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你認識我嗎?

2020/04/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Kat J on Unsplash
最近最夯的新聞是某藝人說了一句話,「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僅就這句話,跟大家談談什麼是憂鬱症。
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事,但人總是習慣二元看待事情,習慣對所有事情分類,畢竟我們的思考是受語言影響,而語言是個分類學。
總歸一句話,還是希望能用一點點力量,讓大家理解憂鬱症患者,對精神疾病去標籤化。畢竟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人對疾病的觀點,人的集體潛意識與恐懼帶來的行為。
1. 憂鬱症的表現多樣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在兩週內必須出現以下至少五個症狀,並且其中至少一個症狀是情緒低落。此外,這些症狀必須引起社交和職業功能的明顯困擾。症狀如下:
* 睡眠障礙
* 對活動失去興趣
* 無價值感
* 失去活力
* 注意力難以集中
* 食慾/體重變化
* 精神運動性躁動
* 悲傷情緒
* 自殺意圖
憂鬱症的表現有其共通性及獨特性,難以一個症狀表現來定義憂鬱。即使兩個人有相同症狀,其內在狀態仍可能不同。
2. 關聯與因果 / 歸因理論
所有精神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科學實證。實驗研究,大多是關聯性研究,較難明確指出誰因誰果,而當我們看到A和B有關係時,會習慣直接落入A導致B的想法或反之。人類習慣「歸因化」,內在歸因或外在歸因都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釋這個世界。
這邊,想跟大家提到二個心理學名詞,「基本歸因謬誤」與「認知捷徑」。
基本歸因謬誤:
利用認知中的人格特質(如 你很懶惰或你很不知足)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而不去考量對方本身的行為或情境因素,可能才是導致對方所做所為的真正理由。
認知捷徑:
節省我們的認知資源,增進決策效率 ,這樣我們的大腦才不會被累壞(偷懶)。這邊涉及到大腦對外界的解釋是依照能夠解釋的方向去思考,而非以真實情況去思考。
以上會導致幾個問題:
a. 讓眼前的問題變得更難解決,因為"個人特質"的問題很難解決
b. 刻板印象/偏見 帶來的關係問題
3. 憂鬱成因並非單一
即使是到現在,醫學如此發達,但仍難以單一解釋憂鬱症的成因為何,我們能從不同面向去解釋與理解 ,如遺傳體質、生理因素、環境因素、人格因素 (這樣不是很美嗎?如同繪畫有多種顏色交融)。有許多可能導致憂鬱的原因,包括大腦的情緒調節不良,遺傳性,早期創傷、生活壓力,用藥和醫療問題。單一或相互作用會導致憂鬱發生。
4. 人智學觀點
簡單以人智學觀點來看,憂鬱症特質有躁動性agitated、低落情感dysthymic、憂鬱情緒melancholic。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狀態。每種特質有其特定的情緒。如憤怒、悲傷....等等。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憂鬱有著很複雜的表現與成因,難以用一句話或幾個字就決定這情緒或這個人。理解"為什麼"是我們要學習的,在理解後,如何"陪伴"更是重要。有時為了要讓憂鬱患者好起來,說了一些不恰當的語言。如「你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想太多」,強調正向思考,反而帶來更多的壓力。
「知情」,協助我們理解與去標籤化,讓我們能以更柔軟的心,進一步學習如何陪伴。
人是主體,而非疾病或情緒。也許可以試著不以這個人有憂鬱症來陪伴,而是以這個人「怎麼了」來陪伴他。後者的陪伴會更有想像力且更貼近對方。
最後,簡單分享一段心路歷程。若能真實接觸精神疾病患者,會發現過去的想法很荒誕,只是因為對疾病的一知半解,導致的不安,以非我族類,樹立界線,穩固自身的假想圈。
跟大家分享一首歌 Bob Dylan - Melancholy M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xBaX5awlc
推薦書籍:
你的心是否也住著一隻黑狗?牠名叫憂鬱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
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
參考資料:
1. 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5e).
2. David Tresemer (2016). Slow Counseling: Emphasize the Healing Power of Relationships. Lindisfarne Book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K會員
162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