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吳宗憲必需道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吳宗憲先生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上,稱「憂鬱症患者都是因為不知足」,後在12日為事件開直播,表明自己沒有說錯,並拒絕為言論道歉,他說:「大家要我為了口誤道歉,但我沒有口誤,何來道歉?」
以下就是吳宗憲先生必需道歉的原因。
第一,用「不知足」去定義憂鬱症,這是疾病污名化,也是一種歧視。憂鬱症的成因是目前科學都沒辦法完全了解的,而正因為你向大眾傳播了這些,觀眾接收了這樣的訊息,相信了,然後大家就覺得「憂鬱症=不知足」。當你不是當事人或精神科醫生的時候,你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向大眾傳播一種你認定的定義,你憑甚麼?這讓我想到「愛滋病=不自愛」,這些年有多少人、多少團體想去污名化,努力傳播真實知識給大眾,但有多少人的心中其實還是有着這樣的認知?而有多少人仍然歧視着這些患者?
你直播說這只是想為安慰的話下了這個「結論式的引言」,那我只能說你有很大程度的職業病。綜藝節目需要有爆點,但安慰別人真的不需要。
「不知足」是一個負面用詞,你用它不就是在指責患者嗎?你不就是在說「你會得憂鬱症就是你不知足」嗎?不就是把發病的原因歸咎於患者本人身上嗎?「你會這樣就是你不知足、不夠樂觀,看開點吧」和「雖然你這樣那樣了,但沒有關係,你還有我們,還有甚麼甚麼啊」那一個更好?那一個更像在安慰別人?安慰別人請使用正面的,不帶貶義的詞彙,「不」、「不要」都不應該出現在安慰的字句中。這才叫安慰,才能讓患者感受到你的愛與支持。
至於大道理,憂鬱症患者懂不懂大道理,懂不懂有些事情只要自己看開想開,正面面對就好了?我相信所有患者都懂,因為全世界聽到你患了憂鬱症後,第一反應都是在說這一大堆「大道理」。
如果患者有選擇,我想沒有一個人會想要成為憂鬱症患者。對,是憂鬱症找上門,不是患者不好、不對,只是很無奈的被選中了,就像癌症一樣,被選上了,所以病了。如果患者能控制自己,那憂鬱症患者不會這麼難痊癒,也不會這麼容易復發。為甚麼精神疾病這麼難痊癒?因為患者的心理出了問題,但卻找不到原因,只能用藥抑制,盡量不要惡化,用陪伴陪他渡過。而一昧的說教不會讓患者想開,只會讓他們陷入更低谷,自我厭惡。患者會想到「為甚麼我做不到」、「為甚麼你要讓大家失望」、「你真的不配活着」,導致患者更加的討厭自己,甚至會用死亡去結束一切。
我真心的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以吳宗憲先生的話去了解憂鬱症,或去安慰患者。這真的不是憂鬱症的成因,也不是一個合適的安慰,而是對患者的兩度傷害。你是在催化患者心中的負面情緒,加重他的病情。而且如果因此讓大眾對憂鬱症不理解、不諒解,只會加大了患者與社會的距離,催化了社會對憂鬱症的歧視。
個人覺得吳宗憲先生本人一次一次的發言,都像一些頑固的長輩。仗着自己的年紀、閱歷,為小輩發生的事情隨意的發表自以為是的見解,「你就是怎麼樣了」的去輕視一個別人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認為事情能用他們的方式解決,認為一切都是小輩自己自身的問題。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你的關懷和同理,而不是一堆自以為是的「大道理」。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補2021/11/7之文章 上週11/2在英堃講堂 聽了吳醫師的這場演講 (疑似邀約的第100場演講) 覺得很了不起,訂定了講一百場的目標啊~
Thumbnail
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相關文章和訊息在網路上容易獲得,本文主要探討為什麼人會搜尋憂鬱症的原因,並進一步討論四個可能的原因。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補2021/11/7之文章 上週11/2在英堃講堂 聽了吳醫師的這場演講 (疑似邀約的第100場演講) 覺得很了不起,訂定了講一百場的目標啊~
Thumbnail
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相關文章和訊息在網路上容易獲得,本文主要探討為什麼人會搜尋憂鬱症的原因,並進一步討論四個可能的原因。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憂鬱症並非可怕之事。 作者親身經歷九年憂鬱,從一開始的恨與討厭,逐漸轉變至理解與接納自己。他認為,正是因為憂鬱的存在,他學會珍惜幸福,並重視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