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30天IG經營增10,000粉的經營心得分享

2019/09/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Hello 大家,我叫宥勳,我是教育部教育丸子專案的負責人,本身也是數位行銷的工作者,這次能夠達成這個90天破萬粉的里程碑,因此寫下大概的過程跟大家分享,希望對社團裡也在執行Instagram行銷的大家有點幫助。
先放上人數成長的統計圖
圖片來源:Engaged.AI
這邊還是先說明,我的經營是有搭配廣告預算執行的,投放成效大約落在:
(1)每次互動成本:約1–2元
(2)每次的轉換成本:約3–4元/人
(3)走期:7月–9月
接下來,我的案子可能很多人沒聽過,名氣也不高,因此我先簡述這個案子的內容。

教育丸子是個教育資訊平台

教育丸子是一個以教育為主題,希望透過各種有趣的方式,把重要的教育資訊推播給大家的平台。
相信大部分的人經驗都很像,和教育部接觸的記憶多半停留在學校,畢業工作後,就八竿子打不著邊。但開始做這份工作之後發現,其實教育部的業務包山包海,從青年創業、出國留學、育兒補助、體育等,其實都是教育部的範疇。
只要多加留意,其實有非常多的資源都是我們能用的,然多半礙於政策無聊、推廣不易,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了,也因此這個案子在今年有了巨大的任務轉變。
歷經四年,教育丸子從2012年開始經營的教育影音平台,到今年的政策轉譯平台甚至決定跨平台經營IG,原因不外乎就是希望接觸到更多、更年輕的人。
但當時把案子接下來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教育+IG」到底會長什麼樣子?我只知道我要做教育類,需要更多年輕的用戶(如:高中生),最後邊做邊修,有了以下內容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品牌個人化,不見得是壞事

一切的成長,都是從這邊開始的…
先說結論,這點其實算是我所有內容裡面,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而找到答案的契機是有人小盒子阿丸:
我第一次覺得教育部離我這麼近
但對於沒有名氣的品牌而言(像我們QQ),品牌比起個人來說,會給人更多的距離感,剛開始也是開了個教育丸子的IG,內容先挑了一些節慶類的入門,理所當然就是沒人追蹤。
就這樣放到了五月,參加雜學青,透過人情和惡勢力,勉強把追蹤人數推到100多,但整個年過了都快一半,毫無長進的我開始思考到底要怎麼辦…
直到有天看到臺灣吧(13.8K)跟黑啤(43.4K)
心中想著:「比起經營品牌專頁,經營一隻可愛的熊,好像比較簡單、討喜,就算想不到內容,還可以賣萌(誤)」
不開玩笑了,上面那段OS大概是在很厭世的時候會出現的,真正的邏輯大概就是
大眾會先喜歡你這個人後,開始相信你所說得話和事
於是我就把我團隊中的學妹實習生推上火線,讓他用他說話的方式、想說的話和大家溝通,就這樣阿丸誕生了!我認為比起聽我囉嗦,大家應該會比較想追蹤學妹本人QQ,事實也是如此沒錯…
對我來說,我並不希望將這個人變得太厲害,從一開始就覺得他應該是個「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的人,這也比較符合這個平台想做得事情,畢竟我們能教得東西太少了。另外,這樣也容易造成距離感,對於想走進年輕人當中,會是一個蠻大的障礙。
當然,從品牌轉人不代表的馬上成功,要如何讓一個超級路人變成現在這樣,還是要有其他的配套方案。

(二)活用IG的各種工具+共感內容

該如何落實「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呢?那就繼續做我們今年一直都在做的「資訊轉譯」吧!
每日快報算是目前大家很喜歡的系列內容,連載在阿丸的限時動態,靈感來源是從廣告裁判的阿福加個零的社群週報:
當時看完後就開啟了阿丸的一天一故事之路,而在內容的設定上就是「生活科普化」,從上大學、動物、國文、數學到腸病毒,通通都可以做。
我們雖然是環繞在單一主題上,但我們盡可能希望從各種角度切入,除了讓他成為一種另類的懶人包,也讓大家能在快速滑IG的過程中,看到不同且多元的資訊,可以看下圖這個範例:
^完整內容請見阿丸IG的動物星球

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Yo Chen
Yo Chen
在網路販賣注意力的人,以行銷創業,也是關鍵評論集團、遠見天下等媒體的特約編輯。商業合作歡迎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