創造性的決策,替自己下決定時比較可能因自尊受威脅而產生偏見,而且經常因為希望找到盡善盡美的決策而苦惱。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像給予者一樣),就不會過度關注自尊或瑣碎的細節,而能綜觀全局,優先考慮對他人而言最重要的事。
🔖柔性溝通
‧給予者重視他人的觀點與利益,他們問問題而非給答案,因為『問題會引發思考』。
‧語氣保留而非高談論闊,承認短處而非一昧自捧,也會汲取建議而非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
‧只要詢問別人的打算和意念,我們就能實際提升他們實踐計畫及想法的機率。
‧激發人的承諾心,通常我們給了肯定回覆後,就會覺得自己應該貫徹這些想法,
而如果詢問的事本身確實吸引人,有些人便會感變心意決定去做
🔖尋求建議,達成共識
‧請問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呢?
‧在權威不足時,尋求建議其實是一個影響他人的有效策略。
‧尋求建議有助於協力合作及資訊交流,詢問該如何達成共識時,也較容易達成效果。
‧尋求建議的四大好處:取得資訊、轉換觀點、承諾心理、恭維。
(這可以鼓勵他人以我們的觀點思考,對方為了提供好的建議,就會從我們的觀點看待問題。)
🔖維持動力的藝術:要衝勁,不要疲乏,不要讓影響力真空化
‧給予者倦怠與貢獻多寡無關,也不是付出過多的時間精力,而是關乎貢獻所帶來的『回饋量』及帶來的『影響力』。
‧書中提到『影響力真空』化,這也是給予者的倦態原因之一,缺乏目標的給予者,感受不到自己影響了什麼,
,或是協助有需要的人,卻發現自己其實無法幫上忙。
(像是照顧患者,察覺患者的痛苦才是導致照顧者產生憂鬱症的主因)
🔖給予者遇到的三大陷阱:太信任、太有同理心、太膽怯
避免掉入陷阱的方法:
❶保持高度彈性,隨時調整人際互動模式。
❷避開同理心氾濫
❸過度膽怯
👉保持高度彈性,隨時調整人際互動模式。
‧『真誠度篩選』:秘訣就是當認清誰是冒牌給予者時,能調整作法保護自己,將自己轉變成互利者。
‧信任感要培養很難,要摧毀卻很容易;然而若遇到的人顯然是索取者,理智地給予者就該調整人際互動模式,改採互利策略。
👉 避開同理心氾濫-理解思想,不單單只是被情緒牽著走
‧同理心是一種強大的情緒,我們設身處地想像他人的苦難時便會受同理心影響,
這就是造就給予行為的動力,卻也是許多人易受傷害的原因。
‧在談判桌上同情對手,把重心放在對方的情緒和感覺上,就可能會有退讓太多的風險;
但若我們以對方觀點思考,思考他們的想法和利益為何,就比較容易達成使對方滿意且自己也不受委屈的決議。
👉 拒絕當濫好人(不犧牲自己)
‧成就客戶的利益不一定得犧牲自己,
‧替他人爭取權益和關係描述這兩個方法,得以在零和談判中表現堅定,
但設身處地轉換觀點才是得以把餅做大、成功談出雙贏局面的原因。
👉 拒絕當濫好人(堅守立場)
‧檢視環境,做好準備;分析對方思緒,堅守立場
成功的給予者,知道自己的每個選擇都會影響他們在競爭局勢中的成果,
危險的並非給予行為本身,而是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互動及關係中僵守同一種人際互動模式。
‧心理學者布萊恩·李托的說法,就算我們的本性是樂於貢獻,但我們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能培養出互利的第二天性。
他們會小心翼翼『檢視環境』,偵測可能的索取者,永遠做好準備,他們並非感覺索取者的情緒,而是『分析思緒』,
然後從無條件奉獻轉變為適當的寬容版以牙還牙策略,而一旦想要讓步時,也會想想自己對於心理重視的人有義務,
如此就能『堅守立場』。
💟 更多的創作與閱讀心得更新於FB粉絲專頁:@seeyou0914
💟 如果你喜歡我的讀讀寫寫,歡迎給我鼓勵讓我知道呦 !
💟 歡迎透過分享與交流,讓生活添加一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