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的藝術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幾個月來,因為疫情的關係,無論是國家、產業、企業或個人的日常都有了許多變化,在全球化的緊密聯繫之下,就連病毒都以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傳播開來。許多人的日常也不再平常,無論是生活作息、工作習慣與型態的改變,與其說是「超前部署」倒不如說是隨機應變的不得不,包括不得不減少出門的頻率、拉開人際互動的距離、節用手邊有的任何資源,無論是日常必需品還是金錢。在這樣的時候,突然間,我們跟全世界許多互不相識的人有了共同需要對抗的病毒,也一起意識到原來黑天鵝事件來報到的頻率可能比候鳥來得還頻繁,而我們知道的居然這麼少。
在這段期間,從一開始的集體恐慌、囤積日常用品,一直到現在,許多人學會了節制的藝術,包括節約地使用自己所有的東西,無論是衛生紙、口罩、乾洗手、酒精等,除了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也留點東西給其他人買,或幫無法出門的人買。
當病毒一視同仁地攻擊對之毫無所悉的人類,人類首先能做的大概就是發揮群眾的智慧改變行為並全力合作保持訊息跟物流暢通。我們從前陣子某些政權、官僚體系對於疫情的訊息隱匿中學到了教訓,了解到在承平時期,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無視一些壓迫跟對於人權的貶抑,但在非常時期,這樣無視的後果有可能就會臨到自己的身上,又怎麼能不恐懼也不同理呢?
雖然我們仍無法看透疫情後續的發展,但至少我們每個人都還可以盡自己的一些力量,節制地使用資源與調適心情避免恐慌,不讓自己成為防疫的破口。之後,在我們以後回顧這段時間時,或許我們也可以看見,在非常時期的自己如何善盡公民的責任,讓全人類的悲劇可以以更快的節奏步入終章,足以告慰那些就停留在這個春天,那些逝去的生命。
Photo by Nick Bolton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防疫成為這幾個月來新聞的主旋律,隨著疫情的推展和在全球的擴散,每個人彼此的物理距離早已超乎禮節,但對於疫情的擔憂也每日漸增,每日固定收看疾管署記者會直播或接受疾管署、衛福部的Line推播也已是日常。
樂善好施的你,或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除了定期捐款給非營利組織跟捐獻時間去當志工外,也定期捐血、留長頭髮捐給癌友,或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打算之後遺愛人間。但你知道嗎?除了捐血、捐髮外,現在還可以捐獻聲音跟捐獻視覺呢。
郭彥均跟郭彥甫兩兄弟,算是我們這一代人跟著一起長大的藝人。從以前的2moro偶像團體到行腳節目主持人的角色,陽光、搞笑、反應快,這樣的標籤可能就是我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一直到最近幾年再看到郭彥甫的新聞,再聽了他這18分鐘的演講,才真正好像藉由片段的拼湊,重新認識這一個有血有淚有夢想的斜槓青年。
前些日子下課步行回家的路上,在松江路一個正在興建的建案工地旁,被一位騎著腳踏車,穿著藍色棉質套頭衣服,面容黝黑的男子攔下。本來以為他是要問路的路人,後來瞄到他的腳踏車的後座兩旁綁著兩大包鼓鼓的塑膠袋。   「小姐,我可以問你個問題嗎?」當這位先生一開口,我發現他的門牙似乎少了一顆......
