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好人? 或許你們是給予者(Give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爛好人/濫好人」這個話題很久之前就有想寫,但實在不容易表達,每次嘗試整理當中的重點,就發現更多需要思考的地方。Loa不是想證明當「好人」就會被利用,或者「好人們」如何拒絕等等,因為如果將結果和源頭混淆了,將問題歸咎於「好人們」的行為,其實是有點輕率。我們不能忽視另一邊,利用不懂拒絕的人,從他人身上獲得方便,其實也是一種「暴行」。
這個跟「情緒勒索」的話題有點相似,同樣是如果單靠一方好好保護自己,但忽略了勒索者的本質是什麼的話,只會加深了兩者的分歧,最後雙方都跳不出框框。這就是「爛好人/濫好人」話題的複雜之處。
當很用力地,嘗試去定義什麼行為是「濫好人」,「正常的好人」的標準應該怎樣,很容易會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時間上,不同的需求下就有著不同角色。
當「付出」與「接受」之間失衡,變成「依賴」、「勒索」、「尋求價值」、「控制」等,「不良動機」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可以將思考重點,由「那種行為需要改善」,增設多一項,「你現在這個角色在做什麼?」,利用角色切換的方式觀察,了解「付出」與「接受」背後的本質。
盡量不要批評那些主動為人設想、願意投入自己時間幫助別人的人,因為當你需要時,那些「好人」可能就是你的「貴人」 ; 「好人們」也不要覺得自己的善良被利用而刻意學習冷漠,猜疑只會令你與人疏離,結果可能更加質疑自己。
「好人們」需要明白,其實自己也可以停下付出和犧牲,接受別人的幫助和善意。

「索取者(Taker)」和「給予者(Giver)」的角色

「索取者(Taker)」和「給予者(Giver)」這個稱號,會在團隊管理或企業管理中較常見。通常會認為給予者因為主動多付出、多互動、多意見,有效解決問題,所以企業獲得更高效率。
而索取者通常是接受的一方,對慾望比較敏感,所以會更大膽向給予者提出需求。
我們可以將「好人們」視為給予者(Giver) ;
向「好人們」尋求幫助的人為索取者(Taker)。
當「好人們」在給予者的角色停留太久,忘記了自己其實也可以是一位索取者,過度付出而淘空了自己,才會出現被稱為「爛好人/濫好人」的狀況。相反地,當索取者過份要求,無視自己的負責,認為自己的需求能夠凌駕別人的權利,就會變成霸凌。
給予者們,你為什麼而付出?
給予者擁有一種可愛的特質,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而投入熱情,就因為有能力,所以不在意將問題攬在自己身上 ; 也喜歡分享歡樂,所以會容易過度投入分享,旁人總覺得給予者無時無刻都在解決問題(通常是別人的問題...)。
給予者需要花點時間,停下來想一想,忙別人的事,到底為什麼?
在這裡舉例。
如果有一個城市,因教育水平不均,造成跨世代的貧富差距。
在有限資源下,你會實行每戶補助嗎? 這樣貧富戶馬上有一筆錢,但解決不到跨世代累積下來的問題。
另一個方法,改善教育和就業率問題? 不能馬上解決貧富問題,但有可能斷絕根源,令問題止於這個世代。
同樣的是,給予者們你的精力和時間,就如那座城市的資源一樣,是有限的。
當有索取者在你面前時,你會幫他解決目前的問題? 還是找個方法,讓他能夠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蕾莎修女:『有些人出現在生命中是種祝福,有些是我們的課題』。
每位索取者,遇到給予者是一種祝福,課題是他有沒有從給予者身上學會解決方法的能力。
每位給予者,遇到索取者也是一種祝福,課題就是如何善用能力,找到對的方法,配上對的人。
給予者們你們的能力和精力是寶貴的,這種特質是留給對的人 ;
不是用回報多少或個人喜愛衡量那位索取者對不對,是要看清楚,這位索取者的意圖有沒有為自己負責。
如果那位索取者死纏爛打、情緒勒索,將給予者當成工具人之類。那位索取者需要的,不是給予者們的付出,他需要的是學會尊重別人。這時候,給予者們就更應該放手,讓那位索取者自己去學習他的課題。
當了解到「付出」與「接受」背後的本質,就能夠不受個人喜愛或身份親疏關係所影響,掌握到為什麼索取者的需求,並不是給予者們的責任


























































