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教你理性,教育局教你感性—2020 DSE歷史科試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屆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試題,其中一題要求考生就試卷資料及自己所學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稱題目選取的資料信息相近,均是偏向一方,具引導性,極可能導致偏頗的結論,公開試試題出現如此令人感覺偏頗的設計,和課程宗旨不脗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DSE考卷,你會發現考題大都是給予一個或多個資料,考生需就着資料和自己所學分析回答這一大題的各個小題。這次備受爭議的題目選取的資料信息,第一篇是取材自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朗有關清國人范源濂請求日本法政大學,協助成立一年速成課程,讓清朝學生赴日學習法政科目。而另一篇則是取材自黃興於1912年1月寫給日本政客井上馨的一封信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於1912年2月簽訂的一份合同。信中黃興代表中華民國新政府向日方求取金援,繼而讓與井上馨有密切關連的日本三井洋行備款250萬日元借予民國政府,但民國政府需以大冶鐵礦作抵,所收服務費由三井洋行自定等條款。再加上「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哇,你看看,是不是很偏頗,很有引導性?
單從上述的內容可能有一部份人已經認同那位教育局局長,然而,香港考評局真的有這麼不專業嗎?錯了,考評局出的都是坑啊。
第一,引用的文章看似日本政府對我們的善,但此善沒毒嗎?而考評局正正就在第一小題中,讓考生從第一個文章中歸納一個可能妨礙中國現代化努力的問題。而第二小題中,考評局讓考生分析革命黨人在推翻清政府一事上有多成功,而日本金援對成功有多大程度的幫助。這一題是要考生分析日本金援是否真的只是善舉,背後的得失又是如何。想也知道,有得必有失,而合同的條約到處是坑。
「題目選取的資料信息相近,均是偏向一方,具引導性,極可能導致偏頗的結論」這自然不攻自破,是否真有引導性提問,相信說這話的人一定是跳着看問題。而選取的資料信息相近,沒有提供相關史料或反面文章。我覺得有2種可能,一,日本侵華事件是每個人都能略知一二的歷史事件,更枉論是一個專科學生。二,這可讓整個大題的思考邏輯一致,注重於分析利弊。
順着兩個小題的分析,我們到了備受爭議的第三小題。全文來看:『「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這是香港考試典型的申論題,就着一個立場意見,引經據典的論述你有多大程度同意或不同意,即考生也可以認為是「弊多於利」。而不管你同意與否,一旦你只選用題目資料的信息確立自己的立場,不好意思,你分數絕對連一半都沒有。因為只用提供的資料去論述自己的立場,立意不會太多,整個答案的立場會變得薄弱,說服力不足。而「就你所知」是多麼毒的一句你知道嗎?你一定要好好的「丟書包」,利用你在考前努力塞進腦袋的一切資料、課本,列舉兩個到三個例子去論證,增強立意,你才有可能拿8分。對,這一小題只有8分。
簡單的分析問題,你會發現考評局的惡意。第三小題問的是「1900-45年間」,而引文分別是1905、1912年的。故引文只能表現出前期情況,不能反映後期的狀況和影響。這一大坑你踩到了嗎?再者,「就你所知」的日本侵華事件,會有多少的事件告訴你是「利多於弊」?
一個教育局局長給考生做了一個甚麼的示範?只看表面不深究意義,只因為兩篇疑似說日本佳話和「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斷然確信出題不當,沒分析、沒討論。只一味感性的認為試題「傷害國民感情」,會誤導考生對日本侵華一事的觀感。考評局雖坑人,但他卻是要考生分析利弊,增強考生的批判思維。
個人感想:這件事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局長你閱讀理解真的過關嗎?還是像中原副教授一樣,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斷章取義的表達你自己的不滿?然後吸引一堆愚民去討伐考評局,干預學術自由?一句「有偏頗,傷害國民的感情」就不能出現,所以以後敏感題材要在教育界滅聲了?