當防疫成為這幾個月來新聞的主旋律,隨著疫情的推展和在全球的擴散,每個人彼此的物理距離早已超乎禮節,但對於疫情的擔憂也每日漸增,每日固定收看疾管署記者會直播或接受疾管署、衛福部的Line推播也已是日常。
樂善好施的你,或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除了定期捐款給非營利組織跟捐獻時間去當志工外,也定期捐血、留長頭髮捐給癌友,或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打算之後遺愛人間。但你知道嗎?除了捐血、捐髮外,現在還可以捐獻聲音跟捐獻視覺呢。
郭彥均跟郭彥甫兩兄弟,算是我們這一代人跟著一起長大的藝人。從以前的2moro偶像團體到行腳節目主持人的角色,陽光、搞笑、反應快,這樣的標籤可能就是我們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一直到最近幾年再看到郭彥甫的新聞,再聽了他這18分鐘的演講,才真正好像藉由片段的拼湊,重新認識這一個有血有淚有夢想的斜槓青年。
前些日子下課步行回家的路上,在松江路一個正在興建的建案工地旁,被一位騎著腳踏車,穿著藍色棉質套頭衣服,面容黝黑的男子攔下。本來以為他是要問路的路人,後來瞄到他的腳踏車的後座兩旁綁著兩大包鼓鼓的塑膠袋。   「小姐,我可以問你個問題嗎?」當這位先生一開口,我發現他的門牙似乎少了一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一本書經由數個作者提供和分享自身藝術觀照的方法與過程,讀著,像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同時書中也呈現不同的藝術關照方式,如果對於用藝術如何自我照顧的方式感興趣,或許可以參考這本書中各個作者的故事與方式,說不定也會找到你有興趣的方法一試。
Thumbnail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Thumbnail
實際在地中美術館看到莫內的畫作時,視覺像是施了被魔法般,在堆疊的色彩丶流動的線條感中感受到情感流動,深深被吸引⋯⋯我看到的一幅圖不只是標題文字所標示的情景,比如陰天丶晴天丶傍晚丶彩霞⋯⋯不只是在這簡單的文字中,所對應的特定畫面,那更像是情感的投射,在顏色與線條中隨之起伏,如同莫內面對自身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在看此齣戲的時候,不由想到李志的梵高先生。 梵高先生唱盡人生的寂寥,中國梵高拍下小人物的無力。  在深圳的大芬村,有數千個小人物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臨摹名畫。有人說他們是民工,有人說他們是畫師。他們稱自己是臨摹名晝的人。但我們在街頭看見這些作品,大概會稱作複製品。 他們原本是一群村民,發現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關鍵字  浪蕩子的學校、行為主義(Behaviorism)、向體制之惡連結的巴布洛夫之犬、孤立無援的西林城塞─原子化的社會與同溫層所產生的無形障壁與社會隔離的疏離、 酒神祭的狂歡作樂、 享樂主義的快樂原則與資本發展驅力、 待價而沽的「商品」奴隸、 買與賣的關係;只有支配與臣服......
Thumbnail
最近加入Netflix,意外找到這一系列非常好看的紀錄片,目前已經有兩季、共14個設計領域,除了一般熟知的平面設計、建築、攝影、室內設計,還有比較新穎的舞台設計、環保建材、鞋款設計、玩具設計等,充滿驚喜。片中訪問的都是各領域的創新領導者,他們侃侃而談的理念和實踐不只關乎設計、更關乎工作和生活態度。
Thumbnail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這一本書經由數個作者提供和分享自身藝術觀照的方法與過程,讀著,像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同時書中也呈現不同的藝術關照方式,如果對於用藝術如何自我照顧的方式感興趣,或許可以參考這本書中各個作者的故事與方式,說不定也會找到你有興趣的方法一試。
Thumbnail
陳澄波——死於美術節的藝術家,曾寫下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的紀錄,卻因為二二八事件死於國民黨之手,甚至成為威權政治下的禁忌,一度被除名於正統教育之外。縱使如今距解嚴已久,長期的噤聲卻已經讓他的故事只剩下「帝展」與「二二八受難者」兩個名詞,但不論是輝煌的成就,或是諷刺的結局,都不足以代表陳
Thumbnail
實際在地中美術館看到莫內的畫作時,視覺像是施了被魔法般,在堆疊的色彩丶流動的線條感中感受到情感流動,深深被吸引⋯⋯我看到的一幅圖不只是標題文字所標示的情景,比如陰天丶晴天丶傍晚丶彩霞⋯⋯不只是在這簡單的文字中,所對應的特定畫面,那更像是情感的投射,在顏色與線條中隨之起伏,如同莫內面對自身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在看此齣戲的時候,不由想到李志的梵高先生。 梵高先生唱盡人生的寂寥,中國梵高拍下小人物的無力。  在深圳的大芬村,有數千個小人物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臨摹名畫。有人說他們是民工,有人說他們是畫師。他們稱自己是臨摹名晝的人。但我們在街頭看見這些作品,大概會稱作複製品。 他們原本是一群村民,發現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關鍵字  浪蕩子的學校、行為主義(Behaviorism)、向體制之惡連結的巴布洛夫之犬、孤立無援的西林城塞─原子化的社會與同溫層所產生的無形障壁與社會隔離的疏離、 酒神祭的狂歡作樂、 享樂主義的快樂原則與資本發展驅力、 待價而沽的「商品」奴隸、 買與賣的關係;只有支配與臣服......
Thumbnail
最近加入Netflix,意外找到這一系列非常好看的紀錄片,目前已經有兩季、共14個設計領域,除了一般熟知的平面設計、建築、攝影、室內設計,還有比較新穎的舞台設計、環保建材、鞋款設計、玩具設計等,充滿驚喜。片中訪問的都是各領域的創新領導者,他們侃侃而談的理念和實踐不只關乎設計、更關乎工作和生活態度。
Thumbnail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