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6)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篇比較沒那麼複雜,要提到國際情勢那些,主要解釋幾個一般人大概沒想到,或是想到時很難理解的點。那就是在這麼嚴苛的戰鬥環境中,在雙方死傷如此巨大的情況下,為什麼各國的士兵很少有抗命、逃亡等現象?
解釋的角度很多,歷來的切入點不外乎幾種,法律、守土責任、同袍情誼等等。以下將會做幾個比較深入的解釋與探討,旨在釐清一些容易誤解的觀念,還有闡述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那就是不管戰爭有多慘烈,一旦戰鬥爆發,我們身處其中是不大會反抗的。(註:在鬼島領22k都不會反抗,打仗大概也就甭想了。)
首先,就從最常見的壕溝戰慘況說起吧,一般的說法是,壕溝戰處在長期壓力下,而且要寄生蟲橫行,衛生條件極差。還有一些小報消息,指出不少後方的將軍根本就不清楚前線的戰鬥,真的跑去視察,視察到哭出來。總之,在前線壕溝戰的生活當然不會好過,這點殆無疑問。有問題的是,這種生活有糟糕到完全無法忍受嗎?
這個就要從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去反推了,會留下一堆文字敘述壕溝生活多慘的人,是那些居住在貧民區,為了混口飯吃來從軍的小兵,還是會讀書寫字的中上層階級?換句話說,以中產階級的角度來看,壕溝生活絕對痛苦萬分,慘到幾乎無法忍受。但就已從小生存在貧民區的那些士兵呢?說坦白點,壕溝的生活跟貧民區比,大概有幾點是不一樣的。
第一,就是天氣濕冷時,壕溝會變得泥濘,讓每個人都寒冷不堪,這點不管在雙方的資料中都很清楚的顯示出來。第二,壕溝的衛生狀態也比較差,畢竟很難會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壕溝生活也沒什麼空去蓋屋子。第三,你的鄰居不會朝你開槍,也不會有砲彈飛過來。
綜合以上幾點,壕溝生活確實很糟,但也不是糟糕到完全無法忍受,更何況以英軍的狀況來說,真的在前線的時間大概只有三成不到。輪替的時間有大部分是在後方,這一點倒是會讓很多士兵感到難以忍受,各位猜猜輪替到後方的士兵,平常都在幹嘛?打掃、保養軍械、把甲倉庫的東西搬到乙庫房,再把乙庫房的軍品搬到甲倉庫,一星期後再來搬一次。士兵難以忍受的原因是,他們經歷前線的戰鬥後,會清楚知道什麼行為是無意義的。
而且壕溝品質也是有差,英軍與法軍的壕溝,簡直可以用粗製濫造形容,樹枝石頭架一架,胸牆建起來,可以躲子彈就好。當然,隨地便溺跟排水惡劣不在話下。而德軍製造的壕溝,相比之下就是高級飯店了,排列整齊的木頭,經過考慮過的設計讓部隊之間聯繫更方便,會特地在一些偏僻處挖專用廁所。整體來說,德國軍人倒是秉持一貫的龜毛性格,連壕溝都不放過,居住起來自然沒有糟糕到完全受不了。
其次,讓我們探討一下所謂的國家榮譽跟守土責任好了,這點基本上有點鬼扯。跟現在新聞台聯播二十四小時不同,那個年代可沒有第四台牽線到家服務,絕大多數的人生活都不超過出生地太遠。教育會讓他們知道身處何處,國家是什麼,但除此以外的世界實在太難想像。軍官具有知識水準,當然會有所謂的國家榮譽概念,但對一般小兵來說,國家這概念是很虛幻的。
許多小兵參戰就是初次離鄉,到數百公里外的地方參戰,要說他們有什麼保家衛國的概念,這概念也是很不真實。這狀況在不同軍隊中皆不大一樣,以德軍來說,由於是進攻方,平均教育水準也比較好,大致上是可以理解戰爭的原因,奧匈帝國當然也是一樣,為了皇太子的仇,還有塞爾維亞無理的回應,反擊是有道理的。
讀者不要陷入課本的刻板印象,用一樣的狀況去類比就好,美國在九一一攻擊後,決定向恐怖分子反擊,向包庇恐怖份子的國家發動進攻。奧匈帝國在皇太子遭到恐怖攻擊遇刺後,決定向恐怖分子反擊,向包庇恐怖分子的國家發動進攻。呃,坦白說如果美國的行為是正義的,那奧匈帝國與支持他的德國也是正義的,俄國看起來倒比較像是縱容恐怖分子的國度,英法則是國際邪惡的幫兇。
說回俄國去,俄國的農奴士兵更慘,一輩子沒離開家過,對他們來講俄國這個概念已經夠巨大了,跑去前線為了遙遠、從未謀面的斯拉夫人打仗?開什麼玩笑。他們之所以從軍,是接到動員令,而且階級意識使然,不會想太多。英國的狀況稍微不一樣,他們每個軍團都有獨特的性格,而且對於地域認同非常強烈,向蘇格蘭兵團堅持穿裙子打仗,直到發現死傷實在太巨大為止。
英軍的戰鬥意識,很大一部份是受到傳媒影響,深信德國在比利時燒殺擄掠,斬斷孕婦手腳、殺害強褓中的嬰兒,使得德軍被俘虜後的下場都很慘。法軍則是因為家園被入侵,相對之下較有守土意識存在,但即便是如此,要說他們是為了國家而戰,這說法實在太過虛無飄渺。在一戰的年代,階級意識還是相當強烈的,除了中產階級以上有受過良好教育者,大部分去從軍的一般士兵,除了被動員的農民跟工人外,很多都是失業者。