教育滅聲了,社會就只能滅聲了,然後,沒有然後了。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中原大學招姓副教授控訴他在課堂提到「武漢肺炎」、「我是中華民國教授」,被校方施壓向陸生道歉。因為提及自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被施壓,引起大部份台灣人的驚訝、怒罵。這真的是該被護航的「被道歉事件」嗎? 回到事件的最初,這位副教授在課堂上公然點名「對岸學生」,以諷刺挑釁的口吻對「毒奶粉事件」、「武漢肺炎
吳宗憲先生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上,稱「憂鬱症患者都是因為不知足」,後在12日為事件開直播,表明自己沒有說錯,並拒絕為言論道歉,他說:「大家要我為了口誤道歉,但我沒有口誤,何來道歉?」 以下就是吳宗憲先生必需道歉的原因。 第一,用「不知足」去定義憂鬱症,這是疾病污名化,也是一種歧視。憂鬱症的成因是
中原大學招姓副教授控訴他在課堂提到「武漢肺炎」、「我是中華民國教授」,被校方施壓向陸生道歉。因為提及自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被施壓,引起大部份台灣人的驚訝、怒罵。這真的是該被護航的「被道歉事件」嗎? 回到事件的最初,這位副教授在課堂上公然點名「對岸學生」,以諷刺挑釁的口吻對「毒奶粉事件」、「武漢肺炎
吳宗憲先生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上,稱「憂鬱症患者都是因為不知足」,後在12日為事件開直播,表明自己沒有說錯,並拒絕為言論道歉,他說:「大家要我為了口誤道歉,但我沒有口誤,何來道歉?」 以下就是吳宗憲先生必需道歉的原因。 第一,用「不知足」去定義憂鬱症,這是疾病污名化,也是一種歧視。憂鬱症的成因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宮崎市定《科舉史》舉羅大經《鶴林玉露》一則軼事來說明「科舉考試很難通過,因此常常有老年考生參加」。
日前,與師友三國大介討論了嚴肅的話題,GHQ佔領日本期間所封禁的圖書具體數量為何?如果能夠獲得這方面的資料,透過更完整有系統的閱讀,或許,我們就有憑據寫出一部具圖書通史的著作,為台灣讀者提供一種新穎的視角,進而了解那個時期作者的精神史,順便將同時代讀者的共鳴收納其中。   我的意思是,長年住在日
Thumbnail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為早日同化台灣人,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殿成立「芝山巖學堂」,被譽為「全台教育發祥地」。   第一批派任在此的教師共有六人,後被抗日志士殺害,成了日本政府推崇的教育偉人,而抗日志士當然就被日本政府說是「暴徒」,究竟誰正誰邪?那就是人人心中一把尺。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最近,有立法會議員指出香港考評局網頁中,有近80間海外院校沒有上載一般入學的香港中學文應試(下稱DSE)要求,質疑通識科改革後,DSE學歷認受性降低。那麼,作為學生、家長甚至老師,會有甚麼影響?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宮崎市定《科舉史》舉羅大經《鶴林玉露》一則軼事來說明「科舉考試很難通過,因此常常有老年考生參加」。
日前,與師友三國大介討論了嚴肅的話題,GHQ佔領日本期間所封禁的圖書具體數量為何?如果能夠獲得這方面的資料,透過更完整有系統的閱讀,或許,我們就有憑據寫出一部具圖書通史的著作,為台灣讀者提供一種新穎的視角,進而了解那個時期作者的精神史,順便將同時代讀者的共鳴收納其中。   我的意思是,長年住在日
Thumbnail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為早日同化台灣人,在芝山巖惠濟宮後殿成立「芝山巖學堂」,被譽為「全台教育發祥地」。   第一批派任在此的教師共有六人,後被抗日志士殺害,成了日本政府推崇的教育偉人,而抗日志士當然就被日本政府說是「暴徒」,究竟誰正誰邪?那就是人人心中一把尺。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最近,有立法會議員指出香港考評局網頁中,有近80間海外院校沒有上載一般入學的香港中學文應試(下稱DSE)要求,質疑通識科改革後,DSE學歷認受性降低。那麼,作為學生、家長甚至老師,會有甚麼影響?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