avatar-img
6會員
14內容數
詳盡解說訓練心理素質,由原理到心得,透過小故事啟發成功關鍵背後原因,讓你每天日常生活中建立強大內心。 在未來的日子裡,心理素質產生的推動力將會像坡道滾雪球一樣,心理素質改變視野,令我們看到現在看不見的機會,信心能夠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做事變得更準確更有生產力,現在開始投資自已的後天強大心理素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o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菜市場不滿菜價漲太快的「發牢騷」; 因為錯過了一班公車的「洩氣話」; 新買的包包老是被人刮花而「怪罪」某些人和事物。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人用「抱怨」表達不滿的感受,也有些人會當成是一種表達,宣告自己「要求很高,不會輕易妥協」。 但是,在心情上,抱怨並不能幫你宣洩,反而會令你更不愉快...
在菜市場不滿菜價漲太快的「發牢騷」; 因為錯過了一班公車的「洩氣話」; 新買的包包老是被人刮花而「怪罪」某些人和事物。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人用「抱怨」表達不滿的感受,也有些人會當成是一種表達,宣告自己「要求很高,不會輕易妥協」。 但是,在心情上,抱怨並不能幫你宣洩,反而會令你更不愉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好人就要幸福快樂過一生,不輕易讓壞人從自己身上拿走該有的利益,相反地,要以最輕鬆、省力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最高利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
【與其在職場中選擇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1. 沒有深思過的幫忙,其實是害人害己 2.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3. 幫忙是要成為前進的助力,不是成為依賴 4. 借款不當擔保人,工作不當掩蓋犯 5. 我們不是聖人,幫助那些能幫助你的人 6. 不要害怕去要求別人回報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當好人就要幸福快樂過一生,不輕易讓壞人從自己身上拿走該有的利益,相反地,要以最輕鬆、省力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最高利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
【與其在職場中選擇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1. 沒有深思過的幫忙,其實是害人害己 2.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3. 幫忙是要成為前進的助力,不是成為依賴 4. 借款不當擔保人,工作不當掩蓋犯 5. 我們不是聖人,幫助那些能幫助你的人 6. 不要害怕去要求別人回報
Thumbnail
給予行為使人富有 預期即將降臨的快樂能激勵人們更努力工作,從而提升工作技巧和效能,並使他們設定更高的目標。 快樂的人收入較高,工作績效更好,決策和談判能力也更強。 一個人給予越多,感覺就越好,感覺越好就更樂意給予。 能量網絡 給予者會為身邊的人注入能量,並為同事創造貢獻的機會。 他們不會
Thumbnail
人可分成三種: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hcer)、索取者(Taker),如果將這三種人的社會成就用金字塔層級來呈現,你猜上中下層分別是哪種人?沒想到,給予者要不然是最成功的人,要不就是最失敗的人。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分佈在中間階層。
善於提供他人好意,或者說會照顧他人的想法,是一種成熟的展現嗎? 我的經驗觀察到有些人會: 1.聚會時帶東西來給大家吃 2.探班時帶飲料、點心來慰問同事 3.交際場合主動關心那些比較內向的人 而我通常是後者,屬於接受別人好意的,我也不會拒絕 只是我也在想,這是不是跟會"做人"是有關係的
Thumbnail
有本書叫《給予》 (Give and Take) ,是美國華盛頓商學院的教授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寫的 這本書裡面提到這世界上有的人是Takers (索取者),有的人是 Givers (給予者) 書裡面有一段英文論述我覺得很不錯,可以拿來學習如何描述作者觀察到的兩個對比現象​ (Takers VS. Givers)
Thumbnail
“You need a giver, not a taker.” 你需要的是一個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