最後,就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同袍情感,這種袍澤情感是否強烈到足以支持他們作戰下去,無論環境有多糟糕?這答案幾乎是肯定的,許多離鄉千里打仗的士兵,最後支持他們作戰下去的動力,很多人純粹只是不想讓弟兄失望,或是不願意拋下一同面對生死過的弟兄。這種袍澤情感到了戰後,形成了各國許多的退伍軍人組織,組織之嚴密與向心力強,沒有經歷戰場者很難接受。
除此以外,很多獲得休假的士兵,回到家鄉後感受到的是極強烈的憤怒,原因無他,因為新聞操作的結果,後方民眾大部分都不清楚前線戰況,認為前線士官兵吃得好睡得好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媒體指出在軍營打仗好比露營一般,歡樂時刻無處不在。雖然若不進行這種基本的媒體管制,後方民眾可能根本就無法接受繼續戰爭的可怕,但就這些從鬼門關前回來的士官兵來說,家鄉的和平與對戰爭的歌頌,在心理上更把他們推向前線還在浴血奮戰的同袍。
而且許多事情都會加強官兵情感,對於士兵來說,願意以身犯難的軍官總是值得尊敬,願意捲起袖子一起挖壕溝的值得追隨,許多在古代戰史中出現場景,在現代戰場中鮮明了起來。他們會共同嘲弄那些後方的膽小鬼,一起說著共同的鬼故事,帶領弟兄贏得勝仗的軍官會獲得比將軍更高的擁戴。
他們不是為了什麼正義與和平打仗,到了最後僅僅是希望跟弟兄共患難,在二次大戰後的多次區域戰爭裡,我們在越戰與韓戰電影中看過無數這類袍澤情感強烈的場面,同樣的在紀錄不多的一次大戰中也是常態。很多時候,他們之所以願意忍受寒冷飢餓的環境,還要面對大砲與機槍的威脅,也願意留在部隊,絕對不光是嚴厲軍紀使然。
那麼,為什麼到了大戰後期,俄軍失敗後就開始大批投降,奧匈帝國軍隊開始跟協約國投降,最後階段是德軍自己大批崩潰?這點就要說明,戰略失敗之悲哀就在此。
俄軍因為革命而崩潰,這就自然不需要多加解釋,需要額外提的,是俄軍軍官把士兵當農奴看得強烈階級感,這點倒是很容易促成軍隊崩潰。並不是士兵拿起槍桿對軍官開槍,是士兵到了後期,明白到俄軍已經戰敗後,就再也不聽軍官的號令,可以逃亡就逃亡。當然,要是讀者知道,俄軍貴族軍官,是會下令進攻後,躲到後面安全的地方,讓大批農奴士兵衝鋒,就一點都不意外這種結果。
奧匈帝國則是因為其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因為欠缺民族向心力,一旦發現奧國戰敗的可能性提高,就沒人想替垂死的哈布斯堡王朝效忠。從軍官到士兵都在替自己的下一步打算,而當協約軍隊發現奧國軍隊是真的打算投降,自然對戰俘態度大為改善,提高戰俘待遇,以期望奧軍近一步的崩潰。
而德軍呢?說來好笑,德國到了戰爭結束前都還在進攻,沒有一個士兵覺得自己是輸家。但當魯登道夫的皇帝攻勢失敗後,高層將軍自己就開始放棄希望,開始提議議和事項。這種戰況不利就頹喪的氣氛是會傳染的,當高層放棄了戰爭,又如何要求基層士官兵奮戰下去。其實,只要德軍把協約國的愚蠢揭露出來,士兵是願意打下去的。因為協約國開出的投降條件,隨著奧國崩潰後愈發嚴苛,割地賠款先不論,其屈辱性是每一個德國人都無法接受的,但魯登道夫等軍事高層一心只想快點結束戰爭,沒有發揮這種宣傳效益,使得德國戰後才有慘重的失敗。
這一點,後來的希特勒倒是記取教訓,當二戰後期德軍開始退回德國境內,勝負逐漸明朗的時候,同盟國竟然還有人提議,要拆毀所有的德國工業設備,解散所有軍隊,搬走一切值錢的東西,要讓德國變成純農業國家。當這些官方與半官方的文件被大量傳到德軍手上,再怎麼討厭希特勒的軍士官兵,此時也覺得奮戰到底總比投降好。
筆者要說的是,愚蠢的行為不是只有在過去,今天也是。認為戰爭不會發生,尤其是不會發生在台灣的人,往往忽略掉群體與制度的力量。太多人都以個人經歷去揣測,筆者以前還聽過退役官兵說過,一旦中國打過來,拿了槍就要往山上跑等投降,這實在是想太多。連繳個稅都跑不掉,投個票都沒自主性的民族,是在那邊談拿起槍就有自由,鬼扯。
不要認為危機不會發生,大戰距離今天也不過幾十年,任何政治、經濟、文化的理由,都無法阻止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爆發也往往跟陰謀扯不上太多關係,人類是很難在數億人參與的複雜制度中,去規劃一場大型戰爭來獲利的。戰爭通常是因為「勢」之所向,而不得不然,屆時需要的只是火苗,火藥早就都堆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